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點選)風雨飄搖的世界王室——丹麥王室(中-1)具體講了丹麥王室這一代三姐妹的母親,瑞典王室嫡系公主出身,古斯塔夫六世和瑪格麗特王儲妃的掌上明珠,丹麥王后英格麗德
【本文提要】介紹完了丹麥第二代姐妹花和她們的母親這四位傳奇女性,我們要走進丹麥歷史,同時回顧一下丹麥歷史上第一位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看看這位著名傳奇女性所處時代的維京時局。(有種大片開場的感覺有木有?[笑哭]其實本文有點枯燥,能看完的是對我的真愛)
專題:維京海盜史,丹麥女王心
宣告:本文已和維權騎士簽約,轉載請私信我同意。
現在的丹麥王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端的日德蘭半島上。自己的本土就這個半島的大部分範圍以及周邊的小海島群,除此之外還有自治的格陵蘭島和法蘭群島。
丹麥王宮
01
不盡一樣的歐洲四方 海盜橫行的歐洲霸主
丹麥王國曆史上的疆域,和現在丹麥王國的地理範圍是完全不一樣的。丹麥王國起源於中世紀,是歐洲現行諸國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以下涉及中世紀歐洲的歷史大約需要閱讀2分鐘,比較繁雜囉嗦和枯燥,不喜歡看的可以跳著看看)
那個時代的歐洲正處於雅典文明和羅馬文明高度發展相撞的時期。歐洲的東部和東南部正處於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而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則繼承於剛剛滅亡的西羅馬帝國,形成了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又逐漸的分裂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以及東法蘭克,成為了法國、義大利、德國的雛形。
那個時候的丹麥在幹嘛呢?其實丹麥正在從封建領主朝王國建立的路上行進著,很快在公元8世紀,丹麥出現了歷史上有記錄的第一位國王,高姆國王。這個時間比後來的法國、義大利、德國可早了不知道多少年,因為那個時候還是法蘭克王國剛剛分裂。
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中部有個叫耶林的小城市,耶林市的教堂門口有兩塊石頭,一大一小。大石頭上刻有頭上圍著光環的基督像和古北歐文。這是外號叫“藍芽”的哈拉爾國王(公元940~986年在位)在他父母親的墳墓上立的墓碑。碑上刻的古北歐文是紀念他的父母和頌揚他自己的功績的墓誌銘。碑文寫道:“哈拉爾國王下令為紀念父親高姆和母親翠拉而立此碑。哈拉爾征服了整個丹麥和挪威,並使丹麥人成為基督教徒。”另一塊石頭是哈拉爾國王的父親高姆老國王為他的妻子翠拉立的墓碑。在這塊石頭上,“丹麥”這個國名首次在丹麥的土地上出現。丹麥人稱這兩塊石頭為“耶林石”,並把石碑看成是丹麥王國誕生的證明。這是丹麥最早用文字記載下來的王族歷史。丹麥人認為是高姆老國王和他的兒子哈拉爾國王確立了丹麥的疆土,建立了現在人們所知道的丹麥王國,他們是丹麥王室的先祖。這兩塊石頭在丹麥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至今仍受到丹麥舉國上下的尊敬。“耶林石”對丹麥歷史、尤其是對丹麥的王族史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引自baidu貼吧丹麥王國吧 腓力大帝釋出的“【+Denmark+】丹麥君主列表”(侵權必刪)
東法蘭克王國直到公元10世紀才因末代君主絕嗣才演化成德意志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西法蘭克也是到公元10世紀才因為絕嗣而演化成法蘭西王國的卡佩王朝。而最慘的中法蘭西王國,很快就因為自己有子嗣分家,分裂成洛泰爾王國(洛林)、勃艮第王國和義大利王國(後來的義大利的中北部)。
歐洲大陸法蘭克分裂演化示意圖
最後公元9世紀勃艮第王國、洛泰爾王國先後絕嗣,洛泰爾王國還被東西法蘭克加入洛林王朝的內戰被最後瓜分了。最後的法蘭克王國,變成了最初的德意志王國(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三個較大的國家,以及他們治下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的小國、公國。
