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超級大國是指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並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支配性影響的大國。超級大不是指在政治、經濟、軍事某一方面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國家,而是指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各領域具有世界性支配影響力的國家,否則就只能稱之為大國,而不能冠以“超級”二字。“超級大國”的這一定義決定了古代帝國無論多強大也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公元1500年一般被作為世界歷史的分界點:在此之前的世界史主要是各文明區域的獨立發展史,在此之後才真正形成了全球一體的世界史。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中國古代的漢、唐等王朝疆域、經濟、軍力都足夠強大,然而這些古代帝國都不符合“超級大國”的定義。中國古代王朝的影響力所及主要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羅馬帝國的影響力所及主要在環地中海世界。
即使是有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的蒙古帝國影響力所及也僅限於亞歐大陸。古代帝國的影響力從未達到過美洲、大洋洲等地。這意味著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古代帝國無論國力有多強也不可能真正具備全球性的支配影響力。因此超級大國實際上是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全球化時代所特有的產物。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只存在過三個對全世界形成過支配性影響的大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
如今歷史上曾存在過的三個超級大國中只剩美國一家獨存。從公元1500年人類開始邁入全球化時代至今已有500餘年,然而在此期間只誕生過三個超級大國。由此可見要成為超級大國是相當之難的,但就此認定世上不會出現新的超級大國則過於武斷。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大國乃至進而成為超級大國需要滿足怎樣的基本條件呢?首先要看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資源儲備、人口規模等先天條件。
為什麼瑞士、荷蘭、科威特、卡達等國無論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可能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呢?這在本質上是由於這些國家的領土面積、人口規模、資源稟賦實在是太有限了。因此領土面積、人口規模達到一定的規模體量是成為超級大國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之一,然而卻並不是說只要具備這一先決條件就一定能成為超級大國。否則怎麼解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和曾淪為英屬殖民地的印度?
以舊中國和英屬印度的規模體量而言的確具備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潛質,然而要把這種潛質轉化成為現實就是另一回事了。一個空有規模體量卻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各方面都沒什麼影響力的國家顯然是不能稱為超級大國的。超級大國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體量,但與此同時也必須具備一定社會發展水平、社會組織能力。先天的體量和後天的能力對成為超級大國是缺一不可的。
由大航海所開啟的全球化時代早期崛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種在當時只有數百萬人口的小國。到了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世界霸權就由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彈丸小國轉移到了英、法、德等有數千萬人口的中等體量國家。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霸權逐漸由英、法、德等國轉移到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土面積廣袤、人口上億的大洲級體量的國家。
歷史上葡、西、荷、英、法、德等國能率先崛起是因為這些國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美、俄這種具有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當世界由轉型期轉向平穩發展的時期後決定各國實力強弱的首要因素已從創新變成了體量。
說到底新技術、新制度總是會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正如英國發明的蒸汽機等產品必然是要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的。新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使後起的國家儘管在技術層面可能仍與先進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這種差距的大大縮小使各國之間已不存在明顯的代差。這時擁有龐大規模體量的國家即使在技術上略微落後一些也完全可以透過質量不夠數量湊的模式彌補自己的短板缺陷。
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即使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所對應的數字也達到了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
然而蘇聯的勞動力資源卻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如果德國要和美國比起來就更是明顯處於劣勢——即使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生產能力還沒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到1944年德國用四年時間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在技術上相對落後的蘇聯也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升到德國的90%。
