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耗煤礦模糊記憶點滴(1)
文:蘭雲峰 編輯:司徒
流通耗煤礦的由來及其興衰簡述。
我的童年時期,有7年是在武川縣流通耗國營煤礦度過的。我4歲時,父親由縣城調動到80公里外的流通耗國營煤礦工作,於是舉家搬遷到礦區。在那裡度過了我懵懂、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
礦區位於二份子鄉五份子村委會流通耗自然村附近,由此取名流通耗煤礦。
二份子鄉位於縣境的西北部,西與固陽縣、北與達茂旗接壤。境內多為緩坡丘陵。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乾旱、寒冷,風大風多。
二份子鄉在滿清時期為蒙古達爾罕部落遊牧之地,清光緒十五年官方放墾,將這裡劃分為1-10份地,招募走西口的晉人前來耕種,因為購置土地的主人在第二份地內建設了商行,隨後便將此地起名為:二份子,沿用至今。
放墾之後,逐漸演變為農牧交錯地區。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草地持續超載過牧,耕地逐漸風蝕沙化。
1955年,村民發現在流通耗村的烏蘭套壩子地片,野生狐狸打洞掘出的新土中有黑色的煤炭粉面。經過探測性挖掘,在大約2米厚的土層下,發現有煤炭礦藏。
次年春天,由縣政府組織縣枳機(芨芨草)灘(草甸)煤業社的16名工人,來到流通耗,成立了煤業社,招收附近農民工100多人,開始生產煤炭。初期,採用打洞挖煤的方式,日產量僅為50噸左右。
1958年,流通耗煤業社轉為國營煤礦,有正式職工70餘人。生產方式改變為露天開採。選擇覆土較淺的地段(2米左右),用鐵鍬挖,大筐抬,揭開表土層,挖開長70米,寬30米的露天開採區。採煤日產量達到200噸。銷售範圍輻射達茂旗、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固陽縣等地。
六十年代初期,經過自治區地礦部門勘察,查明流通耗煤礦褐煤儲量1億多噸,分佈在方圓36平方公里範圍內。
六十年代初期,開始採用機械化剝離覆土層。到了七十年代,採礦區的表土層覆蓋厚度已經達到30多米。
七十年代初期,流通耗煤礦還建設了腐殖酸銨化肥車間,年產量達到600多噸。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由於開採成本大幅度上升,加之管理不善,煤炭生產急劇萎縮。企業開始衰落。
流通耗煤礦小學師生合影
--流通耗煤礦模糊記憶點滴(2)
文:蘭雲峰 編輯:司徒
搬家第一天,把我丟了。。。
我是在武川縣可鎮出生的,時辰是1962年農曆8月初二午時,兄妹排行三。
我四歲那年,大約是夏天吧,爸爸從縣城的鋼鐵廠調動到80公里之外的流通耗煤礦工作。
幾天之後,我們舉家搬遷,從縣城可鎮遷往流通耗煤礦。煤礦派來一輛卡車,裝載著一家六口人,還有不多的家當,出發了。
卡車行駛在鄉間的土質公路上,顛顛簸簸。我們兄妹四個都不高興,不想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我上有9歲的大哥和7歲的二哥,下有2歲的妹妹。
傍晚時分,終於抵達了目的地。一些煤礦的職工們和家屬們陸續聚集過來,噓寒問暖,都很熱情。
眾鄰居紛紛上手,幫助我父母從車上把東西卸下來,搬遷到家中,擺放妥當。
爸爸媽媽正準備燒水做飯,招呼鄰居們一起喝茶吃飯,“哎呀,三三呢?”媽媽一聲驚呼,大家才發現三小子不見了!?
大家趕緊分頭去找,煤礦職工居住區僅有的幾十戶人家,都找遍了,也不見三小子的蹤影。媽媽癱軟在地上,放聲大哭。。。
天,已經黑黢黢的了,眾人驚慌了,說啥的都有。
“難道是被大狗拖進窩裡了,還是豬圈裡了”;“千萬別掉進採煤區的大礦坑裡”。。。
人多嘴雜,各種猜測。
最後,還是爸爸冷靜了下來,建議大家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再次前往職工居住區找一找,各個住戶的院子以及豬圈、狗窩,都要檢視一下。
一時間,到處都是手電筒的光亮和敲門問詢的聲音。
另一部分人上卡車,由司機駕駛著去礦區周邊的野外尋找。卡車行駛在礦區外圍的空曠地段,車上的人們用手電筒沿途照射;每到一地,卡車暫停,司機轉動著卡車,用強烈的燈光扇形掃射著四野,極大地提高了尋找的效率。
忽然,在居住區北面約1公里的一塊拖拉機懸掛五樺犁耕翻的壓青地中,卡車燈光掃射到一個白色的東西,不知道是一個動物?還是一塊立著的大石頭,或許是一個小孩?