讀過前面列支王室文章的應該知道,神聖羅馬帝國後來成為涵蓋了除法蘭西王西歐其他國家的鬆散聯盟,包括了義大利、德意志、勃艮第三個王國,以及奧地利大公國等其他低於大公國的諸侯領地,還包括了後來進入的波西米亞王國。這些都是中世紀以後的事情了,而且除了法蘭西王國是一個君主真正統治的純粹意義上的王國外,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各自國內、王國之間還繼續各種整合、分裂、再整合。
神聖羅馬帝國徽章
其中義大利直至19世紀中葉撒丁王國完統一才真正實現現在義大利國家的最早形態。而中世紀的德意志王國則是一個聯合體,不是一個真正的王國概念,當時包括了薩克森公國、阿雷曼公國、巴伐利亞公國、弗蘭克公國以及洛林公國為主以及其他分散弱小的諸侯,起初由薩克森公國公爵成為東法蘭克國王,類似於中國的周朝諸侯並列時期。後來德意志王國逐步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後,這個諸侯群雄逐鹿就更加劇烈,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在各個王國、(大)公國的君主頭上輾轉,帝國就更加是一個聯合體概念了。至於德意志成為一個後來有實權君主的帝國則是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的後話了。
英國七國時期
有人要問了,那英國呢,7世紀,不列顛島上,入侵者盎格魯人建立起來的七國時代還在混戰,這7國分別是肯特王國、蘇塞克斯王國、威塞克斯王國、埃塞克斯王國、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七個小王國組成。
英國肯特公爵愛德華王子和公爵夫人凱瑟琳娜
有沒有熟悉的感覺,對了,肯特、蘇塞克斯成了現在英國的公爵頭銜,而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則是伯爵頭銜,肯特公爵是英女王的堂弟愛德華王子,蘇塞克斯公爵是英女王的次孫哈里王子,威塞克斯伯爵是英女王的幼子愛德華王子,埃塞克斯伯爵目前絕嗣封存中。
英國蘇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和公爵夫人梅根
直到公元9世紀,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才統一英格蘭,這才開始使用英格蘭王國號。這個期間,英格蘭已經受到丹麥人為主的維京海盜入侵很久了,一直到奪取威塞克斯王朝君權的丹麥人政權克努特絕嗣後,才重新回到威塞克斯王朝的懺悔者愛德華手中。請注意,這個時期,只是英格蘭的形成,還不是英國,要到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降伏威爾士諸侯,威爾士諸侯長久附庸英格蘭國王后才形成真正意義的英國(蘇格蘭另說)。
英國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王子和伯爵夫人蘇菲
宣告:本文已和維權騎士簽約,轉載請私信我同意。
所以嗶嗶了這麼多,很多人都要看暈了,其實要說的無非就是一句話,丹麥王國的歷史悠久性是歐洲王室裡其他王國所無法比擬的。而從上面所說的看來,歐洲在中世紀以後,大約就形成了四方鼎力的這麼一個格局,位於歐洲大陸西部的法蘭西王國、中東部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列顛島的英國,以及北歐諸國四個大致的權力範圍。而位於北歐的丹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北歐諸國的統領。
丹麥王國的歷史高光時刻一共有兩次,第一次就是前面說到的海盜起家對外侵略,開闢統治不列顛島英格蘭的克努特王朝,另外一次就是12世紀末形成的卡爾馬聯盟。先來看看海盜出身的維京文化帶來的對外侵略。
斯堪迪的維納亞半島
維京(viking)這個詞,是海灣人的意思,也被認為是海盜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生活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人,經常駕船外出撲魚、航海貿易,以及入侵沿海城邦。所以便用維京人來指代海盜。
