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焰火》在保利劇院被熱情點燃,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也走到了尾聲。
10月24日晚,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執棒中國愛樂樂團,攜手二胡演奏家陸軼文、琵琶演奏家韓妍、古箏演奏家蘇暢,以斯特拉文斯基與譚盾本人作品對話的方式,為歷時16天的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奏響了最後的樂章。
本屆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題,共上演了21套24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其中,“生活的歌唱· 紀念馬勒逝世暨丁善德誕辰110週年藝術歌曲音樂會”、“如戲人生·廣州交響樂團演繹聖-桑與陳其鋼交響音樂會”、“新作與紀念·譚盾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對話斯特拉文斯基交響音樂會”三場音樂會以中外作曲家跨越時空對話的方式來紀念作曲大師,同時又將音樂作品進一步地傳承與發揚。隨著本場演出的結束,本屆音樂節落下了帷幕,而對於大師們的紀念和傳承,卻永不落幕。
今年適逢現代主義音樂巨匠斯特拉文斯基逝世五十週年。在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斯特拉文斯基的分量不可謂不重。10月12日晚,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的歷程》首次登上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圓滿完成了中國首演;18日,青年指揮家金鬱礦攜手由00後青年演奏家組成的新古典室內樂團在三里屯紅館演繹了斯特拉文斯基人生末期的作品《平均律中的四首前奏曲與賦格》。在此次閉幕音樂會上,譚盾執棒中國愛樂樂團,攜三位演奏家為觀眾們獻上了斯特拉文斯基罕見上演的早期作品《焰火》和經典的《火鳥》組曲,與譚盾的《古箏與琵琶雙重協奏曲》及二胡協奏曲《火祭》對話。
當晚,音樂會的開場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創作於1908年的《焰火》,據說這是斯特拉文斯基給他老師女兒的結婚禮物,帶有印象主義色彩。譚盾表示:“音樂會一開場就是斯特拉文斯基學生時代的作品《焰火》。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的老師讓他寫一個有關煙花的作品。而這部作品是為本屆音樂節的閉幕放了一個煙花。”
而斯特拉文斯基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火鳥》則成為當晚的壓軸曲目。“這是斯特拉文斯基最成熟的作品之一。”譚盾表示,“從《焰火》到《火鳥》,正好劃出一條優美的拋物線。我的作品在中間,和他對話起來。跟斯特拉文斯基對話是非常深邃的,我們可以從世界看到中國,也可以在中國看到的世界。”
有著“音樂界畢加索”之稱的音樂大師斯特拉文斯基是譚盾自學生時代起就景仰的“英雄”,本場演出與其說兩者的對話,不如說是譚盾在自己年少時心目中的英雄逝世50週年之際,用音樂獻上自己的紀念與致敬。北京國際音樂節曾在第十五屆時委約譚盾創作了混搭搖滾、京劇與無調性音樂的《青春》,充分彰顯音樂節和作曲家彼此對無所畏懼的不羈想象的肯定。
本次閉幕音樂會上,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譚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火祭》首演,作曲家將中國傳統的祭祀音樂與宮廷音樂相結合,以五種情緒構築一出當代音樂的舞臺祭祀,想象人與自然的對話,表達對戰爭的反思,祈願人類和平。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樂隊除了坐在舞臺上演奏之外,還有幾名樂手分別站在觀眾席的不同位置演奏,與臺上樂手互為呼應。
在這部作品中,譚盾首次將二胡與交響樂並置,效果強烈而豐富,意韻深刻、悠長。
譚盾將幾年前為民族管絃樂樂隊創作的一部作品做了改編,將原先作品中的高胡、中胡和二胡改成了奚琴和二胡,把民樂隊變成了交響樂隊,令這首作品變成了可以全世界演出的作品,並定名為二胡協奏曲。作品中用到了一個特別的樂器奚琴,它是二胡的前身,二胡演奏家陸軼文表示:“奚琴是三根弦,這種古老的樂器是從敦煌壁畫中走出來的,非常有意思。”
為什麼會改用奚琴這門樂器?還有一個小插曲。譚盾透露,自己曾在敦煌看壁畫的時候發現了奚琴這個壁畫上的樂器。“從這個壁畫開始,我們就開始琢磨著如何把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壁畫變成聲音,於是這個奚琴就成了我們其中的一部分。”為了還原壁畫上奚琴的樣子,譚盾特意找到了上海民族樂器廠,希望能將奚琴這門古老的樂器工業化、科學化的生產。此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觀眾聽到的是古代壁畫裡走出來的聲音。
對於二胡演奏家陸軼文來說,奚琴的演奏也有一個適應過程。“其實胡琴是相通的,會演奏二胡也可以演奏其他的胡琴。不過,譚盾老師在樂器上做了一些改動,比如說用軟弓,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我覺得奚琴很有意思,因為它能發出非常古老而質樸的聲音。”
譚盾與斯特拉文斯基對話 民族與世界的碰撞
在二胡協奏曲《火祭》委約之初,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就曾跟譚盾講,一定要用民族音樂跟斯特拉文斯基對話,譚盾覺得餘隆的這個想法非常有意思。“當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的時候,他就說自己的音樂裡沒有民族音樂,都是自己的原創,只有一個地方是他假設創作的一種民族音樂。但是,在斯特拉文斯基去世以後,音樂學家仔細研究後發現,作品中有13段民族音樂的痕跡。他把原始的東西變得很現代。”
這次在《火祭》的創作裡,譚盾也融入了貴州、雲南、湖南的民族音樂,古代的儺戲、古代的祭祀音樂、古代的儀式音樂,譚盾說,“我要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透過中國原始音樂感受到未來音樂的撞擊。”
下半場由譚盾的另一部作品《古箏與琵琶雙重協奏曲》開啟,這部作品從中國歷史文化和原初音樂中獲得創意。在譚盾的指揮之下,青年琵琶演奏家韓妍和青年古箏演奏家蘇暢同中國愛樂樂團的樂手們,以精湛的技藝和默契的配合將這部作品呈現給觀眾,觀眾們在音樂中感悟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和未來。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