大家下車,怕是野生動物,尤其是狼之類的,司機從車上工具箱拿了一尺多長的金屬大板手,還有人手裡拿了棍子,其他人打著手電筒,大家一起一邊觀察一邊走過去。
啊,是三小子!
小傢伙站立在耕地中,身上還披著爸爸的一件白襯衫,難怪燈光照射出是一個白色的東西。大家一片歡呼,找到了!
回到家中,媽媽喜極而泣,緊緊地摟著孩子。鄰居們也十分欣慰,逐漸散去。
可是三小子卻不會說話了!任憑媽媽怎麼呼喚,都不吱聲,只是傻傻的,不吃不喝,也不哭。
媽媽將三小子抱上炕,摟著睡了一會。大約夜裡11點多鐘,“哇。。。”孩子忽然大聲地哭起來,“媽媽,我怕,我好怕呀。”“三三,我娃不怕。媽媽在呢。你看,爸爸、哥哥、妹妹都在呢”
孩子會說話了!媽媽起身給孩子熱了飯菜,吃過飯,全家人才放心地睡了覺。
原來,傍晚人們忙著卸車的時候,我自己溜到一邊玩去了。後來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就走出了居住區,並且向著北面走去。
北面是一片緩坡地,北高南低,是附近村莊農戶放牧牛羊的荒草地。在距離煤礦居民區的北面約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煤礦專用的炸藥庫,鋼筋混凝土建築。炸藥庫的東面不遠處是一片亂墳灘。
炸藥庫的南面不遠處有一片東西走向的機耕地,是近期新耕翻的,高高的、鬆軟的土壟,就是成年人在裡面行走也是不容易的,而我一個小屁孩竟然在耕地中走了這麼遠的路?
我,就是三小子,在抵達煤礦的當天晚上就丟失了,驚動了整個礦區的男女老少,尋找了半夜,就是在這一片機耕地裡找到的。
後來,媽媽曾多次講過這個發生在流通耗煤礦的我的故事。我也陸續聽到多人多次以各種角度講述這一我丟失的礦區著名的事件。
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想明白,四歲的我,是怎麼跑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的?1960年代,荒郊野外,狼等野生動物時有出沒,黑洞洞的夜裡,該是多麼的恐怖啊。。。
媽媽說,三三真是一個福大命大的孩子啊。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新時代家園
1963年拍攝的全家福,父母親(後排)、大哥(前排左)、二哥(前排中)、作者(前排右)
--流通耗煤礦模糊記憶點滴(3)
文:蘭雲峰 編輯:司徒
發現煤炭礦藏的故事。
前幾年,和曾經在武川縣流通耗煤礦工作過7個年頭的父親聊天,聽父親說起這個煤礦的開發歷史,大致的情況如下所述。
礦區位於武川縣西北部的二份子鄉前流通耗村與後流通耗村附近。
地形地貌屬於蒙古高原南部的波狀高平原的丘陵地帶,平均海拔1700米。氣候屬於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漫長,春夏多風少雨,無霜期短暫,年均氣溫低,日照充足。
這裡屬於典型的半農半牧經濟區。農作物主要以三麥一薯(小麥、莜麥、蕎麥、馬鈴薯)為主,還有一些雜豆類、油料類作物(胡麻、油菜籽)及黃芪、黨參等藥材作物;家畜以綿羊、山羊為主,還有一些黃牛(耕畜)、馬驢騾(拉車、拉磨等)、豬、雞等。
這裡的地帶性生態型別為乾草原,植被型別為錦雞兒灌叢背景下的針茅+冷蒿+隱子草草原,常見的伴生植物有十多種,主要有羊草、冰草、木地膚、細葉蔥、棘豆、沙蔥等,還有麻黃、柴胡、黃芩、防風、甘草等野生藥材。
這塊地片原來是草原牧區,清光緒年間,清政府放墾烏蘭察布盟草原牧地時,有一位商人在達爾罕旗南部牧地購買了10份地,並且在第二份地內建設了商行,還招募其他商人前來興辦商號,形成了二份子村落,後來發展為二份子區(鄉)政府所在地。其餘的大量土地租賃給本地或者走西口來的山西省農戶耕種。
