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類似這樣的煩惱——“我明明沒有惡意,但是一句話就把對方惹怒了”?
語言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一丁點兒錯誤都會使人際關係出現裂痕,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無論面對同事、朋友還是家人,都需要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表達方式。
本文摘自《特別會說話的人都這樣說話》,列舉了日常交流中的15個案例,對“合適的說法”與“不合適的說法”進行對比講解,相信對我們都有用。
01
對上級說“辛苦你啦”很不禮貌,注意不要踩到地雷。
曾經有一個剛進入公司的新人對客戶說“辛苦你啦”,結果惹怒了對方。原因在於,“辛苦你啦”是地位較高者對地位較低者使用的說法。
可惜有些人在使用這句話時並不知道這一點。聽者有時並不會太在意,但也有人聽到後會很生氣,覺得“你憑什麼對我這麼說”。
實際上不僅是上司,即使是同事,也會因為這樣一句話而心生不滿。因為對方會覺得“我又不是你的部下”,從而感到牴觸。
所以,如果想在打招呼時問候一下對方,還是說“您辛苦了”比較好。
02
不是“今天”,而是“今天也”。
與其說“可愛”,不如說“好看”。
如果別人對你說“你今天看上去也好可愛啊”,你聽到後應該會很開心吧。但如果對方說的是“你今天看起來好可愛啊”,那你聽到後可能就會有些失望。後者特意強調“今天”,似乎意味著“平時打扮得都不可愛,只有今天和平時不太一樣”。而前者使用了“也”,聽起來就會好很多,意味著“你平時看起來也很可愛,但是今天格外可愛”。說這句話的人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也”字,但一字之差卻有可能引發巨大的誤會。
有一位女性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當時她準備週末和公司的同事出去約會,為此特意買了新的連衣裙。結果來到約會地點,對方對她說:“你今天的這身打扮好可愛啊”。她聽了之後以為對方在公司一直都覺得自己打扮得不夠可愛,於是深受打擊,好幾天都沒有去公司上班。這當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這也說明一個“也”字是多麼重要。
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可愛”這個形容詞。使用這個形容詞,有時會讓對方覺得你有些“高高在上”。除非你們是上下級關係或者非常親密的友人,否則對方可能會覺得自己被看扁了,感到有些不快。
因此,如果想讚美對方的外表,還是用“你今天也很好看”比較保險。
03
不要使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方式,將時間和日期準確地傳達給對方。
“可以佔用你一點時間嗎?”這句話在日常交流中經常出現。然而“一點時間”對不同的人來說往往有不同的含義。有的人覺得“一點時間”應該是3分鐘,有的人覺得應該是30分鐘或者1小時,還有的人覺得乾脆一邊吃飯一邊談比較好。人們對時間的感受各不相同,因此彼此之間容易產生誤會。
比如說,當你給某辦公室打電話時,對方說:“現在負責人不在,一會兒我讓他給您回電話。”那麼,此時的“一會兒”究竟意味著多久呢?我在做企業培訓時曾經問過這個問題,結果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短一點的有“5分鐘”“10分鐘”,長一點的有“30分鐘”“幾小時”,甚至還有的人回答“今天內”或是“最晚明天”。從“5分鐘”到“明天”,可以說是相差甚遠了。
所以,如果想讓對方留出時間,或是讓對方等待回覆,可以將日期或時間傳達得更加具體一些,例如:“可以佔用你10分鐘左右的時間嗎?”或者:“明天中午之前會給您答覆。”一旦無法遵守約定,一定要提前向對方道歉,並將更改後的時間告訴對方。
04
“過分在意別人的感受”和“過度的客氣”是滋生誤會與糾紛的土壤。
過分在意別人的感受導致誤會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拜託別人做事時,如果將對方方便與否放在第一位,經常會用“如果你不忙的話”“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不急著要”等說法。
上司在給下屬佈置工作時如果使用這樣的措辭,以後詢問進度時,對方可能會回答說“因為沒抽出時間來,所以還沒開始做”。這時候上司如果覺得很生氣,大聲怒吼“怎麼還沒開始做”,就有可能會落得一個“因職權騷擾而被員工投訴”的下場。
對任何人來說,時間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除了必須要做的事情,其他所有事都會被一點一點往後拖延。人們會將最為寶貴的“空閒時間”優先用在自己的身上。當然了,也許真的有那種不緊急,做不做都行的工作。但是無論是什麼工作,都一定要把期限說清楚。
當需要拜託別人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將期限明確地告知對方,比如“最晚也一定要在兩週內做完”。如果時間上需要雙方進行調整,一定要儘快瞭解對方的意見並做出回覆,否則時間過得越久,對方的日程也會排得越滿。因此,不如儘早將自己的要求告訴對方,然後加上一句“請明天前給我答覆”,在短時間內確定清楚。
05
不要用自己的“以為”來揣測別人的意思。
“我以為這個工作不是我負責”“我以為那個不用做”,這樣的藉口,想必大家一定都用過吧。
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錯,所以會想辦法找藉口將錯誤的原因歸結到別處,證明自己沒有做錯。可是這樣的話在別人聽來,就只是推脫責任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說“我理解錯了”來主動承認錯誤比較好。同時,為了今後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一定要和對方商量好今後的應對方式,例如可以說:“請問今後應該怎樣進行確認比較好?”
