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海帆
(2):顧家—“紅色姐妹”出自豪門
在民國時期,大家出身、書香四溢、才藝多姿、成就非凡的“姐妹們”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宋耀如家“宋氏三姐妹”、張冀牖家“張家四姐妹”、嚴子均家“嚴氏三姐妹”、蔣百里家“蔣氏五姐妹”、韓渤鵬家“韓家五姐妹”幾乎個個都是名人之妻,但卻又都“自帶光環”,並非希冀於“夫貴妻榮”之女性。
“老俞”的堂伯母、俞沛文的夫人顧以佶是“顧家姐妹花”之一,雖然,她們姐妹沒有那些姐妹知名度那麼高,但論家世、學養和成就卻並不輸其他“姐妹組合”。
顧以佶姐妹共有五個,姐姐叫顧以佩(後改名林如彤),妹妹有顧以信、顧以芬、顧以仁。她們出身於顯赫的家庭,外公是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名聲巨大的實業家、金融家,這個有著安徽壽縣孫氏家族背景的外公,與李鴻章家族有“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這層關係容後文慢慢介紹。
同胞姐妹(後排左起):顧以仁、林如彤(原名顧以佩);前排左起:顧以佶、顧以芬、顧以信
本來,出生於家族鼎盛時期的顧氏姐妹們完全可以過著大上海闊小姐的生活,可令人稱奇的是她們從“富家千金”變成了“紅色姐妹”,都參加了進步活動,投身了革命。
大姐林如彤(顧以佩)1916年5月出生,她1934年9月在上海大同大學讀書,期間加入學生救亡協會。而在1938年2月林如彤就經她已經加入共產黨的妹妹顧以佶和龔普生(喬冠華妻子,著名外交家龔澎的姐姐)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起她任上海女青年學生部曙光團黨團書記,在新四軍二師參加整風學習,並於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和參加婦女工作。1946年至1949年先後在北方大學及華北大學任職,歷任學生科長、教務科長等職。1950年至1952年任廣州南方大學第五部副主任。1952年至1957年任華南農學院黨委副書記。1957年至1959年任汕頭市委副書記。1959年至1963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教育處處長。1963年至1970年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處任職。1970年至1974年在廣東省潮安縣委任職。1974年至1983年任廣州外國語學院副院長。1983年5月光榮離休,林如彤2014年7月18日與世長辭,享年98歲。
顧以佶比姐姐林如彤小兩歲,因為在上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被暴露,於1941年初和林如彤一起由潘漢年安排,經上海地下黨秘密交通員護送輾轉到了延安。由於她就讀的是上海滬江大學是基督教美國北浸禮會主辦(與俞沛文同校並在此相識),那時美軍觀察組剛進駐延安,所以她一口流利的英語一到延安就派上了用場,顧以佶參加了接待工作,這也讓她在被周恩來稱為“這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的階段就進入了自己畢生為之奮鬥的外交工作領域。
1946年,為新中國積蓄外交人才計,俞沛文、顧以佶夫婦經組織批准赴美進修。1951年,俞沛文任上海外事處副處長,顧以佶則出任上海電話公司軍管會副代表和上海市內電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1954年到1965年,俞沛文、顧以佶夫婦先後調任新中國外交部工作直到退休。期間,俞沛文歷任外交部美澳司副司長、禮賓司司長,駐蘇丹、衣索比亞、奧地利大使,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它國際組織代表(大使銜)等職務,而顧以佶則一直陪伴在俞沛文左右,也先後任奧地利大使政務參贊(新中國首位女參贊)、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它國際組織副代表等職,夫妻倆共同出席聯合國工業發展理事會工作,參與制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章程及政府間委員會等國際多邊會議,在國際會議上齊駕並驅,協同戰鬥,這在中國外交界並不多見。
值得一提的是,顧以佶作為副代表,在人權領域的不俗表現,使她成為當時中國屈指可數的人權專家,因此被選為聯合國“促進和保護人權小組委員會”二十六名專家委員之一,像顧以佶那樣有機會到國際多邊舞臺發揮才能的也是當年中國的第一位。
1982年7月,66歲俞沛文大使離任回國並退休,而64歲的顧以佶繼任代表,兩年後也退休了。俞沛文伉儷幾十年,走過風雨和輝煌,他們的外交生涯也就此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家族聯姻的地域上來說,俞沛文出自太倉俞棣雲家族,和出生在上海的顧以佶還都算得上是同鄉,可是,因為林若彤和顧家小妹顧以仁分別和來自廣東潮州的陳唯實及中山的黃祖民結了婚,這樣,出自江南的顧家、俞家就和華南的廣東聯絡上了。
林若彤的丈夫陳唯實也是位資歷很深的老革命和哲學家、教育家,陳唯實1913年出生於潮安縣官塘鄉。1927年就讀於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韓山師範),1931年畢業後執教於澄海縣永新鄉小學。1934年赴北平,進北平圖書館自修哲學,一年中讀了許多中外哲學書籍,被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所吸引。1937年10月日軍進犯上海前夕,他轉赴武漢。1938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任政治系副主任,同年11月到延安,先後於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任教,並任中央研究院特別研究員等職。1941年2月在“抗大”參加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任北方大學教務處長,後任工學院院長;1948年夏北大和華北聯大合併為華北大學,他先後任第二部和第一部的副主任。1949年建國前隨葉劍英南下,參與在廣州創辦南方大學,任第一副校長兼教育處長。1952年,調任華南師院院長;1957年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掛職下放到潮陽關埠公社。1963年調到北京,任解放軍政治學院訓練部副部長。文化大革命中備受迫害,1970年10月被送回潮汕原籍,於1974年1月25日因病逝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予以徹底平反。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研究和理論教育上卓有貢獻。理論界提及20世紀30年代我國馬克思哲學理論家的代表人物時,往往將他與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並稱為“南陳北艾”。
小妹顧以仁的丈夫黃祖民是廣東中山人,黃祖民1928年3月出生,1949年2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供職於團中央和新華社,曾擔任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出訪隨團記者和亞非會議記者嗎,負責過中印、中越邊境衝突的報道,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主編,1988年4月在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宣傳部工作。
1990年9月,黃祖民任紫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負責《紫荊》雜誌的具體創辦工作,在擔任《紫荊》雜誌社社長期間,黃祖民積極履職盡責,廣泛聯絡香港各界愛國愛港認識,以《紫荊》雜誌為平臺,在解讀中央對港澳方針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離休後,他仍然關心香港迴歸工作和“一國兩制”事業的發展,力所能及地為香港工作出謀劃策。從《紫荊》雜誌社離休後,黃祖民從香港回到北京生活,開始從事歌劇劇本翻譯工作,自1995年到2003年間,他和夫人顧以仁(原中國駐日內瓦聯合國機構副代表)一起譯出28部劇本,40多萬字。他還曾在網路開通部落格專欄,或評1997年後的香港,或談貝多芬音樂,或寫老年的養生文章。2016年黃祖民去世,享年88歲
黃祖民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在三年前,他的五哥於享年99歲(虛歲100歲)去世,五哥名叫黃苗子,五嫂名叫鬱風,都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大師級的畫家,而他們家族,也是出自廣東中山的顯赫之家,這樣,廣東中山黃冷觀家族、浙江富春郁達夫家族、上海顧家、太倉俞家以至安徽壽縣孫家、李鴻章家族和其他更多的家族也就聯絡在一起了。(未完待續)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編寫,若資訊有誤,歡迎留言指正,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