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簡稱“鞍”,別稱鋼都、玉都,是遼寧省地級市,對於這座名城,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不是鞍山鋼鐵廠,然而其實對於這座城市我們還是知道的太少了,其實鞍山也是名人輩出,尤其在中國近現代,湧現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鞍山市近現代史較為知名的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呢?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張老疙瘩,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祖籍河北大城
北洋軍奉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
張作霖出身貧農,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將其招安,協助清廷剿滅其他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其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其控制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號稱“東北王”,喜人以“張大帥”稱,此後,張作霖的勢力範圍在東北三省,全盛期奉系轄區更擴至熱河,察哈爾,綏遠,直隸及山東。1927年於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個統治者,1928年(民國17年)6月3日,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燬,史稱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奉天(瀋陽)官邸後不久即逝世,享年53歲。
馮德麟(1867年-1926年8月11日)原名玉麟,字麟閣、閣臣,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清末民初軍事將領
馮德麟早年為馬賊首領,是張作霖等人的前輩,曾率部抵抗俄國侵略軍,後馮德麟加入清朝的正規軍,成為趙爾巽的部下,升任奉天巡防營左路統領;中華民國成立後,馮德麟任陸軍第28師師長,獲授陸軍中將,駐紮北鎮,後與張作霖攜手合作,於1916年(民國5年)驅逐奉天巡按使段芝貴,但此後,馮德麟與掌握奉天權力的張作霖矛盾加劇;1917年(民國6年),馮德麟響應張勳發起的辮軍復辟,起兵反對張作霖,失敗後馮德麟被收監於天津,張作霖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以奉軍全體軍官的名義請求北洋政府釋放馮德麟,段祺瑞批示:“有雨亭俠肝義膽,准予釋放,”張作霖任命馮德麟為三陵督統、東三省巡閱使署軍事顧問,但是,馮德麟失去對第28師的指揮權,此後逐步淡出軍事及政治舞臺,1920年(民國9年)10月,馮德麟被任命為盛京副都統兼金州副都統,1924年(民國13年)引退,此後馮德麟寓居遼西北鎮,1926年(民國15年)8月11日,馮德麟逝世,享年60歲。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小六子,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張學良於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2009年張學良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周恩來總理曾說:“張、楊兩將軍‘是有大功於抗戰事業的’。”1956年,周總理在紀念“西安事變”二十週年的講演中說:“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黨評張學良將軍為千古功臣。”
呂正操(1905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字必之,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抗日名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呂正操1922年參加東北軍,1923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在東北軍第五十三軍任職,1933年參加熱河抗戰,1936年組織“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任總隊長,參加“西安事變”,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冀中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晉綏軍區司令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副部長、代部長,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64年任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工地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1965年任鐵道部部長,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09年10月13日呂正操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他是最後一位逝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上將。
官方訃告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國鐵路交通戰線傑出的領導者”。
馮庸(1901年2月-1981年2月5日)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馮庸是奉系元老馮麟閣的長子,1901年出生,與張學良同年,兩人曾結拜兄弟。馮庸畢業於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在東北軍任職,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空軍司令。1927年,馮庸捐出7000多萬元的家產,以興學為己任,創辦東三省第一所西式大學“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1931年9月21日,馮庸被日本人扣押並劫持到東京,並毀掉了馮庸大學,後在以為日本朋友的幫助下逃離日本,繞道回到了北平,之後馮庸率“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及“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參加對日抗戰,並且加入中華民國空軍,官至中將。對日抗戰結束後,回瀋陽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國共內戰後,隨國民革命軍遷徙至臺灣,曾在高雄擔任中華民國空軍要職,不久,因為中華民國空軍誤擊美國外交官私人飛機一事,受牽連而退伍,改任臺灣電力公司顧問,直到1981年於臺北去世為止。