畢竟,人與人是不同的個體。如果不事先和對方確認清楚,自己“以為”的和對方的實際想法不可能會一模一樣。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工作中不確認清楚,就很可能再次發生同樣的錯誤。
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跟對方進行確認,看自己的想法和對方是否有分歧,然後透過交流來達成共識。不要自己想著“這個工作做到這個程度應該差不多了”或者“這裡不做應該也可以”,就算麻煩一點,也要先確認清楚。“問”與“不問”決定了人際關係中是否會出現裂痕,這一點一定要慎重對待。
06
負面的詞語會讓對方變得更加消極。
當別人向你講述一些消極的事情,比如自己遇到了什麼糟糕的事,或是努力過後卻沒能取得相應的結果時,你會不會下意識地附和對方,說“那真是太可怕了”“這可太讓人難受了”?
即使你並沒有什麼惡意,但是在對方看來,這樣一句消極的總結總有一種“與我無關”的感覺。你本來是想為對方著想,然而卻成了傷口上撒鹽,導致人際關係惡化。所以,在面對消極話題時,發言更是需要慎重。
當你想要第一時間回應對方時,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將對方說的話原樣重複一遍。“所以說是發生了……的事”“也就是說結果沒有符合你的預期”,像這樣,只要將對方說的話原模原樣重複一遍就可以。這也是心理諮詢時常用的對話方式。
當對方自己使用比較消極的詞,例如“實在太遺憾了”或者“太讓人難受了”的時候,我們用同樣的詞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比對方更加消極的詞。在這種時候多為對方考慮一點點,就會讓對方更願意對你傾訴。
07
“不用管我”這句話其實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會有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做決定的時候。這種時候為了表示客氣和謙虛,你有沒有說過“你們不用管我,你們決定就行”這樣的話?這樣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是想表達自己無所謂,但其實暗含著增加自己存在感的意圖。如果說得更誇張一些,在說出這種話時,“我”想強調的其實是“大家一定不要忽視我”。
事實上,面對這種人,如果真的不參考他的意見,他聽到大家得出的結論後可能馬上會改口:“這樣不行吧?我反對。”更有甚者,還會很不滿地發牢騷:“我雖然說不用管我,但是連說都不跟我說一聲就做了決定,這也太過分了,我沒辦法同意。”
如果你沒有這種想法,只是單純想將決定權交給他人,可以說“我遵從大家的意見”,或者“我同意由xx來決定”,表示自己會接受其他人的決定。如果想提出意見,也可以事先表達出來,比如:“除了……以外我都能接受。”如果你的主張表達得很清楚,那其他人也可以更加順利地做出決定。
最後,當大家向你彙報決定的結果時,也最好禮貌地向大家表示感謝:“我知道了,大家討論辛苦了。”簡短的一句話,就會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08
不過分謙虛可以提升對方的好感度!自嘲和自卑只會產生反效果。
日本文化中以謙虛為美德,所以很多人被別人稱讚時會回答說“沒有沒有”。但是,如果過度謙虛,也會讓對方感到不快,或是不得不繼續安慰你。
如果你在工作中稱讚自己的下屬說“這次的工作很有難度,你做得很好”,此時,“謝謝,多虧了您的幫助”和“我還完全不行,差得遠呢”這兩種回應,是不是有很大的區別?後者這種謙虛其實完全否定了對方的好意,也是想透過自我貶低來獲取更多的認同。
除了工作以外,興趣愛好和穿衣打扮方面也是同樣,很多人在被稱讚時會回答“這個就是便宜貨”。再或者,在別的家長表揚自己家孩子時,很多人也會特意貶低自己的孩子,說“我家孩子腦子很笨”。這些都會給對方帶來不好的印象。
話雖如此,大家也會擔心如果直接說“謝謝”的話,對方可能會以為自己有些自負。有一種解決辦法是用“運氣好”來推脫,比如“這件衣服我也很喜歡,當時多虧運氣好才能買到”,或者“我家孩子這次考試運氣確實不錯”,這樣對方也不會多想。在受到稱讚時,要學會巧妙地接受和回應。
09
不要擺出一副自己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去教訓別人。
有很多表達方式會讓人顯得有些高高在上,其中最容易激怒別人的說法之一就是“這個世界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父母對孩子、參加工作的人對學生、上司對下屬都經常會說這句話。
年長的人和有經驗的人經常用這種“定時炸彈”一樣的表達方式來跟年輕人、新人們劃清界限。同時這句話還帶有一種威脅的語氣,似乎是想告訴對方“你這種天真的想法根本沒法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導致對方變得更加消極。細說起來,一下子把話題上升到“這個世界”,未免有些太過籠統,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嚴酷”的定義也是各不相同。這樣的說法只會給對方留下自以為是的印象,徒然惹人反感罷了。