流通耗村在第五份地內,一些租地的農戶陸續定居逐步形成了五份子村落。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五份子村落中的一個小村莊流通耗村有農戶發現烏蘭陶卜子(蒙古語地片名稱)的地裡,狐狸洞口的新土中有黑色的煤炭面子,是狐狸打洞挖掘出來的。
村民使用鐵鎬和鐵鍬試著挖掘,發現2米左右的土層下有煤炭礦藏。訊息傳到縣政府,引起了重視,決定開採。
流通耗煤礦是1956年開發的。開發初期成立了煤業生產合作社,骨幹成員是縣政府工商科從縣內的枳芨灘煤礦抽調的十幾個熟練工,還陸續招收了一些附近村莊的農民工,大家集資開始了煤炭生產。
剛開始,是採用挖洞式採煤方式,這是合作社骨幹工人們在枳芨灘煤礦早已經熟練掌握了的技術。日產量50噸左右。有兩種洞式採煤方法。
一種比較原始,橫井式:橫開口,由淺入深向前挖掘,洞口不大,洞道為下坡式坡道,人進入洞中只能彎著腰活動,十分辛苦。
另一種,豎井式:井下橫開巷道,工人在井下挖掘煤炭,然後裝入筐中拉運到豎井處,再用轆轤吊上地面。
到了1958年轉為國營煤礦,改為露天開採。在土層覆蓋比較薄的地片(2米左右)用鐵鎬、鐵鍬挖開長70米,寬30米的小規模露天礦區,日採煤產量上升到200噸。
1959年,煤礦正式職工達到90人,年煤炭產量達到1.8萬噸。銷售範圍以礦區為半徑輻射大約70多公里(馬車運輸)至100多公里(汽車運輸),遍及臨近的達茂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固陽縣、呼市及武川縣等地。
1960年9月,開始採用機械化露天採煤生產方法。採用機械化剝離覆土。購置了大馬力柴油發電機組,推土機、卡車等機械化裝置。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年產量達到3萬噸以上。
流通耗煤礦銷售憑證
--流通耗煤礦模糊記憶點滴(4)
文:蘭雲峰 編輯:司徒
煤礦的周邊環境。
我家於1965年夏季從武川縣縣城搬遷到流通耗國營煤礦,那時,我4歲。到1971年夏季又遷回縣城,我已經11歲了。在煤礦度過了7年的童年時光。
在我的模糊印象中,礦區的正南方是一個巨大的露天採礦坑,坑的南面、東面是堆積採礦區剝離土層的地方,土堆積得像一座座連綿的土山。採礦區的西北有一個人和車輛進出礦坑的通道,也是進出的運輸車輛過磅的地方。
煤礦職工居住區主要有兩大片,最早建設的是東邊的那一片,我的小學同學孫進賢、郝炳恆的家就住在東片。
北邊聚集了不少住戶,住房有兩排,每排三棟,我家住後排最東邊的一棟,從西向東第二戶,每棟房子6戶人家。我的同學趙敏、趙傑兩兄弟也住在北片。
煤礦的行政區就在北片居住區的南端,有一棟很氣派的青磚青瓦帶著走廊的辦公室,右後側有一座高大的磚瓦結構大禮堂。
辦公室再向南,隔開一片空地,也有一些住戶。
西邊有一個大院,是供銷社。後來,又在供銷社的西邊建設了拖拉機、推土機、卡車庫房及修理廠。最西邊的草灘空地上有一個大油料罐。
煤礦小學也建設在西邊。我後來就是在這個小學讀了兩年半書。
北片居住區的後面是一片略有坡度的開闊地,北高南低,煤礦的炸藥庫房就建設在北坡高處。這裡也是我剛來煤礦第一天就走失了的地方。
煤礦的周邊分佈著前流通耗、後流通耗、五份子、後南泉、東營子、本不臺等幾個村莊。
西去11里路程,就是二份子鄉政府所在地--二份子村,不但住戶比較多,而且除了鄉政府大院之外,還有百貨商店、糧站、郵電所、學校、公共汽車站、車馬大店、飯館等機關,十分繁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小城鎮。
煤礦職工的糧油供應就是在二份子糧站,職工們多數是騎著加重腳踏車去二份子購買糧油。
流通耗煤礦的開發,是在1950年代,歷史短暫。二份子範圍的農耕地開發則是在清光緒年間,到了1960年代也僅有不足百年的農耕歷史。
這裡在明清時期本來是草原牧區,經過晚清的放墾,加之走西口的山西省農戶聚集,逐漸形成一批農耕村落,導致農田與草原交錯插花分佈,使這一地區逐步走向了半農半牧的鄉村經濟。
