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二進宮》是最著名的戲曲劇目之一,劇中李豔妃、定國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楊波三人之間的那一大段唱腔可謂膾炙人口,堪稱梨園經典。
嚴格地說,這三個人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們也並非憑空虛構出來的,我們在明朝中後期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重要人物中可以找到他們的身影。
《二進宮》講述了這樣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老皇帝死後,襁褓之中的太子繼位,升格為龍國太的李豔妃垂簾聽政。
李豔妃被圖謀不軌的父親 李良矇蔽,竟然打算把江山社稷暫託老爹執掌。定國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楊波聞訊趕到龍鳳閣嚴詞諫阻。
李豔妃執迷不悟,不肯納諫,雙方展開一場激烈爭辯,最終不歡而散。當李良封鎖了昭陽院,意欲軟禁李豔妃和小皇帝時,李豔妃方知李良企圖篡位自立,卻已是後悔莫及。
徐延昭和楊波二人在探視皇陵後二次入宮進諫。早已幡然悔悟的李豔妃遂以國事相托。 不久之後,楊波發動人馬,摧毀了李良的奪位陰謀,並將李良斬殺。
縱觀明朝二百八十年曆史,輔佐幼帝登基的李姓后妃應該只有一位, 就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
李太后當年是作為宮女進入裕王府的,那時她只是個十五歲的女孩子。後來,李宮女幸運地得到裕王朱載室的寵幸, 而且還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男孩就是將來的萬曆皇帝。
嘉靖皇帝駕崩 後,朱載屋繼位成為隆慶皇帝,已經因生子升為側妃的李宮女再升一級, 華麗轉身成為在後宮地位尊貴、舉足輕重的李貴妃。
李豔妃有一個老爹名叫李良,李貴妃有一個爸爸大號李偉,李偉雖然不像李良那樣心懷叵測、野心勃勃、一心想篡位當皇帝,但似乎也不是什 麼正面角色。
李偉原本是一個身份低微的泥瓦匠,因為女兒被封為貴妃而搖身一變成了錦衣衛都指揮僉事,後來外孫萬曆皇帝即位,李偉晉爵武清伯。不要小看了這個爵位,這可是和大明朝開國名臣劉伯溫的誠意伯平起平坐的封爵。十年後,李偉的爵位又升了一級,成了武清侯,而且兩個兒子也都被封為了都督。
萬曆初年的時候,作為小皇帝外公的李偉非常活躍,幾乎參與了所有的國家大典,而且還在京城郊外大興土木,建了一座堪稱京師第一名園的清華園。
據明朝人寫的《澤農吟稿》所記:“武清侯海淀別業引西山之泉匯為巨浸,繚垣約十里,水居其半。疊石為山,巖洞幽居。渠可運舟,跨以雙橋。堤旁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計,芍藥以萬計。”
大約一百年後,康熙皇帝在李偉的清華園的舊址上建成了熙春園,熙春園在道光時期分成了東西兩個園子,西邊的園子更名為“近春園”,東邊的園子仍稱為“熙春園”。
咸豐登基後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為“清華 園”,這就是現在的清華園的前身。
《二進宮》裡的老國丈李良的眼中釘、肉中刺是定國公徐延昭和兵部尚書楊波,歷史上的老國丈李偉眼中的敵人則是內閣一號人物、萬曆名臣張居正。
張居正是李太后最信任的大臣,她把大明的江山社稷和對萬曆皇帝的教育都託付給了張居正,這自然引起了她老爹李偉的不滿。
於是,張居正剛剛執政,李偉就開始找茬。當時,國庫極度空虛,張居正只好用庫 存的胡椒和蘇木來抵京官們的工資俸祿。一些作風清廉的小京官家中的經濟狀況頓時捉襟見肘,陷入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境,甚至鬧出了人命。
國丈爺李偉聯合駙馬爺許從成攻擊張居正執行“苛政”,想借此事把張居正拉下馬來。好在李太后不是個糊塗人,沒有聽信她老爹的一面之辭,這 才使張居正的萬曆新政躲過了在萌芽狀態被扼殺的噩運。
李偉不但找過張居正的麻煩,還坑害過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討好國丈爺,薊州總督王崇光把定做二十萬套軍用棉襖的業務作為禮物送給了李偉,沒想到李偉這老頭子心太黑,收了王崇光二十萬兩銀子,卻只拿出五萬兩找人做棉襖,餘下的十五萬兩白銀都被他裝入了自己的腰包。
結果怎麼樣呢?做出的棉襖嚴重不合格,根本不保暖,甚者有十九名長城守兵被活活凍死了。
作為長城守將的戚繼光怒髮衝冠。迅速上報朝廷。面對李偉的貪婪造成的人間慘劇,李太后不得不對她老爹做出了罰俸半年的懲處。