如果真的擔心對方,想給對方一些建議,可以直接說“能不能跟我講一講你的想法”。這樣就可以在傾聽對方想法的同時,找到機會讓對方詳細說一說自己的行動計劃。例如,如果對方說“我想要辭職提升自我”的話,可以繼續追問他具體想要怎麼做。
如果對方的行動計劃在你看來還是太過天真,可以再跟他講一講自己以前的經歷,比如“我三十多歲的時候換過工作,那時候沒有錢,日子過得非常艱難。所以我覺得還是找到下一個工作之後再辭職比較穩妥”。這樣的話,對方也許會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議。
在跟別人交流時,一定要尊重雙方的差異。
10
“同感”和“同理心”看起來很像,實際上卻完全不同。
當對方在聊天時說起一些消極的話題,而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時,很多人為了拉近與對方的距離,會說“我懂,我也經歷過”。
然而,“同感”和“同理心”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卻相差甚遠。和“我懂我懂”相同,即使是和對方有過類似的經歷,雙方的想法和價值觀也肯定會有區別。
因此,當對方遇到挫折或是困難時,如果想要安慰、鼓勵一下對方,可以說“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雖然我們的情況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能理解你”。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接下來即使是為了對方著想,也不要單方面地給出自己的建議。我能理解大家想要幫助對方的心情,但是不同的人所經歷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多麼具有說服力的建議,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為別人派上用場。
我們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基本上不會輕易跟對方表示“同感”。但是在日常對話中,有時也會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不同的人所處的情況一定是不一樣的”。
11
嘴上說“為了你好”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滿足。
在職場和家中都愛對別人說“我是為了你好”的人要多加註意了。這句話表面上是表達了對對方的善意,而實際上卻只是一種自我滿足,希望支配對方,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動。
類似的,使用“不是我說你”這種開場白的人也是一樣。在想要控制對方時,這樣的話往往會脫口而出。說完這句話後,緊接著通常是對對方的不滿和攻擊,控訴對方辜負了自己的期待。他們的“期待”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很容易就會轉化為對對方的“攻擊”。
在職場中,有很多人會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來維護自己的領導地位。越是勝負欲很強的人,越是會像“搶椅子游戲”一樣,想要證明自己比其他有能力的人更強。那些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的人,或者喜歡指出上司的錯誤的能幹下屬經常會成為他們攻擊的物件。一旦對方威脅到自己的領導地位,他們就會立刻提起警戒。
當你想跟對方說“我是為了你好”的時候,請再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如果真的是為對方著想,換成更加簡潔直接的表達方式會更好,比如“我覺得這樣做的話會更好”。人的負面情緒很容易透過話語表現出來,一定要注意客觀地看待自己,冷靜地處理問題。
12
只會聽話的孩子將來很難獨立。
很多毀掉孩子的父母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喜歡對孩子的一切事情指手畫腳。這樣的父母會將“你只要聽媽媽的話就行”這樣的話當作口頭禪,他們教出來的孩子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只會看父母臉色行事的牽線木偶。
反之,那些會獨立思考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通常會尊重他們的看法,經常會問他們:“媽媽是這樣想的,你是怎麼想的呢?”在孩子給出自己的意見後,他們還會和孩子一起深入討論:“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呀,咱們的想法是在哪裡出現了不同呢?”
