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艱難時世》。他的筆下,19世紀的英國因為工業文明的展開,經濟世界第一,如日中天,號稱“日不落帝國”。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不斷擴大和擁擠,新富裕的資產階級大量出現。舊貴族的沒落與掙扎,中產階級的崛起和勝利以及下層民眾的貧困無助互相交織。
《艱難時世》
“個人奮鬥不再被社會視作是非分之想,而被認為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的正常人生旅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競爭的洪流中,個人的安分守己不再被視為一種美德,而只能被看作是懦弱無能。”
故事主要圍繞著葛擂硬和龐得貝以及他們周圍的露易莎、湯姆、比周、斯蒂芬等人展開。葛擂硬原本是個五金批發商,退休後成了焦煤鎮的議員,他是個功利主義的信徒,把萬事萬物甚至人性、情感都歸為“一個數字問題,簡單的算術問題”。
在他眼裡,人與人之間只存在著金錢、買賣關係,諸如想象、浪漫、情感、仁愛等等這些與金錢無關的都是扯淡。所以,他把自己20歲的女兒露易莎嫁給一個近50歲的老頭龐得貝。不為別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龐得貝有錢。
龐得貝是新勢力的代表,他是新富裕的資產階級。他棄愛絕情、唯利是圖、虛偽自私,最後毀在了自己手上。
時代背景
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展開,新富裕的資產階級順應工業文明大勢,他們掌握了先進技術,財富不斷增長,而舊勢力、舊貴族則不斷萎縮。這是一個新舊勢力交織、此消彼長、社會轉型、權力轉移的時代。
舊貴族由於頑固不願意放棄權力,而新富裕的資產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得不和舊貴族相勾結,最終受苦、被剝削的還是廣大的下層。
工業革命給英國下層人民透過努力奮鬥跨入中間階層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大量底層或者出身卑微的人透過勤奮努力學習,或者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個人奮鬥而獲得成功。新富裕資產階級大量湧現,他們是工業革命的受益者,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同時,資本和財富也在不斷集中,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底層人民背井離鄉,生活困苦不堪。因為“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金錢至上
工業文明對傳統家庭關係和倫理的衝擊,工業文明下傳統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關愛與和諧,演變為純粹的金錢關係。
功利主義
當時的英國人以功利主義原則為行動指南。人們唯利是圖,利益成為人們幸福的基礎和源泉,但凡能滿足個人利益的就是合理而可取的,否則就是不合理、不可取的。英國人最大的快樂就是無限度地追求快樂,而快樂的根源則在於自我利益的最大滿足。
每個人都應該自由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獲得利益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
處世哲學
注重效率、無視公平,精於算計、利益優先、罔顧道德、擯棄理想。
單向度的人
小說中焦煤鎮的上空濃煙滾滾,如同一條條盤旋的巨蟒,陰森可怕。工廠裡蒸汽機的活塞上下移動,就像患了“憂鬱症”的瘋狂象頭,打壓、撕扯著人們,嚴重壓抑了人的精神空間,割裂了人與其環境應有的和諧,煤煙與機器成了吃人的怪獸,人變成了“物”。
工業文明的機械化和自動化,使世界井然有序,卻使人和秩序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和生氣。焦煤鎮的居民幾乎個個相似,他們同時進,同時出,走在同樣的人行道上,發出同樣的腳步聲音,他們做同樣的工作,而且對於他們,今天跟昨天和明天毫無區別,今年跟去年和明年也是一樣。在冗長而單調的生活中,人們沒有希望,沒有動力,沒有精神需求,甚至開始了墮落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冷漠、疏離,在繁華的工業文明中漸漸迷失自我,產業工人完全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物化為生產工具,工人成為資本家的“人手”,如同機器,成為單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