從1941年到1945年不足五年的時間內美國生產了近7000艘艦艇。這其中包括高達150艘的航母、十艘戰列艦、近500艘護衛艦和349艘驅逐艦。相比之下日本只生產了17艘航母、兩艘戰列艦、61艘驅逐艦和九艘巡洋艦。空軍方面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生產了30多萬架飛機(僅重型轟炸機就超過3萬多架)。德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生產力上的差距。
在和平年代洲級大國在經濟資源的排程上也顯然具備比中等體量的大國明顯得多的優勢。洲級大國在國際競爭中比中等體量的國家有更多的資源儲備、更充足的勞動力、更大的國內市場、更豐富的兵力來源、更遼闊的戰略空間......體制和技術要素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跨越式發展的,然而構成國家規模體量的領土和人口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成倍擴張的(尤其是在殖民擴張模式已被否定的今天更是如此)。
當然熟悉世界歷史的人可能知道美國在建國之初其實只有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而俄國曾幾何時也只是蝸居東歐平原的莫斯科一隅之地。美國、俄國在過去的兩三百年在疆域、人口、經濟、軍力等各方面都實現了成倍數的跨越式擴張,然而美、俄擴張崛起的經驗並不適用於今天的小國。美、俄兩國擴張崛起之時世界的交通條件還遠沒今天這麼發達。
美國與歐亞強國遠隔重洋、俄國身處歐亞內陸腹地的獨特地理位置實際上為自己提供了天然的地緣屏障。當美、俄兩國自身實力還不足時天然的地緣屏障使其得以躲過強敵的打擊。英、法、德等西歐列強稱雄世界時美、俄兩國一步步擴張成為了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同時美、俄兩國也從英、法、德等西歐列強那裡廣泛吸收了工業革命所積累的技術和制度優勢。
然而在今天整個地球已被濃縮為“地球村”。這意味著像瑞士、荷蘭、科威特、卡達這些彈丸小國要效仿美、俄的擴張崛起經驗已不可能,因為這個星球上早已沒了這些國家可以擴張的空間——除非這些國家能使自己的科技達到在星際空間擴張的地步。當今世界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這幾個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家才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
當然這其中的美國目前實際上已是超級大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則被譽為潛在超級大國。相比之下英、法、德、日等國儘管目前的國際影響力在很多方面可能更甚於印度、巴西,但英、法、德、日等並不是潛在超級大國,因為這些中等體量國家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先天基礎。不過具備先天基礎並不意味著就一定可以成為超級大國——基礎潛質要轉換成為現實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的。
俄羅斯的問題在於蘇聯解體後昔日完整的工業體系已被破壞,與此同時俄國在東歐的傳統戰略空間已大幅縮水。如今俄羅斯的經濟總量甚至一度被面積只有自己1/170的韓國超越。蘇聯時代引以為豪的軍工產業由於缺乏足夠的研發經費而不得不自廢武功:蘇聯時代曾一共建造過九艘航母,然而俄羅斯最終只保留了“庫茲涅佐夫”號這一艘。迄今為止俄羅斯空軍也沒裝備隱形飛機。
相比之下印度的問題可能更多:印度的確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體量基礎,然而印度除了體量基礎之外幾乎再沒拿得出手的東西。近年來印度靠著買買買也打造了一支看起來實力強勁的軍隊,可實際上印度卻始終沒能建立自己齊全完整的軍工產業體系。迄今為止印度依然還是一個連炮彈都無法自主生產的半工業化國家。與此同時種姓制的束縛、巨大的貧富落差、糟糕的基礎設施都嚴重製約了印度的發展。
巴西就其領土面積、人口規模確實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體量基礎,可巴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卻實在過於偏僻。當今世界的主要大國強國都集中分佈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地區,而巴西所處的拉美地區其實是遠離國際事務中心地帶的。事實上巴西在國際新聞中被提到更多是因為足球,至於在大國博弈中巴西的介入程度其實是相當有限的,何況巴西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比起中國、俄羅斯、印度也有一定的差距。
中國其實是目前最具備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潛質的國家。當然最有希望的中國也存在自己的問題:目前中國在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上已足夠強大,但中國目前畢竟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底子薄、人均收入不富裕的狀態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而且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恐怕仍將持續。同時中國在一些核心技術、自主產權、文化傳播等領域的能力也仍有待提升。
潛在超級大國要成為真正的超級大國除了要解決自身現實問題之外還要面對美國這個現有超級大國的遏制。超級大國要求具備在全世界範圍的支配性影響力,但國強並不意味著必霸。不過在現有的超級大國眼中你是否稱霸不重要,關鍵是你的實力一旦發展到某種程度就會被視為是潛在威脅。這就像古代的皇帝不關心臣民是否有造反之心,可只要你有造反的實力就會被視為威脅。
現有的超級大國當然不會希望任何國傢俱備足以與自己分庭抗禮的實力。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過程中其實也是踩著英國、德國、蘇聯、日本等競爭對手上位的。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一度同時面臨蘇聯和日本造成的競爭壓力: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正處於白熱化階段,與此同時日本的戰後復興也對美國在全球經濟領域的霸權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一方面利用星球大戰計劃消耗蘇聯的實力,一方面透過輿論手段對蘇聯及其盟國進行和平演變。與此同時美國也對日本展開了持續的貿易戰:1985年後美國透過《廣場協議》、東芝事件、《日美構造協議》、日經認沽權證等一系列組合拳對日本經濟進行各種打壓。美國對華為、Tik Tok、微信所採取的行動其實都是在當年日美貿易戰中被美國玩得爛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