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對於許多人來說,都太熟悉了。本書名為《絲綢之路大歷史》,可以理解為——圍繞兩條絲綢之路的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
具體來說,即圍繞著陸上絲綢之路的古代中國與西域和中亞各國的外交關係史,以及圍繞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古代中國與南亞、東南亞乃至歐洲各國的外交關係史。
本書的作者郭建龍,是較為知名的歷史作家了,他的《汴京之圍》,是社科歷史領域的暢銷書,“帝國密碼三部曲”,風評也相當不錯。
這本《絲綢之路大歷史》,主體部分共五部十九章的內容,是一本相當大部頭的書了。
作者將從西漢時的張騫通西域,直至清朝的鴉片戰爭前的古代中國對外關係史,梳理地很是詳實和清楚,並試圖探討一個長久以來就廣為關注的問題——
漢唐至明清,中國為何越來越走向保守?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人缺乏好奇心、更加註重本土的思維習慣呢?中國近代所遭受的苦難,是否是可以避免的?
回到具體內容,第一部征服時代,主要講的是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重點圍繞陸上絲綢之路展開。
顧名思義,這一時期是以武力征服為主,戰爭頻發。如書中所說,西漢的西域,是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不計成本的財政開支堆砌起來的。東漢的西域政策卻是精打細算,最初只動用了數百人,後來多不過兩千人,就控制了龐大的西域。從這個層面看,東漢的西域政策更加理智和成功。
兩個最重要的人物,當然就是西漢時期的張騫,以及東漢時期的定遠侯班超。
第二部信仰時代,主要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代的絲綢之路。
為什麼稱其為信仰時代呢?
因為這一時期促使中國西域,印度南海地區進行交流的,除商業上的原因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僧人群體。這些人不事生產,卻在社會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可以隨時獲得供養,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不達西天不罷休,還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能夠將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路線,風土人情等各方面的資訊都記錄下來,使得我們現在仍然可以透過閱讀這些記錄,而獲得對一帶一路地區的認知。
因此,這一個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代表人物,有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僧人法顯,和我們最熟悉的玄奘法師。
在信仰時代的最後,隨著信仰高峰的過去,它也必然會被更加現代、更加商業化的另一個時代所取代,也就是第三部要講的貿易時代。
貿易時代雖然在宋代最為繁榮,卻是發端於唐代的。
唐宋這兩個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榮的時期,卻表現出不同的特質:唐人重信仰,更加務虛;宋人重製度,更加務實。
唐代後期,擺脫了單純的信仰,加入了務實的成分之後,也開始跟隨阿拉伯人開展貿易,學習造船,探索航線。因此,唐代成了一個技術積累的時期,積累了大量的貿易衝動,這種衝動在宋代終於開出了花朵。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落,宋代終於在東亞地區成了具有控制力的貿易大國,宋元時代的造船技術也領先於世界,於是開啟了一帶一路上屬於中國的貿易時代。
第四部帝國時代,則主要講的是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絲綢之路。
蒙古人建立的帝國,從一開始就是世界性的,透過對西夏、金和宋的征伐,以及對西方的三次西征,成了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
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權,是基於陸地的,他們重新開通和發展了陸上絲綢之路,而且幸運的是,蒙古人在東方和西方都恰好繼承了最開放的文明,不管是南宋還是阿拉伯帝國,對海洋的經營都是他們的國策之一,這種開放性也影響了蒙古人。
不過,從文化上講,相比之前唯一能夠和蒙古帝國媲美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滅亡後,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伊斯蘭教,而蒙古帝國滅亡之後,卻沒有留下任何文化遺產。
作者認為,答案或許在於:阿拉伯人利用伊斯蘭教,對每個地方的人都進行了思想格式化,而蒙古人由於過於注重物質,缺乏產生一種思想體系的能力。
而中國和西方在世界觀上的差距,也主要發生在蒙古人時期,蒙古人刺激了西方的好奇心,卻將中國變成了一個保守的自保型國家。
本書的第五部,“帝國依舊,中央已失”,追尋的就是中國從明代開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保守,如何在保守中固步自封,並延續到清代,形成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老大帝國的。
人們總以為明朝的對外政策一直是封閉的,但事實上明朝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對外政策是足夠進取的。從明末的情況看,中國政府還有足夠的威望和實力,與西方的西班牙和荷蘭相抗衡,雙方是有可能產生出一種較為中立的貿易規則的。但更多的情況下,明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明智,使得這種貿易規則無法建立,一旦到了東西方實力發生逆轉時,再想建立平衡就不可能了。
包括清政府,前期也是一個進取的政府。但是整個中國都在雍正和乾隆時期完成了一次轉型,政府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當年的開放心態和好奇心,對世界關閉了大門。
而這,正是集權模式的通病,在上臺時保持了足夠的進取和謙恭,一旦掌權,並經過幾次皇帝的輪替,新皇帝為了維穩,就不再容忍一切超出控制的事物出現。
到這裡,文章開頭的問題基本已經可以回答,中國近代所遭受的苦難,是否可以避免?從理論上講,完成國家轉型是一種可能性,但結合實際情況,這種可能性無法成為事實。
以上,是我看完本書所做的一個簡要概括,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讀一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