閻寶航(1895年4月6日-1968年5月22日),字玉衡,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中國戰略情報專家
閻寶航年輕時先後組織“星期三會”、“啟明學社”等團體討論新文學,學習馬列主義,探討救國救民之路,1937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傑出的組織才能和交際藝術,為宋美齡、蔣介石所賞識,他以善交友朋的良好人際關係,博得國民黨元老的好感,並經常周旋於國民黨黨、政、軍、情要員之間,他獲取了國民黨軍事情報部門收集和秘藏的有關德國閃擊蘇聯、日本突襲珍珠港美軍基地和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設防部署等三大國際戰略情報,並先後供給戰時盟國蘇聯和美國,閻寶航也因此成為中共情報戰線最出色的國際戰略情報專家。
常恩多(1895年-1942年)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抗日愛國將領
1922年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常恩多目睹國破家亡、東北人民顛沛流離的慘景,表示要誓死保衛東北國土。1934年奉命隨東北軍到鄂豫皖地區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同根據地的人民接觸中,常恩多對共產黨的主張逐漸有了認識,萌發了一種新的覺醒,1935年10月常恩多升任111師中將師長,隨軍開往西北,被稱為東北軍師長中赫赫有名的少壯派。於江都昭關壩大勝後,常恩多部隊調防參加臺兒莊戰役,重創日軍磯谷旅團,殲滅丘山旅團大部,威名大震,受到通令嘉獎,後來在周恩來的親自安排下,經中共中央批准,常恩多成為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1942年8月3日,在軍長繆澄流賣國求榮投靠日軍、日偽反共氣焰囂張的嚴峻時刻,常恩多毅然宣佈起義,把111師官兵帶到了濱海抗日根據地,帶到了黨和人民的懷抱,自己卻因重病不治,在擔架上含笑溘逝,終年47歲。
毛澤東高度評價常恩多稱:“111師起義是東北軍少壯派的抗日、反蔣、聯共。”
羅榮桓在給常恩多的輓聯上寫道:“殺敵鋤奸,功在國家。”
於省吾(1896年12月23日-1984年7月17日),字思泊,號雙劍誃主人、澤螺居士、夙興叟,漢族,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中國古文字學家、訓詁學家
於省吾在語言文字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與考釋和古代典籍的考證兩方面。他對古文字的考釋,一向以考文釋義精審周密而著稱,他堅信,古文字是客觀的存在,它們的形、音、義是可識、可讀、可尋的,只要方法得當,經過深入鑽研及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多數古文字還是可以被正確認識的。他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於省吾曾任輔仁大學講師、教授,北京大學教授,燕京大學名譽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中國訓詁學會顧問,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等職,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兼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文字訓詁學家胡樸安推舉許於省吾為“新證派”代表。1984年於省吾在吉林長春逝世。
姚鐵民(1898年-1944年4月30日),原名姚廣凱,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人
抗戰烈士
1936年西安事變後,他毅然離開棲身14載的東北軍,隻身來到北平從事抗日活動,期間被捕入獄,1937年,他與獄中難友暴動成功,幾經輾轉後投身抗日隊伍。1937年在平西齋堂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隨部編入八路軍第四縱隊,不久四縱隊挺進冀東,姚鐵民成為包森支隊最初的28名成員(人稱“二十八宿”)之一,是位家喻戶曉、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 1943年2月3日,姚鐵民在興隆蘑菇峪開展工作時遭敵襲擊,為掩護群眾撤離,他憑藉一盤碾子和石磨做屏障,阻擊敵人前進。子彈打光後,遂將檔案銷燬,將望遠鏡和手槍砸碎,同敵人展開徒手搏鬥。終因身負重傷,不幸被捕。後被押到承德監獄,在獄中,他堅貞不屈,並曾組織越獄。敵人惱羞成怒,對他施用吊打、鞭抽、火燙、過電、灌煤油、灌辣椒水等酷刑,1944年4月30日,姚鐵民在承德監獄被殺害。臨終前,他在給兒子留下的遺囑中寫道:“這是我父子最後訣別……今不幸被捕入獄。既為革命,夫復何言!現既宣告處死,決不望生,況餘為國捐軀,死復何憾!”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寧死不屈、對黨忠誠的崇高氣節。
·拓展閱讀·
@遼寧鞍山籍開國將領
張學思(1916年1月6日—1970年5月29日)漢族,奉天海城(今遼寧海城)人,奉系首領張作霖第四子,張學良將軍之弟,原海軍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趙承金(1901年-1989年10月2日)奉天海城(今遼寧海城)人,1930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1937年參加東北軍,他是呂正操小樵易幟的3員干將之一,曾任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張志毅(1912年7月—1997年)奉天台安縣達牛鎮趙荒村人,張志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的組建及發展壯大作出傑出貢獻,被稱為“炮兵鼻祖”,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傑出指揮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金振鍾(1914年-1992年)奉天海城(今遼寧海城)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營房部部長,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羅傑(1912年—1992年)奉天海城(今遼寧海城)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師師長,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丨以上內容圖片皆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