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繞不去的肯定是這個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但是易中天曾經說,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儒家文化阻礙了科技的發展,這個觀點真是可笑之極。
一、儒家文化有著難以言喻的包容性
“君子和而不同”是儒家一直強調的,儒家一直是諸子百家中一個極其擅長博採眾長的學派。諸子百家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如果否定了儒家文化對於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也就一定意義上否定了所有的傳統文化。
是的,儒家文化並不能完全和傳統文化劃等號,但是擅長學習其他文化的優秀之處的儒家文化,是中國維持了幾千年相對穩定局面的核心。“三人行,必有我師。”儒家文化一直倡導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而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長期領先於世界,這可是既定事實,是不容否定的,而這一切的一切,要先基於儒家文化給予百姓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試想一下,如果連社會都不安定,那談何發展?而在封建王朝幾千年的時間裡,但凡是個穩定的大一統王朝,都是以“外法內儒”的體系存在著的。儒家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又倡導學習其他學派的優點,才能使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長期大大領先於世界,如果這樣還說儒家文化阻礙科技發展,豈不荒謬?
二、儒家文化的變味
很多人說儒家這裡不好,那裡不好,其實他們說的大多是明清時代的儒家文化,這段時間的儒家已經變了味。
孟子曾說“執中無權猶執一”,哪怕是儒家視為聖經的四書《中庸》,儒家弟子應用的時候也應該順應時局,隨著世界的改變,儒家文化也要隨著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儒家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不跟著時代,學習新的東西,就勢必要過時。但是明清年間的儒家弟子們並沒有做好這一點。
宋朝的朱熹集理學之大成,提出的那一套“格物致知”,在明清時候被很多儒家弟子從書本上學了去,但也僅僅如此。只有少年王守仁在一竹子前坐定“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卻只是“格”出一身病來。從此才去懷疑,才去探求革新,才能有後來的陽明心學。
明清時候,特別是清朝,因為中央集權的要求,對儒家弟子聽話的要求不斷放大,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少的弟子敢去懷疑先賢,敢去革新儒家的內涵,王陽明是革新了一番,但自他之後,就再也沒有去革新儒學的弟子了。
儒家其實沒有變,但是近代以來,世界變了許多,沒有變的儒家也就顯得格格不入了,新文化運動中各個大賢們高喊“打倒孔家店”,其實不如說是在“革新孔家店”。
三、科技可遠遠不止器械上的
易中天所說的阻礙科技發展,其實應該是看了中外近代器械上的差距所說的話。但這科技指的,可遠遠不只是器械而已,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數學醫學,亦或者是農業,都是科技的一部分,而這些方面,可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長處。
前文提過,儒家是個擅長學習的學派,自然是能博採眾長,學得這些學派在科技上的長處。最典型的,那必然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若沒有這四大發明,今天這世界是怎樣的還不好說,歐洲的城堡也許還是堅不可摧的,西方人的航船會在大西洋迷失方向,而大家也許根本沒機會學習識字,對於這些貢獻,怎麼能說是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呢?
要我說,儒家文化不僅不會阻礙科技發展,反而會促進科技發展,因為無論換成哪一個學派取代儒家的地位。一來難以給予社會最大限度的穩定,二來也難以保證可以博採眾長不斷壯大。說不定佛教在中國不斷壯大後,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就用佛教去取代那個學派,如果真讓佛教主導了中國人的思想,那才是真正阻礙了科技的發展。
四、易中天自己的問題
易中天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品三國》系列,其中他曾說過劉備的以人為本是以人為“資本”。但是縱觀三國的君主,孫權多次背刺盟友,晚年又剛愎自用,逼死了許多功臣,這樣的君主明顯不是儒家推崇的;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的行為更是人神共憤,與儒家的禮教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只有劉備,不肯放棄百姓,寧可放慢速度攜民渡江,縱觀其一生,除了夷陵之戰是因為孫權的多次無義行為激怒引起,導致了一次不合道義的戰爭外,劉備大體是“弘毅寬厚”的一個人,是儒家十分理想的君主。對於這樣的君主,身為中文系教授的易中天卻在毫無依據的情況下,給他一個資本家的帽子,如果不是他故意戴著有色眼鏡看劉備,就是在故意抹黑儒家文化。
這不是他唯一一次驚人的言論,他還曾經說英國人發動的鴉片戰爭只是為了扭轉當時和清朝的貿易不平等情況。眾所周知,吸食鴉片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當時的中國被鴉片禍害的人不在少數,而易中天張口就是貿易平等,閉口就是外交機會,完全沒有把被禍害的中國百姓放在心上,這不是他自己說的“以人為資本”的行為嗎?當時的中國是能透過茶葉、瓷器等商品讓歐洲的白銀流入中國,但這些東西可曾禍害百姓的性命?
謀財不顧百姓的性命,被斷了財路悍然發動戰爭是正義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做法,到了易中天口中,反倒成了破壞了外交和貿易平等的行為,這些倒是稀奇,易中天如果不是為了賺取流量而發出這些邪說的話,真心希望他能再好好拜讀儒家經典,感受一下儒家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