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皇后那拉氏不知何故突然斷髮,惹怒乾隆帝,隨即被送回了京城,幽禁在翊坤宮,雖然乾隆帝並沒有下廢后詔書,但那拉氏冊封嫻妃、貴妃、皇貴妃與皇后的冊寶悉數被收繳,翊坤宮僅留兩名宮女,那拉氏已被不廢而廢。
就在那拉氏皇后之位名存實亡的同時,乾隆帝冊封自己心愛的令貴妃魏氏為皇貴妃,代行皇后之責掌管後宮。
清朝與明朝不同,明朝皇帝一高興就冊封個皇貴妃,也經常有幾個皇貴妃並存的情況,清朝時期的皇貴妃並不輕易冊立,活著的皇貴妃永遠只能有一人,不能同時存在兩位,而且皇貴妃大多數情況下,要麼是用於追封,要麼是冊封那些將死之人,要麼就是準皇后,如果這些都不是的話,與皇后同存的皇貴妃,便是位同副後,是皇后的巨大威脅。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順治時代的孝獻皇后董鄂氏,她做皇貴妃之時,博爾濟吉特皇后當真日夜難安,總覺得順治帝想要廢了自己,讓董鄂氏取而代之。
很顯然,魏氏的情況並不是董鄂氏那樣,因為當時的繼後那拉氏已經徹底失寵,如果乾隆帝廢后的話,按照慣例,她這個皇貴妃就是新的皇后人選,當年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崩逝,那時尚且還是嫻貴妃的那拉氏成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三年喪期一過,就成了繼後。
繼後那拉氏失寵以後,皇后之位已經成了空殼,何況第二年的時候那拉氏就去世了,乾隆帝居然下令以皇貴妃之禮入殮,等於直接否定了她的皇后身份,按理來說,令皇貴妃魏氏即將要成為新的中宮,可奇怪的是,乾隆帝並沒有下詔冊立新後,魏氏在皇貴妃的位置一直待到了離開人世,她始終都是副後,並沒有在生前轉正,直到魏氏去世二十年後,乾隆帝宣佈魏氏的兒子為皇太子,才追封魏氏為皇后,即孝儀純皇后。
從宮女到皇貴妃,灰姑娘的逆襲
孝儀純皇后魏氏,出身滿洲上三旗之一的正黃旗,不過她的孃家並非旗人貴族,而是正黃旗的包衣家庭,其祖上原本出身辛者庫籍,其父親魏清泰是個內管領。
魏氏的祖上,乃是關外的漢人,很早就被編入上三旗的包衣,所以到了魏氏這一輩依舊還是純粹的漢人,她並非是滿洲女子,按照清代的規矩,上三旗包衣家庭的女子到了年紀就要入宮伺候,魏氏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關於魏氏年輕時候的記載非常少,幾乎是沒有,她正式出現在典籍記載中,已經是清乾隆十年的時候,魏氏此時已經被冊封為了貴人,同年又晉封為嬪,成為一宮主位。
乾隆十三年,乾隆帝的髮妻孝賢純皇后在東巡途中崩逝,乾隆帝將嫻貴妃冊封為皇貴妃後也大封六宮,而令嬪魏氏則成為了令妃,並且因為魏氏得寵,她的孃家被乾隆帝破例抬旗,脫離滿洲正黃旗包衣,升入滿洲鑲黃旗之中。
在乾隆帝的後宮之中,魏氏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得寵,乾隆帝十七個兒子之中,有四個都是魏氏所生,其生育皇子的數量與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相同,但魏氏比金佳氏還多生了兩個女兒,也就是說魏氏一共給乾隆帝生下了六個孩子,在後宮中拔得頭籌。
實際上,乾隆二十四年魏氏被冊封為貴妃的時候,她在宮裡的地位就已經無可撼動,當時資歷比較老的舊人幾乎都已去世,除了繼後那拉氏,剩下的愉妃珂里葉特氏、婉嬪陳氏等人的位分都比不上魏氏,與魏氏同為貴妃的蘇氏,那時已病重,即將離開人世。
根據記載,乾隆帝對於自己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感情並沒有那麼深厚,當年之所以冊封其為繼後,主要還是因為那拉氏的資歷老,而且皇太后喜歡那拉氏,如果論到寵愛,整個宮裡那時候其實已經沒人能夠比得上令貴妃魏氏。