其實中世紀時期特別是早期,維京人本來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勞作務農。不過他們臨近北極,面臨了更加嚴酷的氣候考驗,在耕地本就不多。加上維京人有長子繼承,其他兒子成年後離家的習俗,造成維京人更多的以四海為家,尋求可以耕種的地方來開闢農場生活。這也意味著,他們就只能靠出海奪取他人的土地和財富來實現自己新生活的地點轉移。那海盜行為就變成了他們外出生存的一種方式了。
假裝是真的維京戰船
維京人能成功地發展海盜事業,也不是沒有基礎的。作為維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維京人將海盜的必備工具船分為戰船和貨船。懸掛著海盜旗,狹窄輕快、靈活輕便又耐風浪的戰船讓歐洲沿海各國聞風喪膽。在這種主要取自整棵高大筆直的橡樹的戰船上,裝載著能征善戰的北歐海盜維京人。
假裝是維京戰士
維京人是當時最強悍的戰士,維京男子自小就喜歡各種競爭激烈的遊戲,比如舉重、游泳、操帆,大一點後還要比試射箭、武器對抗以及攻守技巧。戰船上的維京戰士雖然人數較少,但是他們能爆發出對食物、財富、土地的異乎尋常的狂熱,並且彪悍地往直前不畏生死。加上自幼就培養出來的攻守技巧讓他們更適合將周密的策劃和出其不意的突襲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敵人面前,歐洲沿海各國的人民真的是談海盜色變。
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
維京海盜的目標一開始是歐洲沿海各國的修道院,為什麼是修道院而不是普通民戶,或者是領地主呢?其實很簡單,領地主也在他們的入侵清單內,但是不是在初期,而是在後期。因為領地主畢竟有自己護衛軍隊,不是一般的幾個海盜能得手的,如果傷亡過大,那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目標是修道院。修道院在那個時期,作為精神統治階層的工具,一方面愚弄著底層百姓的精神寄託,一方面集聚了底層百姓的可憐財富。修道院本要恪守清修的戒律,但是當他們向百姓們宣揚放棄世間的物質財富享受等向神靠攏後,發現百姓們捐給修道院的財富逐步積累。這個財富越滾越大,修道院逐步成為了新的變相的農場主,開始用土地奴役百姓,收取利息等,在百姓身上開始了新的盤剝,越來越富有的修道院,自然就會吸引到希望得到鉅額財富的維京海盜。
當然這個只是維京海盜初步的掠奪。剛說到,其實維京人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找新的可以耕種的土地從事農業活動。在他們掠奪了沿海的修道院的同時,一部分人留在了沿海開始了落地生根。當然透過海盜行為掠奪來的財富,跟著他們製作的貨船運回發源地時,只會吸引更多的維京人坐著戰船返回。他們跟落地為戶的維京人一起,進一步地開展掠奪戰鬥。這次他們的物件就不再是修道院,而是城鄉的農場主,甚至是領主級別的城堡。這下最受影響的英格蘭和法蘭西的君主們坐不住了。
征服英格蘭的克努特大帝
一開始當地的領主們和海盜們媾和,付出財富換取安全。後來隨著丹麥海盜的越來越猖狂,甚至在871年佔領了倫敦,這下子事情搞大了。當時的英格蘭國王阿爾弗烈德大帝不得不親自出面和丹麥海盜媾和,決定平分英格蘭,在英格蘭的東北部為丹麥海盜建立落戶的集中區。這下為丹麥海盜的進一步蠶食英格蘭提供了更大的養分。終於在11世紀初,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拿下了英格蘭的全境,將英格蘭納入了自己版圖,開闢了英格蘭史上唯一的外族統治王朝克努特王朝。
宣告:本文已和維權騎士簽約,轉載請私信我同意。
這裡需要提兩個要點,第一個是克努特大帝的英名。這位丹麥君主勤政愛(丹麥)民,不僅攻佔了英格蘭,還把挪威、瑞典南部全部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北海帝國”,甚至還揮師法蘭西圍攻巴黎。這個時期是丹麥歷史的巔峰時期,沒有之一,連之後的卡爾馬聯盟都不能達到他的高度。因為在這個時期,整個歐洲沿海區域都在丹麥(海盜)的侵略控制範圍內。
博物館的海盜船
第二個要點就是前面那段使用了“丹麥海盜”這個指代詞語,而沒有使用維京人,或者維京海盜。原因就是維京人的範圍主要來自於斯堪的納維亞,大抵包括了現在瑞典、挪威,以及日德蘭半島上的丹麥。而當丹麥海盜吞併了英格蘭後,實際上本身同樣會受到來自瑞典和挪威海盜的侵害。他們並不因為大家都是維京人而停止掠奪的腳步,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日德蘭半島雖然文化趨同,利益捆綁較高,但是究其實質,還是各自為政的。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內容。02
