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聊一聊江蘇省13個地級市之一的宿遷市。作為經濟實力較弱的宿遷,長期在全省處於墊底水平,也被當地人調侃為“十三妹”,但是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宿遷的人口一點也不少。常住人口達到了498.62萬人,10年增加了267014人,在江蘇省排名第8,超過連雲港、揚州等地級市,而宿遷市的面積也不大,約8555平方千米,那麼排除掉宿遷高新技術開發區、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經濟功能區,宿遷市的區縣與人口有何關係,其為何有5個區縣?
其實,宿遷市的區縣雖然僅僅5個,但是卻很難一一講清楚。畢竟由於文化差異太大了,比如泗陽對其它的縣也不怎麼認同,泗陽認同江淮文化,再加上吃的又是淮揚菜,而沭陽卻是海岱文化,再加上其與連雲港市接近,又演變成一種文化圈;泗洪縣是皖中北雜家文化,宿城區、宿豫區是中原文化,這種七七八八的模式,搞得宿遷根本無從談起,等於幾個人坐在一起,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歸屬感不咋強。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從宿遷市的沭陽開始講起,畢竟沭陽在江蘇是第一大縣,因為這裡映射出了宿遷的現實,還有人說宿遷多虧有了沭陽,那麼這一個小縣城對宿遷區縣的變化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沭陽的歷史在明代以前並無考究,唯一的資訊就是那時候沭陽一共有9鄉81裡(每裡的標準是以人戶為基準,1裡等於110戶),人數也並不少。到了清代依然世襲了這個模式,不過卻銳減到9鄉17裡,直到民國初期階段,沭陽縣區劃為9市1鄉。
這裡有一個細節,沭陽的名字也告訴了我們許多隱藏的資訊,因其名字是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所以沭陽縣在有史以來,長期隸屬於海州(有史料稱: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縣二,贛榆、沭陽。而海州現如今是連雲港的老市區)。據悉,這是由於北周廢建陵縣而產生的後果,導致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其縣治遷入郡治,從此就隸屬海州。那麼,沭陽縣為何沒有迴歸海州,而是在隨後的時間內成了宿遷的下轄縣了呢?
原來,隨著抗日戰爭的根本性需要,沭陽縣下轄了364個鄉鎮合,一起並達到了162個鄉鎮,單獨設區公所、鄉公所,並且被設定成縣邊境,民國有段時間以來被劃入淮陰專區,也是方便當時的管理,比如:泗(陽)沭(陽)縣、潼陽縣等。後來各地的戰爭結束,在49年撤銷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從此這個結構沒有多大的變動了。這時候,重點來了,1996年撤銷縣級宿遷市,成立宿遷地級市,而同一年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
這裡我們分析是由於1996全國推行撤縣成市之期,覺得揚州同淮陰太大,從此把揚州一分為二,再把淮陰一分為二。一市分設的最終結果是:揚州分出一個泰州來,淮陰分為淮安和宿遷。再回到當時,連雲港與剛剛成立的宿遷市都很小,索性沭陽就被淮安丟了,宿遷來者不拒,自然歸屬自己的管轄範圍,所以可以看出來當年也並不是沒有考慮把沭陽劃到港城(海州),只是正好宿遷成立之時,被“抬”進宿遷了。從此,沭陽的一切都歸屬於宿遷市管轄,毋庸置疑!
同時,我們也能夠發現宿遷的運氣真是好得不得了,當年長江以北泰州實力強大從而升為地級市,宿遷也算是沾光了,現在宿遷與泰州的差距越來越大,宿遷後勁明顯提升了。說回正題,1996宿遷除了得到一個沭陽縣,還得到了泗陽縣、泗洪縣,同年出析為宿城區、宿豫縣,這樣子宿遷市下轄了3個縣與2個市轄區,共計擁有了5個區縣。豐富的區縣資源給宿遷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經濟與勞動力,這樣宿遷也擁有了(常住4986192人)498.62萬人。
關於宿遷的人文與區縣故事還有很多,但是涉及範圍較廣,我們只能夠講到這裡,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