十年皇貴妃,到死都沒能成為皇后
關於乾隆帝繼後那拉氏究竟為何突然與丈夫反目,公然做出斷髮之舉,清代的典籍諱莫如深不肯多言,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乾隆帝那時對繼後已是十分厭惡。
那拉氏被幽禁不久就離開了人世,乾隆帝不許以皇后之禮入殮,雖然吩咐按皇貴妃禮,但實際上的規格僅相當於嬪,不僅沒有單獨的神主牌,就連棺槨也是被草草塞進了純惠皇貴妃蘇氏的墓穴之中,就更別說追諡之類的身後哀榮了。
後宮不能沒有主人,那拉氏被幽禁的時候,令貴妃就成了皇貴妃,暫時成為副後執掌宮闈所有的事務,如果按照常例,一旦那拉氏被廢或者離開人世,魏氏就會被立後,但奇怪的是乾隆帝似乎根本就沒動這樣的心思。
魏氏就在皇貴妃的位置上等啊等,一直等到了實在撐不住離開了人世,當年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好歹在臨終做了一天的皇后,但魏氏直到閉眼,都沒能等到封后的詔諭。
對於魏氏在世的時候,乾隆帝始終不肯冊封其為皇后,主要有這樣幾種說法:
第一,魏氏的漢人身份
魏氏原本出身滿洲正黃旗包衣,但她並非是滿洲女子,而是漢人,因為她家祖上很早就被編入八旗之中,所以有了旗人包衣的身份。
清朝時期,宮廷裡的漢人嬪御不少,只要她們有旗籍便可,但皇后的話卻是沒那麼容易,也有人認為,康熙朝的佟佳氏也是漢人,其實未必,因為滿洲八大姓之中的佟佳氏來源算是比較複雜的,有一支本就是女真人,由於居住在關外佟佳江一帶,所以稱佟佳氏,還有一部分的確是漢人佟氏歸附後,被改姓成了佟佳氏,康熙帝的佟佳皇后不好說到底是不是漢人。
但魏氏不同,她雖然作為上三旗中的旗人包衣,但的確是漢女,受到乾隆帝寵愛,魏氏封妃封嬪做皇貴妃都沒關係,可要是做皇后,恐怕要惹來很多的非議。
第二,皇太后的不喜歡
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算是清朝最有福氣的皇太后,她在乾隆時期享盡了人世間的所有福氣,乾隆帝對這位生母也極其孝順。
富察皇后崩逝之後,乾隆帝揣摩繼後人選,就曾受到皇太后的影響,這一點在乾隆帝的詔諭之中有明確的說明,並非簡簡單單是那句儀式性的“仰承皇太后慈諭”,不知何故,皇太后非常喜歡溫柔嫻靜的那拉氏,對於魏氏卻不甚喜歡。
即便那拉氏被不廢而廢,之後又離開了人世,皇太后還是反對乾隆帝冊立魏氏為後,可除了魏氏其他人又不夠格,再次立後的事情也只好作罷。
第三,秘密立儲的牽扯
因為康熙時期發生了慘烈的九王奪嫡事件,一大群皇子之間手足相殘,所以雍正帝登基以後不再公開冊立儲君,而是選擇秘密立儲,將繼承人的名字寫好後封入密匣,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待皇帝大行,再取出昭告天下。
乾隆帝也是悲催,前期的時候他選中哪個皇子,哪個皇子就命不久矣,之後他也就停止了選立儲君的事情,而到了後期的時候,乾隆帝膝下雖然子嗣不多,但到底他選中了誰作為繼承人還是不好說的。
魏氏生的永琰的確受寵,可不能一口咬定他就是儲君,就連跟在乾隆帝身邊多年的和珅也是看走了眼,押寶在了淑嘉皇貴妃所生的皇子永瑆身上。
一旦冊立魏氏為皇后,那麼就等於確定了她的兒子擁有了嫡出身份,到時候恐怕朝廷裡的有心之人直接勾連起來有所行動,對朝廷是不利的,所以不能冊立魏氏為後。
無論如何,魏氏在副後的位置上待了十年的歲月,到了也沒能成為皇后,直到乾隆帝退位之前宣佈顒琰為繼承人,為了新帝的體面,這才追封她為皇后,而在乾隆帝去世後,嘉慶帝顒琰將自己外祖一家的姓氏,也從魏氏改成了魏佳氏,以顯得更像滿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