農戶們家家戶戶生活方式基本相同,每戶種植百八十畝旱作農田,廣種薄收;飼養二三十隻羊,一、二頭耕牛或者馬驢騾,飼養一口豬,十來八隻雞,也算是農牧業並舉。真實地展現出了內蒙古後山地區的那種“幾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田園式生活。
--流通耗煤礦模糊記憶點滴(5)
文:蘭雲峰 編輯:司徒
熊熊燃燒的大型炭旺火。
我家搬遷到流通耗煤礦的第二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煤礦的職工們白天還在採礦區和辦公室工作,晚上則經常開會,父親常常是很晚才回家。
有一天晚飯後,父親急匆匆地出去了。過了一會兒,母親拉著我的手,也急急忙忙地出去了。
天已經是黑洞洞的了,但是煤礦辦公室附近的空地上人頭攢動,煤礦的職工、家屬,還有孩子們多數都聚集在這裡。有一個直徑大約2米,高度有3米的大型炭旺火正在熊熊燃燒,火光沖天,照亮了夜空。
大人們在大聲地呼喊著口號,看到父親也在幹部職工群中站著,母親放心了,站在家屬群中和幾位阿姨說起了話。
幾天之後,在那一棟煤礦辦公室的附近,矗立起一座高大、寬敞的主席臺,正面牆上是一幅彩色巨幅畫面,一輪紅日從蔚藍色的大海上噴薄而出,金光閃爍。
這裡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眾場所,重大訊息釋出、群眾大會、縣城來的文藝宣傳隊演出等等各種活動基本上都在這裡舉行,還有這裡也是大字報的主要張貼地點。
大家也經常在這裡唱歌,我記得主要有:“大海航行靠舵手”、“東方紅”、“抬頭望見北斗星”、“國際歌”等歌曲。
在父親的一本舊影集中,有一張那一時期我們兄弟三人的老照片,我五六歲,二哥八九歲,大哥十歲或者十一歲,哥仨每人右手中持一本紅色塑膠封皮的毛主席語錄本抱捧在胸前,照片中的背景就是這個主席臺。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地富反壞右”是要靠邊站的另類,有時還會受到批判。父親的家庭出身是富農成分,自然會受到政治衝擊,工作業績雖然出眾,卻三番五次地受到打壓、排擠,很不得志。
記得有一次,父親下班後回到家,仍然怒氣衝衝,我們嚇得夠嗆,兄妹四個躲在大炕一邊排排坐著,不敢吱聲。
原來,父親大半年來多次因公出差,自己墊資了不少錢,眼看就要到年底了,財會一直以各種藉口拖延著不給報銷。向煤礦領導反映這個情況,領導也偏袒財會人員,甚至放言:“先給貧下中農成分的職工報銷旅差費,成分不好的慢慢等著。”
結果,父親一氣之下,當著領導及眾多職工的面,將一把出差發票等報銷憑證投入辦公室熊熊燃燒的火爐中!
記得有一年冬季,正值大小雪兩個節令之間,也是後山地區(內蒙古陰山山脈以北)一年一度“臥牛宰羊殺豬”的日子,煤礦的職工也是家家都在殺年豬。母親和父親商量著:聽一些職工家屬講,近日煤礦領導隔三差五地應邀去一些職工家吃飯。咱們家是不是也邀請一下,順便也緩和一下與領導的僵化關係?父親起初是不同意的,經過母親的幾次勸說,也勉強同意了。
那天,母親精心準備了一桌可口飯菜,主菜是燉豬肉;配菜有豬肉燉豆腐、農家炒雞蛋(胡麻油蔥花炒雞蛋)、醋溜白菜、活捉豆芽(現炒新鮮豆芽)、豬肉土豆酸菜粉條大燴菜;主食是炸油餅;還有一大盤紅紅綠綠的炸蝦片。
中午下班後,領導來了。喝著濃濃的熱茶,和父親聊著天。熱菜上來後,開始喝酒。每品嚐一道菜,總是說:好吃,味道真不錯呀!
這些話倒也不全是禮貌性的讚美,媽媽的飯菜做得也確實是美味且有特點。就拿那一道“燉豆腐”來說,不但看著誘人,夾起一塊入口,豆腐塊軟嫩滑溜且筋道,帶著濃濃的湯汁,真是比燉肉還要好吃。
作者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會議作大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