斯堪的納維亞文明 造就丹麥第一位女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三面分別是波羅的海、挪威海及北歐巴倫支海,北部與俄羅斯和芬蘭接壤。 “斯堪的納維亞”的意思是黑暗之地,確實因半島地處高緯度的北極圈附近,冬季的黑夜真的是超級綿長。靠近半島北部的北極圈內的地區,是完全可以感受極夜待遇的。
極夜下的極光
斯堪的納維亞語言主要包括了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三個國家的語言相近相通。斯堪的納維亞語言其實還是日耳曼語系的起源,因此通俗的可以用中國的吳語中的太湖片來形容,而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則相當於吳語太湖片中的蘇嘉湖小片、毗陵小片、苕溪小片,而日耳曼語系中的德語英語等,就相當於吳語其他片區的語言。
所以有時候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歐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國的王儲們經常一起玩耍度假,一方面他們本來就是千絲萬縷的親戚,另一方面他們的語言也是通行的,根本不需要翻譯。當然如果要說他們的親戚關係,其實在上一篇寫英格麗德的時候,已經從側面寫了下近期丹麥王室和瑞典王室之間的關係了。
因此在這樣相近的文化內,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日德蘭半島之間必定會發生很多統治階級的故事。相比較而言,同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和挪威則關係更近些,其實公元9世紀的時候,和丹麥一樣,瑞典和挪威都建立了各自的王國,但是後來挪威和瑞典透過王室通婚,結成了鬆散的君主共治局面。
什麼意思呢,簡單點說,就是某些時候,瑞典的國王可能也是挪威的國王,或者過了段時間,挪威的國王也成了瑞典的國王。但是這兩個是獨立的國家,因為同為兩國的國王,在不同的國家,王號是不同的。這有點和現在的英聯邦有點相似,英國女王既是英國元首,也是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元首;但是,在英聯邦國家,認可的國家元首是女王伊麗莎白,而不是英女王伊麗莎白。
紙幣上的伊麗莎白女王
挪威和瑞典的這種共主局面綿延了上千年,即便中間出現了斷檔,後來又續上了,直到各自有獨立的王室,這個等後面聊到挪威/瑞典王室的時候再說。今天要說的,是在這裡面插上一腳的丹麥王室。當然實際上基於文化認同,丹麥王室後來也一直沒有中斷過和挪威、瑞典王室的聯姻,比如馬上要聊到的丹麥卡爾馬聯盟中的重要人物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是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最小的女兒,出生於1353年。她還有一個兄長克里斯托夫和一個姐姐英厄堡。兄長克里斯托夫被立為王儲,而姐姐英格堡則嫁給了德意志北部的梅克倫堡公爵。作為丹麥王室的公主,自然也是王室聯姻的工具,因此小瑪格麗特才10歲就被家裡安排嫁給了比她大15歲的挪威的哈康王子(哈康六世)。這樣看起來,丹麥王室和挪威王室之間產生了關聯。
其實就是在哈康王子的父親開始,挪威和瑞典開始了共主的時代,究其原因就是挪威國王哈康五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英格堡·哈康絲多德,嫁給了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所以不得不選擇修改繼承法,讓自己的次外孫哈康王子繼承自己的王位。如果你們有點覺得燒腦,就看下面這張圖。其中黑色箭頭為血緣關係,紅色箭頭為婚姻。
當哈康王子的父親接過挪威君主之位成為挪威國王馬格努斯七世後,他同時又是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後來哈康王子的兄長埃裡克十二世因為黑死病去世後,哈康王子即位為瑞典國王,和父親共治瑞典,此刻他迎娶了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成為挪威和瑞典的王后。
