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930年12月30日在第一次反“圍剿”鬥爭中繳獲“半部電臺”後,1931年1月3日,紅軍又於東韶戰鬥中繳獲了一部完好的15瓦電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第一支無線電隊應運而生(後發展為中央軍委無線電通訊學校,也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人民軍隊無線電通訊事業的宏偉藍圖就此展開。
反“圍剿”鬥爭期間,紅軍通訊戰士們精心組織通訊聯絡,靈活運用各種通訊手段,為捍衛紅色蘇維埃政權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初亮相:“飛將軍”從天而降
在不能組織通訊聯絡的情況下,無線電通訊隊隊長王諍與伍雲甫、塗作潮等帶完好的15瓦電臺跟隨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治委員在前方發信,曾三、劉寅等帶只能收報不能發報的電臺在後方蘇區中央局堅持24小時守聽。前方隨時發報,後方隨時抄收,用這種辦法快速傳遞作戰訊息。
1931年5月15日下午6時許,王諍正在偵聽電臺。突然,一段對話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們現駐富田,明晨出發。”“到哪裡去?”“東固。”
原來這是國民黨軍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師部電臺正與該師吉安留守處電臺透過明語聯絡。而東固正是此時紅一方面軍總部所在地。王諍與馮文彬政委立即向參謀處報告。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治委員據此下達命令,“夜12時起床,1時吃飯完畢,2時半集合,3時出發,於拂曉前佔領東固有利地形,堅決消滅來犯之二十八師。”
次日6時,敵人果然進入紅軍伏擊圈。戰鬥打響後,毛澤東從山頂來到電臺駐地,看望參謀處和電臺的同志們。上午10時,紅軍又兵分兩路奪取隘口,同時迎擊王金鈺的第四十七師。突然的攻擊令敵人一時間方寸大亂,電臺裡能清楚地聽到第二十八師、第四十七師電臺不斷髮出的求救訊號。隨後,紅軍戰士連戰連勝,又殲滅了高樹勳第二十七師和劉和鼎第五十六師。戰鬥一直持續至5月31日,共殲敵三萬餘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同時繳獲100瓦電臺一部、15瓦電臺兩部。
戰後,毛澤東揮毫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據時任紅一方面軍代理參謀長郭化若的回憶和解釋,該詞第二句“白雲山下呼聲急”就是指敵人電臺緊急求救的呼聲,“敵軍官兵面對突如其來的我軍,莫名其妙,驚呼‘你們是天上飛下來的呀!’‘飛將軍自重霄入’就是此時此景逼真的寫實”。
首次綜合指揮:知己知彼 三戰三捷
第二次反“圍剿”戰鬥剛結束一個月,蔣介石第三次對中央蘇區發起“圍剿”。也正是在這次反“圍剿”中,紅軍無線電臺首次在實戰中綜合發揮作用。
6月21日,蔣介石剛開始下達總動員令,就被無線電大隊曾三、劉寅率領的後方中央局及時偵聽獲悉,並向此時在福建建寧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發送電報。由於無線電訊號質量不佳,前方電臺只記下來零零星星十幾個字。王諍等人反覆研讀下,推斷出電報的內容大致是:蔣介石第三次“圍剿”馬上開始,紅軍應用三天時間在江西興國地區集結。
6月30日晚,毛澤東在《致十二軍軍委並轉周以慄同志及邊界工作委員、三十五軍軍委信》中,多次寫到我軍截獲的蔣介石、何應欽、郝夢齡等相互電報往來內容。
戰事緊迫,可此時紅一方面軍主力已離開江西腹地,部隊相對分散。在無線電分隊已配置到軍團的條件下,朱德、毛澤東決定首次運用無線電通訊手段調兵遣將,透過前方電臺發報電令主力紅一、紅三軍團通知所屬各軍火速出發,繞道千里,務必於7月28日前回到江西興國。紅一、紅三軍團的千里回師,成功幫助紅軍迅速集中兵力、完成應戰準備。
此外,7月23日16時左右,配屬紅三軍團的電臺報務員曹丹輝,利用第二次反“圍剿”中繳獲的國民黨軍電臺新密碼,將何應欽用“壯秘”發給各路部隊的“萬萬火急”電報——“限10日之內撲滅共軍”共324個字的作戰部署命令及時偵譯出來,使得敵人“分進合擊”的作戰方案全部暴露。朱德、毛澤東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無線電手段指揮作戰,主動分兵突擊,最終三戰三捷。
8月11日,紅一方面軍總部與紅三軍團會和時,毛澤東特地接見曹丹輝,表揚他交送的電報對本次戰役很有價值,並交代發給曹丹輝3塊銀圓作為獎勵。
(來源:西電新聞網 史倩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