以李偉為人物原型的國丈李良在《二進宮》一劇中被兵部侍郎楊波斬殺,但楊波的歷史原型楊博實際上早在李偉去世九年前就已經駕鶴西遊,楊博之所以被寫入《二進宮》這岀名劇,第一個原因是他確實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做出了突出貢獻。
楊博雖然遠不如戚繼光那麼鼎鼎大名,但他在抵禦蒙古和西北遊牧民族侵擾方面的功績幾乎可以和戚繼光的抗倭事業相媲美。
與戚繼光不同,楊博是一個進士出身的愛國將領,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二進宮》中以他為原型的兵部侍郎楊波由文老生應工,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正因為楊博出身文官,他在善於治軍、勇於作戰的同時,還具有武將中很少見的心細如髮、愛民如子的優秀品質。
他在跟隨大學士巡視“九 邊”時,對各個邊防守備區的山川地勢、風俗民情、駐軍人數和戰鬥力 都作了非常詳細完備的記錄,為以後成功守邊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後 來,他奉命巡撫甘肅,在甘州、肅州等地大興屯田,招募民眾開墾不需交 租的荒地,又在農閒時節率領百姓修建軍事設施,積極備戰,在西北邊境形成了一種全民皆兵的社會氛圍,使得遊牧民族不敢進犯,甘肅境內秩序井然。
不久,楊博因守邊有功和揭發貪官仇鸞而升任兵部侍郎,同時負責薊州和保定防務,拱衛首都北京的安全。
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年,十多萬蒙古騎兵向薊州古北口發起猛攻。楊博衣不解甲,枕戈待旦,率領大明官兵全力抵抗,在激戰數晝夜後迫使蒙古人退回了草原。
第二年,蒙古人再次來犯,又被楊博擊退,楊博因此升任兵部尚書, 成了整個“九邊“防禦體系的總指揮。
楊博在任期間,於邊防各地修繕守備設施,構築城堡墩臺,努力堵絕蒙古人及其他遊牧民族進入明朝國境的通道。同時,他大力興修水利,屯墾荒田,為邊地百姓謀利造福,“九邊”各地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安定繁榮局面。
嘉靖、隆慶兩代皇帝都對他非常倚重,視之為左右手,他在朝中地位之高於此可見一斑。
楊博被寫進《二進宮》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個了不得的老鄉。
楊博是哪裡人呢?山西蒲州,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市,這個地方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
武聖人關羽關老爺就是在此地出生的呀!能征慣戰、文武全才的楊博碰巧和當年威震華夏、夜讀春秋的關聖人是同鄉, 於是,在“九邊”老百姓的心目中,楊博某種程度上成了忠義關羽的化身,後來則被寫入戲文,變身為《二進宮》中的大忠臣兵部侍郎楊波。
和楊波相比,徐延昭的人物原型雖然地位非常高貴,但功業卻要遜色 一些,並且此原型不是一個人,而是父子兩代人,父親叫徐延德,兒子叫徐文璧。
徐延德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七世孫,嘉靖八年襲(公元1529 年)了定國公之爵位,俸祿兩千五百石。
嘉靖三十年時,徐延德被任命為 中軍都督府一把手,和楊博一樣成了皇帝特別信任的大臣。從名字來看, 徐延德和徐延昭非常相似,但徐延德早在隆慶元年就去世了,他不可能出 現在萬曆皇帝繼位時的政治舞臺上,那個時候的定國公是他的兒子徐文 璧。
徐文璧並非如戲中的定國公一樣是個皓須白眉的老者,而是一個小心謹慎、老成持重的年輕人,這種讓人放心的性格使他深受萬曆皇帝的信賴,以至於萬曆皇帝曾經數次讓他代替自己去天壇祭天。
徐文璧既關心國 事又愛護百姓,他曾幾次給皇帝上書請求早立太子以安天下,也曾多次建議皇帝罷除礦監,讓利於民,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如日昭昭、蒼天可鑑。
那麼,為什麼寫《二進宮》這齣戲的人要把劇中的定國公命名為徐延昭呢?其中原因筆者不敢妄加猜測,但有一個事實可以與諸位分享—— 《二進宮》中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戲叫“探皇陵”,唱的是定國公和兵部侍郎兩位忠臣前往先帝陵前探祭的故事,而先帝隆慶爺的皇陵恰好被稱為昭陵。
徐延昭的名字和先帝皇陵的名字恰好共有一個“昭”字,應該不會只是簡單的巧合吧?
從“會昌法難”到“唐武宗滅佛”,看唐朝的滅佛運動
徐晃:騎白馬的不一定是唐僧,使斧子的也未必是莽漢
房玄齡:大唐開國名相,三起三落,仍能穩居相位,秘訣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