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了,關於清朝,總在網上能看到兩幫人的論戰:一方被對方貶稱為“明粉”或“皇漢”,主要觀點有“滿清誤國三百年”、“清不算中國歷史的朝代,只是被殖民”等等;而另一方,則被貶稱為“滿遺”,他們認為清的貢獻是巨大的,遠遠超過了什麼秦、漢、唐,尤其是明,甚至沒有清就沒有現在的中國。
東閣本無意參與,但近日看到一篇後者的文章,文中的語氣,儼然把自己的民族當成了外人,不由想了解一下:在清的歷史上,是否一直把自己當成這個國家的一員。
這是個關鍵的問題,把佔領地人民當奴隸,自己民族做人上人,享受各種特權,那是殖民;只有能夠基本平等對待治下各族,才是本國的朝代。(不是人人平等,封建社會沒這東西,只是不以民族分別對待)
把自己民族當作囯家一員,是需要一個基礎的,那就是民族生活的地點在歷史上是否長期屬於正統王朝統治範圍和這個民族有沒有發展出一套與中原完全不同的文明。
關於第一點清完全符合這個標準,甚至在努爾哈赤統一各部時,還在奉明為朝廷;第二點可能會有反對聲音,但文字、八旗制度,甚至滿這個名字都是在很後期才形成的卻是事實。
基礎有了,滿清是否就認可了自己是大一統國家的成員呢?這還真不一定。
縱觀清朝歷史,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一直在變化之中,我們可以大至分為五個階段考察。
首先是崛起階段。努爾哈赤曾受封明朝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無疑是國人。他的起事,和後來的大小和肖卓叛亂沒什麼區別,就是大一統國家下的少數民族因為覺得自身受到不公平待遇而發起的反抗。
後來隨著勢力發展壯大,努爾哈赤有了入主中原的宏願,定國號為大金,但統一如何面對其他民族,顯然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方案。在前期還算可以,給予了歸降的漢人以民的地位,從他們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看,其身份接近於後金國人,亦即牛錄屬員。
但在後期,由於和明的戰爭積累了仇恨,開始勝後搶掠財產、多次毀城,遼民被殺者數以萬計;被俘的漢人則強迫剃髮易服,且多被編入女真人家為僕役、或編入農莊為農奴。
他的這個政策基本延續到入關,多爾袞攝政期間搞的事情(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髮不留頭),可以說是他的延續。
這個階段,滿人雖然想著一統天下,但心裡只有掠奪、奴役,漢人只是他們眼裡的“奴才”,其實根本沒把自己當成這個國家的一員
第二階段是興盛階段,從順治開始一直到乾隆皇帝,即史上稱的“康乾盛世”,這一階段,滿人從掠奪奴役逐漸轉變為統治安撫,雖然不可能一視同仁,但是漢人總算舒了一口氣。
順治開始重用漢官,漢族仕人有了上升通道後,民族矛盾開始緩和;康熙進一步開始以儒家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雍正則透過《大義覺迷錄》等著作來嘗試在理論上確立清的正統地位。
這一階段漢人應該算是國民了,開始安心生活,導致整個國家也開始昂揚向上。
當然,漢人依然是最低等的-康熙開始的“文字獄”一直在捕風捉影地讓文人膽寒,八旗子弟一直在騎在人民頭上。
第三階段是清中期,基本沿襲了前一階段的政策,只是滿人的主體不但開始腐化,驍勇善戰的戰士開始玩物喪志,而且滿人那點可憐的文化,被泱泱的中華文明稀釋的徒有其表了。
但清廷的文字獄終於結束了,皇帝更重視使用漢人的封建禮教來統治人民,到咸豐時期開始重用漢臣,但可惜世界形勢變化,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衰落了。
第四階段,同光中興階段,漢臣開始參與統治,由於八旗失去戰鬥力,國家形勢又開始江河日下,漢族仕人開始進了國家核心。這時候,清才真正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政府。
最後階段,溥儀退位後成立偽滿,剛剛在退位詔書中還自命正朔,轉身就退出關外成立偽政府,殖民心態暴露無疑。
偽滿的事情,雖說其中日本人的野心是主因,但滿人那種殖民失敗,回自己地盤獨立的心態也是重一環。
綜上可見,清朝統治階級在大部分時間裡,還是視自己為中華一員的,只是滿人的少數民族的身份卻讓他們始終對作為主體民族的漢人心存戒心,或多或少有些殖民心態,也就難怪民主革命初期還有“驅除靼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而且如今還有人認為“滿清誤國”。
如今滿文基本消失,滿姓也都成了漢姓,除了戶口本上民族一欄還寫個滿字以外,滿人漢人己經沒了區別,實在沒有必要挑動這樣的民族仇恨。
如今翻起舊帳來,有滿人心懷民族感情,勉懷昔日輝煌;有漢人心懷仇恨,全盤否定;不過是感情使然。
事實放在那裡,犯下的罪行掩蓋不了,立下的功勞也有史為證,世上哪有非黑即白的事情。一味偏激,只會讓自己顯得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