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待後生〉是八十年代初放映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時的主題歌,一經面世,不脛而走,好評如潮,成為經典。後來很多沒有曲藝基礎的藝人也在重唱這首歌,在網上都可以搜到影片。
音樂策劃的成功、駱玉笙老先生的絕世演繹都是這首歌成為經典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實,一般人忽略了它是四世同堂的主題歌,因此,對原著精神的把握和主題歌詞的內涵是這首歌成功的基礎。
老舍先生的原著是反映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名為北平,為行文方便,文中一直稱北京,為了現代讀者的方便)市民的眾生相,是從平民視角、特別是北京平民視角看抗戰期間的眾生相的,而且,老舍先生寫作此書時主要時間不在北平,甚至大部分時間不在國內,是受妻子的交流北京抗戰時期的鄰里故事時出現靈感決定創作此書的,因此,整個故事就蒙上了一層面紗,也沉澱了老舍先生半個世紀對北京的文化積澱。
透過北京淪陷期間百姓的眾生相,老舍先生對北京文化充滿了同情、痛惜、感慨等複雜的情感。在北京淪陷期間,淪為漢奸、虛與偽蛇、奮力抗爭,各種選擇都可能是充滿錯誤的,但是,日寇的長期壓迫,並沒有熄滅中華民族的意識,反而使越來越多的中華民族成員覺醒,堅信中華文化為會滅亡。
林汝為先生的詞作恰當地反映了這個主題,前四句都是說全面淪陷,國破家亡(月圓人不圓,美好生活的寧靜被打破);“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說的是主動抗爭與被動壓迫甚至被殺被奴役,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為了將來的生活忍讓苟且;而最後一句是平民為國犧牲的勇氣和對中華文化必然勝利的信心。
抗戰的勝利是近代中國第一場對抗外族侵略的勝利,怎麼宣傳歌頌都不過分。但是為了這個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即使快一個世紀過去了,想到那一段歷史還是痛心不已。
所以主題歌的總體基調是悲壯與不屈不撓,是堅信中華會最終勝利,但是希望實在很小但又絕不甘心的那種感覺,因此,我看到唱到第四句的某歌手有微笑的表情時,這個歌手的膚淺讓我馬上關掉了影片,真噁心到我了。
另有一些歌手唱得氣壯山河,主要強調希望、不屈不撓的一面,強調得過了,當時大多數北京的市民們不是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很多人沒讀過〈論持久戰〉,因此,唱得氣壯山河的人根本不懂歌詞的意思。
一點心得,供讀者交流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