生活在批評、指責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
生活在敵意、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爭鬥不合;
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縮頭縮腦、自卑怯懦;
生活在恥辱、羞愧中的孩子,沒有自尊、深感罪惡。
這是多蘿西•若特著名的詩句,在這樣的詩句中,始終有一個人的影子存在,那就是父母。也許沒有人認可自己作為父母帶給孩子這些,也沒有孩子認為自己父母是這麼可怕的人。
一個人和世界的關係,通常與他和父母關係的一致或者截然相反。無論一致或者相反,都是因為這個人認同了自己的父母。認同父母,代表著可以活下去。
很多孩子都需要透過父母平時的行為、言語包括分享的感受,體驗自己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有什麼價值,以及自己對父母是否重要。
這句話來自《在人際關係中成長: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係》,作者是胡慎之老師,他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知名親子關係專家,精神分析治療師。
胡老師常說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常常是我們和父母關係的翻版。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如無意外,性格也形成於父母的環境中。性格無論豐滿還是缺陷,其中都有父母的影子,也許我們這一生會走很遠的路,但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啟蒙於父母,也就是生命開始的地方,這直接決定我們可以走多遠。
有幸聽過胡老師很多的課,那是我下班後,在安靜的時光裡做過最好的事,一邊聽一邊記錄,有時淚流滿面,有時赫然驚喜。現在想起,依然是深深地感動。
《在人際關係中成長》不是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呼風喚雨,所向披靡。而是找到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性格中所缺少的那些應該具備的品質,讓我們不再畏首畏尾,不再委曲求全,不再獨自舔舐傷口,不再在那些陰暗潮溼的地方,苦等暖陽的出現。
原來我們說要接受自己的心情也有雨天,心情像天氣一樣,有時驕陽似火,有時陰雨連綿。
其實這是我們接受自身的開始,也是愛自己的開始。但有時找不到具體的辦法,很難挖掘到那些性格中隱藏的封印,有時它突然出現,我們又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更找不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去實施,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初心未改:長成更好的自己。但我們的現狀堪憂:還是老樣子。
一、把握不住自己性格中的要點
對於我們很難挖掘到那些隱藏的因子,《在人際關係中成長》給出了很多講解,比如為什麼有的時候,大腦會一片空白,我們可以藉此攻玉,幫助自己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去開啟一道道封印的大門。
有時候人的大腦會突然一片空白,這一方面是創傷後的應激反應,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方式。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大部分時間差不多隻能用發脾氣解決。
比如覺得孩子不聽話時,就會大聲訓斥孩子,以為這樣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給孩子“再不聽話,媽媽或爸爸要生氣了”的訊號。
此時孩子正玩得盡興,不知父母大喊是什麼緣故,於是呆在了那裡,由於父母大喊,導致孩子有些不知所措。
接下來,父母看到孩子的樣子,覺得自己做得不對,轉而和孩子軟言軟語。此時孩子和父母會恢復無比和諧的畫面。相互擁抱泯恩仇了。
從此以後,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形成習慣,長大以後將這種模式帶入和別人的關係中。這樣,一方面是創傷後的應激反應,另一方面那種不知所措的表現會令人同情,此時自己便開始受益了。
新時代的新手爸媽要警惕這些,可能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所以不會給予,應用不得法。
但沒關係,天下沒有100分的父母,只要我們時刻關注相關的問題,學習有關方面的書籍和課程,從小事開始,不懈努力,總會找到合適的方法,這樣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絕佳的人生體驗。
二、總是做第一個放手的人
生活有時會和我們開玩笑,毫無防備之下,就讓我們下意識的出刀,割傷了別人,也割傷了自己。就像有些人因為害怕失望,所以每次都要先走
胡老師說:只要習慣於逃避或失望,人就不可能真正地接受自己。
很多人找不到安全感,在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時候,總是習慣於逃避或失望。
比如一個人在家庭生活中,總是感到自己讓父母失望。到工作崗位上,也覺得同事都很難相處,總是感覺自己不合群。等到談戀愛的時候,又覺得自己不好,配不上對方。
於是大多數時候都是首先切斷自己與別人的關係,這是因為過度敏感的緣故。把自己與父母建立關係的模式,複製到了生活中,與別人建立關係的模式中。
並把自己在和父母關係中的感受,投射給了別人。由於小時候沒有得到相應的照顧理解,沒有建立相對應的安全感,所以自己總是害怕,逃避,失望。
因為害怕失望,所以每次自己都要先走。這樣的人,永遠無法接受自己,嚴重的時候會自我攻擊。
不妨試試讓別人失望一次,這樣才能看見自己。也許會發現來自別人的敵意,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挑剔。
三、成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什麼
時光荏苒,我們每天都在成長,經歷著風雨,有時候特別想知道,成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到底是什麼呢?
《在人際關係中成長》給出了答案:成年以後,我們只能選擇以何種方式看待過去,而最恰當的方式就是不歸責或推責,也可以說不歸因。
生活中很多過往可能會給一些人帶來傷害,如原生家庭,但對這些傷害,選擇如何看待,才是一個人最恰當的成長方式。
因為一旦歸責,受傷害的人就向責任方向自己道歉,給自己心理以補償性質的治療。對過往歸因,也是想推卸責任。這樣也是無法幸福的,就是並不能透過對過往的追責,而使自己開心。
記得有本書中提到:幸福並不存在於某種狀態之中,幸福是內心對這種狀態的解讀方式。
如何解讀和看待過往,是我們獲得幸福的唯一法寶,只有我們自己打通了這條脈絡,才能心無旁騖,才能相信自己,才能積極努力的奔向前方。
對於性格中那些隱藏的封印,主動尋找勝過措手不及。對於那些毫無意識的瞬間,草木皆兵不如暫緩修養心性。若還想更好的成長,不問歸因,放下過往,當是極佳之選。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作為父親,在女兒上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應該努力,為了更好的明天,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更應該努力,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重蹈我們的覆轍,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
也許未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受傷和驚喜都值得銘記。《在人際關係中成長》就是我們前行路上的良師益友,為我們護航,也為我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