比如,當孩子說“我就算學習成績不好也沒關係”的時候,父母通常會告誡他“在學習中懂得很多知識是非常有趣的事,所以現在應該好好加油”,此時,如果孩子反駁說“可是我想踢足球、打遊戲”的話,我們應該怎麼回答才好呢?
這個時候家長最好不要當場否定孩子的意見,而是和孩子一起制訂計劃,對接下來一週的時間安排進行規劃。
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先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問孩子這麼想的理由。在此之後,父母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孩子一起商量著做出決定。在制訂好計劃後,家長最好事先和孩子商量好,如果出現違約的情況該怎麼辦。
13
在“好好”“認真”的後面最好加上具體的指示。
我對“深入”“徹底”這種意義較為曖昧的詞語進行過分析。對很多人來說,聽到這種含糊不清的指令只會感到越發摸不著頭腦,孩子也是一樣。
使用這種意義曖昧的詞語來對孩子提出要求,很難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在提醒孩子時,最好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詞,向孩子做出具體的指示。
比如,當孩子在商場亂跑的時候,很多人會對孩子說“好好走路”,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並不清楚什麼才算是“好好”,所以即使暫時停了下來,之後也很可能會再次做出相同的舉動。
家長如果希望孩子坐在椅子上時不要亂動,最好把話說得具體一些,比如“坐著的時候把膝蓋併攏,五分鐘內不要講話”。
就算孩子還不太理解時間的概念,也要多對孩子使用具體的數字。此時,手頭如果有繪本之類的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的話,就更好了。
在使用“好好”“認真”等意義較為曖昧的詞語時,最好加上一些具體的指示。一句之差,也會讓孩子的理解程度出現巨大的變化。
14
不要讓孩子覺得只有拿到高分才能獲得表揚。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孩子們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因此,父母需要在平時對孩子進行稱讚、認可、感謝和鼓勵。然而,雖然表揚孩子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在表揚的話語中加上“評價”的因素,其意義就發生了改變。
“考了100分,真是太棒了”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就意味著“考了100分的你很棒”。聽到這樣的稱讚,孩子會覺得只要自己考了100分,別人就會認同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此一來,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是“只要滿足父母的預期,就會得到父母的愛,反之則會失去父母的愛”。
如果經常使用這樣的交流模式,孩子會將父母的評價放在第一位,在考慮問題時總是以父母的標準去思考,很難形成獨立的價值觀。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一旦遭遇挫折,就會把責任扣到父母的頭上去,覺得自己變成這樣全都是父母的錯。
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在表揚孩子時一定要將重點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
在表揚孩子時,我們可以多去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考了100分時,我們應該肯定孩子的努力,告訴他“這都是你每天努力學習的結果”。當孩子幫忙做家務時,我們不要說“你真棒”,而是應該說“媽媽/爸爸真開心”。家長應該稱讚孩子的行為和努力,對孩子進行肯定。在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也可以儘量誇大一些。這樣一來,孩子被承認需求得到滿足,就能夠成長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15
“要是能解釋得再清楚一些就更好了……”(表示要求),“要是能早點跟我說就不至於這樣了……”(推卸責任),“反正肯定是會失敗的……”(表示輕蔑),“差不多該結束了吧……”(給對方施壓),“那個人雖然性格是挺好的……”(說別人的壞話),這些說法都十分典型。
總是喜歡欲言又止、說話只說一半的人一定要多加註意,改掉這個習慣。
本文節選自
《特別會說話的人都這樣說話》
作者: [日]大野萌子
譯者: 滕小涵
出版社: 上海文匯出版社
出版年: 2021-6編輯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號推送規則,不再以時間排序,而是根據每位使用者的閱讀習慣進行演算法推薦。在這種規則下,讀書君和各位的見面會變得有點“撲朔迷離”。
資料大潮中,如果你還在追求個性,期待閱讀真正有品味有內涵的內容,希望你能將讀書君列入你的“星標”,以免我們在人海茫茫中擦身而過。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原標題:《特別會說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