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因為單從國力而言,魏國算一隻貓,而蜀吳二國只能算兩隻弱雞。菜雞互叼,貓得手的機會就會很大。而雞想戰勝貓,只能全力以赴,哪怕是在另一隻雞騷擾的情況下,也不能分心。
而劉備猇亭之戰,就犯了菜雞互叼的毛病,這一戰不要說沒勝,就算勝了,戰略上也是失敗的,因為一旦戰事深入,則魏國必定會介入,到時兩雞俱傷,豈不美哉!
魏國所佔據的中原地區,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智力最集中、實力最強盛的地區,所謂“禮樂征伐自中原出”,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江南及川蜀的發展,當時還是相對落後的,所以單以國力論,蜀吳就算聯合對抗曹魏,也很吃力,更何況你又菜雞互啄?
那有人問了,既然如此,那呂蒙襲殺關羽,這菜雞互啄又當何解?呂蒙襲殺關羽之時,正是二哥水淹七軍,華夏震動之時,二哥再進一步,就是南陽,進而洛陽,孫權再不出手,眼看劉備方就要菜雞變虎了,那時,力量均衡被打破,東吳死路一條,孫權此時就不得不出手了。
也有人說:《隆中對》中諸葛戰略構想中有荊州出兵一路,最後關羽落的敗走麥城,豈非諸葛不智?
其實在諸葛亮的構想中,伐曹出兵當以漢中一路為主,荊州一路是輔攻,戰略任務是威協曹魏,監視東吳。但不知道怎麼回事,二哥在漢中方向沒有動作的情況下,獨力北伐,且軍威大振,這是典型的戰術勝利,戰略錯誤,你要是兵事不順還則罷了,你眼看就能克復中原了,菜雞變猛虎了,碧眼兒能忍,就不是孫權了。
所以後來孔明寧肯六出祁山,也不想荊州的事了,就是不想再犯劉關與東吳“菜雞互啄”的錯誤。東吳對蜀國北伐的態度就是“癩蛤蟆蹦到腳面上——不咬人也噁心死你”。
應該說,在兩國聯合上,蜀國比吳國高尚多了,自猇亭兵敗,先主歸西后。諸葛當政,就著力與吳國修復關係,北伐再困難,也始終沒打過荊州方向的主意。而吳國,就算最後鄧艾襲蜀,蜀國即將滅亡之際,還不忘以援助為名,偷襲蜀國。這魏國滅了蜀國,你吳國面對的,就是田園貓變東北虎了,你吳國還想著佔便宜,這吳國讓孫權帶的,真是雞賊到家了。
但即便這樣雞賊的豬隊友,他的存在就是價值,起碼可以分擔曹魏一部分注意力及軍力。可能孔明就是在這個價值上認識吳國君臣。不對小人的親近抱過高的期望,也不對小人的背叛過於憤怒,這可能是諸葛比劉關張這三個老江湖高明的地方。
可能諸葛亮想:你東吳不是想要荊州嗎?反正你也得了,我蜀漢不要倒也省心,只要漢中隴西方面我操作得宜,克復兩京不成問題,到時我大人虎變,君子龍光,區區江東,不在話下。
事情也正是按著諸葛的設想走的,但他千算萬算,沒算到五丈原,便宜了東吳,也便宜了司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