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眾多好詩流傳在人間。但是因為詩詞作品實在太多,所以現在普通人就錯過了很多好詩詞。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
記得關注我,和我一起欣賞3首被埋沒的古詩。千年後拿出來品一品,沒想到韻味上佳,讓人心裡美滋滋的。
第1首:人生七十強支援,簾卷西風燭半枝。傳語兒孫好看待,眼前光景不多時。
古代蘇州城有一個老翁,年紀七十,平日裡寫詩賞畫,度過晚年。
但是讓老翁不開心的是,他雖說有兩個兒子,但是這兩個兒子平日裡都不太照顧他。
雖然稱不上“不孝子”,但是這兩個兒子對老翁真的缺乏關心,缺乏必要的孝心。
怎麼說呢,這兩個兒子就有點類似敲木魚的和尚,對老翁純粹應付了事,沒事不會上門孝敬老翁。
老翁心裡其實也挺苦的:“自己和老伴辛辛苦苦把兩個兒子拉扯大,如今老伴走了,兩個兒子也都出人頭地,成為有錢人了。可是,兩個兒子卻都忘了自己,不怎麼來往了。不說兒子要像那些孝子一樣,但至少不要這麼生疏啊!”
終於有一天,老翁心裡忍不住了,就在大廳裡寫下了一首詩:“人生七十強支援,簾卷西風燭半枝。傳語兒孫好看待,眼前光景不多時。”
這首詩有點類似白話打油詩,說的是七十歲老頭風燭殘年,已經沒幾天好活了。
兒子和孫子們,趁現在老翁還活著,好好對待吧。沒多久,老翁就要離開人間了。
老翁雖然心裡苦,但是也沒有大肆宣揚兒子的“不孝”,頂多算是發牢騷吧。
但是這一首詩寫在大廳裡,老翁的朋友們看到了,很快就流傳開來。於是乎,這件事就成為當地的一樁笑談,人們都說老翁這一輩子不值得,都說老翁的兒子不孝順。
人言可畏,名聲都被毀了,面子簡直丟大發了。老翁的兩個兒子這時候才知道害怕,連忙跑到老翁面前,負荊請罪,好說歹說,終於讓老翁把大廳的這首詩給洗刷掉。
大廳裡面的詩可以洗掉,但是這首詩已經流傳開去,當地老百姓心中的這首詩是洗不掉了。
這首詩時隔多年,讀起來其實別有韻味,也告訴我們,一定要善待老人,一定要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光。
第2首,《後湖詞》:散步人來遠市闤,一回心境得寬閒。眼光直到天窮處,夕照黃陂數點山。
這首詩的作者是古代秀才餘姚葉。詞寫的是漢口這地方的“後湖”地區的景色。
從明代到清代,後湖一度是漢口著名的遊覽勝地。至清嘉慶、道光年間,這一帶地方更是以“湘湖八景”、“百戲雜陳”馳名天下。因為這一片地帶都屬於漢口鎮後的湖區,人們遂泛稱其為“後湖”。
這首詩寫詩人來到後湖散步,卻沒有去那些熱鬧的地方,反而遠離塵世的喧囂,找到一個寧靜的場所,讓疲憊的心靈得到了放鬆。
詩人極目遠眺,一直望到天邊,看到了黃陂山沾染落霞的隱約明滅。
黃陂是後湖西北的地界,在這首詩中則是後湖安靜景象的一種代表。“夕照黃陂數點山”,用語雅緻,俊逸可喜,與熱鬧的“市闤”別是一番不同。
雖然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但其實很多時候,只有寧靜的環境才有寧靜的思維。詩人就感受到後湖地區除了熱鬧之外的寧靜景象。
第3首,《下第東歸,留辭刑部鄭郎中諴》:去違知己住違親,欲發羸蹄進退頻。萬里家山歸養志,數年門館受恩身。鶯聲歷歷秦城曉,柳色依依灞水春。明日藍田關外路,連天風雨一行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黃滔。黃滔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是閩中人才的一個代表。
這首詩是黃滔科舉下第,從長安離開時候所作。從題目可以看出,他這首詩乃是送給“刑部鄭郎中”。
“去違知己住違親,欲發羸蹄進退頻。”詩歌前兩句言簡意賅,表明了詩人進退兩難的心情。
如果離開長安城,那就有違“鄭郎中”的知己深情。但自己一個人呆在長安,對父母而言,就是不孝子,所以說“住違親”。
正是這種兩難心情,才有了“進退頻”的糾結,而這種糾結也體現出詩人對於鄭郎中感情的真摯。
“萬里家山歸養志,數年門館受恩身。”仍然從前兩句出發,講了詩人的兩難心情,而用語誠摯,一片真情,在“萬里”與“數年”的對比中將詩人的糾結情緒渲染得淋漓盡致。(此聯一作萬里家山歸養志,十年門館受恩身。)
“鶯聲歷歷秦城曉,柳色依依灞水春。”灞橋自古為送別之所,折柳(留)送別又是一個傳統。詩人當離別之時,越發心情惆悵,而一切皆在景物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此聯妙處自然在於疊詞的運用,歷歷顯出分明,是離別之時的驚心,或者說刻骨銘心。依依顯出迷離,是詩人對於離別的悵然。
最後兩句,大概受了韓愈“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影響,而“連天風雨一行人”則有無限詩味,耐人尋味。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