瑪格麗特的父親瓦爾德馬四世逝世時,她的兄長已經去世,按照父親在與梅克倫堡公爵阿爾布萊克特戰爭失敗的合約,將由梅克倫堡公爵阿爾布萊克特和瑪格麗特姐姐英格堡的兒子繼承丹麥王位。但是出身丹麥王室的瑪格麗特卻是個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女性,她不僅美貌而且善於謀劃。瑪格麗特和哈康六世生有一個兒子奧拉夫,她想把自己的兒子推上丹麥的王位。
瑪格麗特王后時期
瑪格麗特帶著兒子迅速搶先回到了哥本哈根,透過她一系列的運籌帷幄,和丹麥的貴族階層達成協議,終於將奧拉夫推上丹麥的王位,王號奧拉夫三世。而自己則作為攝政者,操縱丹麥實權,當然這也是她以退為進的方法,因為她向貴族們承諾放棄了自己登基為王,至於後來成為丹麥實質性的女王,那是後話了。
本來奧拉夫還將繼承挪威和瑞典的王位,可是出了一點意外。哈康六世和父親馬格努斯世在瑞典的統治,被哈康的表兄阿爾伯特推翻了,因此在哈康去世後,奧拉夫只繼承到了挪威的王位,王號奧拉夫四世。同樣在挪威的統治也在瑪格麗特的攝政之下,瑪格麗特成了丹麥、挪威兩國實際上的統治者。當然瑪格麗特是不會滿足於這樣的局面的,作為曾經的挪威和瑞典共治王后,現在的挪威王太后,她無論如何也無法放棄對瑞典的念想。
宣告:本文已和維權騎士簽約,轉載請私信我同意。
但是機會和風險總是並存的,這個時候一個巨大的危險出現了,那就是她的兒子奧拉夫突然夭折。一下子丹麥和挪威都出現了王位空缺,形成了統治權依附的王位真空。沒有子嗣的奧拉夫將挪威和丹麥王位置於利劍之下。好在首先丹麥國內伸出了橄欖枝,鑑於不想被梅克倫堡公爵阿爾布萊克特和大公主英格堡之子染指王位,將丹麥置於德意志的統治下,丹麥各界一致推舉瑪格麗特擔任丹麥的“全權統治者和監護人”。並且很快挪威議會也授予瑪格麗特終身正言順的統治者”的頭銜”。
執政三國的瑪格麗特
鑑於那個時代的封建統治還不是十分發達,君主的父死子繼規則還不是那麼嚴格,這樣的看起來類似執政的頭銜一定程度下舒緩了瑪格麗特的焦慮。當然不能否定的是,瑪格麗特的執政能力肯定也是受到兩國勳貴認可的。在王室氛圍的薰陶下,瑪格麗特自小對政治產生濃厚興趣。而作為後來的攝政王太后,她也學會了剛柔相濟,思威並重,把丹麥和挪威兩個國家打理的頭頭是道,贏得了貴族的支援。加上丹麥王室嫡公主出身,兩國王太后身份加持,這才造就她獲得支援順利繼續執政。
穩定了丹麥和挪威的政局後,機會終於留給了有準備的瑪格麗特。瑞典的阿爾伯特不得(貴族)人心,紛紛向瑪格麗特求助。瑪格麗特順勢揮軍北上,攻克斯德哥爾摩並大敗阿爾伯特,最後還生擒阿爾伯特父子。這樣瑪格麗特在瑞典被迎奉為合法的君主,成為了瑞典國王。注意,這裡不是瑞典女王,因為瑞典之前是不承認女王的,這個以後講到瑞典王室的時候再說。
卡爾馬聯盟區域圖
瑪格麗特沒有在挪威和丹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君主,但是卻在瑞典成為了君主。三國聯盟箭在弦上,已經形成牢不可破的基礎。但是基於瑪格麗特尷尬的身份和地位,瑪格麗特不得不將自己姐姐,英格堡公主的外孫埃裡克立為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國王,自己繼續攝政。1397年在瑪格麗特一世的主持下,三國在卡爾馬召開會議,正式確認了三國聯盟,史稱卡爾馬聯盟,並且聯盟以丹麥為統治國,其他兩國遙尊瑪格麗特為首。這樣瑪格麗特也就成了丹麥和挪威未經加冕的無冕女王。
至於瑪格麗特一世如何的具有智慧和手段,網上有很仔細的介紹,大家可以自行百度,這裡就不復贅了。卡爾馬聯盟延續了將近200餘年,雖然比不上之前“北海帝國”染指西歐沿海諸國,但也是丹麥歷史上最後的高光時刻。當瑪格麗特因為黑死病去世後,丹麥國力日漸式微,卡爾馬聯盟最終解散。
頭戴王冠的雪花石膏像
瑪格麗特的遺體安放于丹麥羅斯基勒的羅斯基勒大教堂中。瑪格麗特一世的棺材與其他37位君主的棺材不一樣的是,直接放在神壇前。棺材的蓋上刻有大於真人的用雪花石膏雕的女王的塑像。
【下文提要】
日漸式微的丹麥王國,國力在各種戰爭裡步步下滑,悠久的王室也越來越頹廢。此時的海上霸主早就是大英帝國,英王室出了一名世界聞名的女王,有歐洲老祖母之稱的維多利亞女王,不過(點選)風雨飄搖的世界王室——丹麥王室(中-3)要提的是有歐洲外祖父之稱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以及他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那一代的丹麥姐妹花。敬請期待!
宣告:本文已和維權騎士簽約,轉載請私信我同意。
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通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