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
一、【課文梳理】
1.孔子的“交友”觀:
君子周而不比章(2.14)——反對以利和,主張以義和
君子矜而不爭章(15.22)——反對結黨私營,主張合群團結
群居終日章(15.17)——反對言不及義,主張真才實學
2.孔子的“擇友”觀:
“擇友”目的
君子以文會友章(12.24)——彼此輔助,一同行仁
“擇友”原則
唯仁者能好人章(4.3)——事實求是,公正客觀
君子不以言舉人章(15.23)——事實求是,公正客觀
“擇友”標準:
益者三友章(16.4)——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
“擇友”方法:
視其所以章(2.10)——視以,觀由,察安
人之過也章(4.7)——觀過
3.孔子的“處友”觀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章(15.15)——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以德報怨章(14.34)——明確立場,以直報怨
事君數章(4.26)——保持安全距離
忠告而善道之章(12.23)——遵循適度原則
4.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培養合宜的“擇友”觀,踐行恰當的“處友”觀,就能保持長久的人格魅力,受人敬仰。
晏平仲善與人交章(5.17)
二、【回顧整理】
★默寫課文相關語錄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2)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 ,友多聞,益矣。 ,友善柔, ,損矣。”
(3)子曰:“ ,不以人廢言。”
(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 。”
★根據孔子的論述,“周而不比”應該有哪些表現?
答:①主要表現在群而不黨,即交友有一定原則,正當目的;②又提出了交友的標準,應與正直、誠信、博學的人交朋友;③交友的尺度: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忠告善道,但不可則止;④交友的方式或目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三、【課內探究】
(一)知識梳理
1. 周而不比
“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這裡“周”指的是以義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則,處於正當的目的,普遍團結而不搞小團體,不結黨營私。所以孔子不否認“合”而反對不恰當的“合”,即“群而不黨”、“和而不同”。
2.矜而不爭
孔子認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爭”不是說沒有進取心,而是有進取心但不斤斤計較。君子在集體生活中,與他人和睦相處,關係融洽,為公共利益,為多數人的利益團結一致,而恥於拉幫結派、結黨營私。
3. 以直報怨
“以直報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相對而言“以德報怨”過於寬厚,不客觀;法家的“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又顯得褊狹。
(二)合作探究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通“上”)論古之人。頌(通“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上溯與古人叫朋友)也。”(《孟子•萬章》)
(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觀點是什麼?(1分)
(2)簡析孔子與孟子上述觀點的差異(4分)
【答案】
(1)知人(多層面瞭解交往物件)。(1分)
(2)①孔子認為只要從行為(所以)、經歷(所由)、興趣習慣(所安)等多方面去觀察和了解,就能夠正確地認識一個人。②而孟子則強調要“知人論世”,認為僅以“頌其詩,讀其書”來認識是不夠的,還需要關注一個人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③應該說,孔子的觀點務實而可行,孟子的觀點經典而深刻,都是值得借鑑的。(能夠對兩種觀點做出一定的分析、評價,且合理、恰當即可)(4分)
(三)自主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題。(5分)
(1)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2)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23.談談你對“群而不黨”的理解。(1分)
【答案】 (1分)合群團結但不結黨營私。(意思相近即可。)
24.孔子的“矜而不爭”與“當仁”而“不讓”,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試作分析。(4分)
【答案】 (4分)不矛盾。①“矜而不爭”是指君子莊重自持而不爭強好勝,不因私利與他人爭逐;②“當仁”而“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就應當積極主動地去做而不推讓。③“不爭”還是“不讓”,關鍵取決於面對的事情是否符合“仁義”。(答出不矛盾給1分,答出含義給2分,答出區別給1分。)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問題。(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
【注】①挾:倚仗。
(1)簡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觀”的共同點。(1分)
【答案】 (1分) 要結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2)孔子和孟子“交友觀”有所不同,請作簡要評析。(4分)
【答案】(4分)①孔子認為交友要結交正直、誠信、博學的朋友,就有益;而結交諂媚、偽善、誇誇其談的朋友則有害,(1分)這是側重交友時對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擇友時更謹慎,交到益友。(1分)②孟子認為交朋友,一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優越條件,(1分)這是側重交友時對自我的要求,也有助於交到更多益友。(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題。(5分)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聖經·馬太福音》:“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
23.根據以上文字,分別概括《論語》和《聖經》在為人處事上的觀點。(2分)
【答案】(2分)《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聖經》:以德報怨。
24.你贊同哪種觀點,請簡述理由。(3分)
【答案】(3分)贊同《論語》:①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確面對有過失的和行為不端的人,而“以德報德”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現。(結合內容分析1分)②儒家強調情感要以理性為原則,注重社會性公德,不能做無原則的“鄉愿”。(行為的本質1分)③這樣做了,個人會成為堅守道義的勇者;社會能實現公平與正義。(作用結果1分)
贊同《聖經》:①《聖經》反對“以怨報怨”,認為應以完全的善對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是那些傷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惡人”。(結合內容分析1分)
②這種表面的“懦弱”,其實是源自於內心博大的愛與悲憫,是一種濟世救人的宗教情懷。(行為的本質1分)③以惡報惡,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只會讓人心和世界充滿仇恨。只有那種無私的真誠的大愛,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也許才會更和諧。(作用結果1分)
(四)遷移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小題(4分)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請結合““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簡要談談儒家人才觀的現實意義。
答案:①選拔人才時要廣泛地聽取意見,注重客觀地衡量人的才能,不偏聽不輕信,既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又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瞭解。②應任人唯賢,舉用正直的人,這樣百姓才能心悅誠服,國家政權才能得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