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0年是世界史的起點、全球化的開端,也是世界海權大國崛起、陸權古老帝國衰落的分界線。由於大航海及地理大發現,世界變得緊密、喧囂、動盪與血雨腥風起來。隨著海上通道被打通,世界連在了一起,彼此變得更熟悉,卻又更危險。能夠走向蔚藍色海洋的國家,就能夠將世界各地的金銀財寶帶回家。不過最初兩顆歐洲大牙(葡萄牙與西班牙)是吃人的大牙,更多的是依靠船堅炮利赤裸裸地佔領與掠奪,直到荷蘭帝國時代,才更多地進行貿易。
最早一批到海神波塞冬領地內探險的國家,成了海權國家,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和香料,沿著葡萄牙人開發的新航線,被搬進了他們的國庫。沿著開闢的新航線,新的世界秩序和國際貿易逐步形成,供應鏈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原動力,這些新航線,成為歐洲控制世界供應鏈的標誌,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擁有了世界。
圍繞著海上航線、貿易及其可以到達的陸地,歐洲海權國家相互拼殺,為宗教而戰,為獨立而戰,為地盤而戰,為利益而戰,為權力而戰。歐洲大陸戰火紛飛,列強們踏著失敗者的屍體和炮火的硝煙,開始瓜分世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這9個國家先後崛起,而荷蘭、英國與美國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各自領導了世界100多年。
工業大革命、市場經濟與全球經濟危機
隨著現代金融、公司、工業、市場、法律等在英國粉墨登場,日不落帝國靠“一搶二賣”完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危機,1719—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使法國開始厭惡紙幣,英格蘭銀行幾乎破產,與1772年那場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英國信貸緊縮不同,這次是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的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經濟危機侵襲著大英帝國,使得大英帝國要到世界各地開闢新的市場,以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方式來化解過剩的危機。於是,就有了大英帝國入侵大清王朝的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
工業大革命後,經濟危機成了家常便飯、週期性發作的頑疾。因為有了貿易,各國之間聯絡得較為緊密。於是,發生在大英帝國的經濟危機像肆虐歐洲的大瘟疫一樣,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英吉利海峽,波及當時主要的工業國家,近到法國、荷蘭、德國、俄羅斯,遠到日本與美國。
最初的經濟危機帶頭大哥基本都是英國,但慢慢地變成了美國。19世紀世界經濟危機曾出現過三次大恐慌,英國恐慌了1次,而美國恐慌了2次。隨著當時的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美國興修運河、跑火車等熱火朝天的大基建,歐洲資本紛紛淘金美國,美國的大繁榮導致了19世紀30—50年代運河、銀行業和鐵路股票多次出現泡沫大崩盤,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鐵路經濟大危機。
拉美是一個註定週期爆發債務危機的神奇地方,1825年的拉美債務危機,投機資本甚至刀口舔血,向一個完全虛構的國家放貸。1890年的巴林危機以及隨後引發的拉美大崩潰。此後過去了90年,債務危機沒有遺忘拉美這個地方,1980年拉美債務危機又爆發了。
最可怕的一次長期大蕭條發生在美國接班後的1873年至1896年,這段時間出現了斷斷續續的3次危機,這次危機不僅是美國人的大恐慌,更是世界經濟的大恐慌。19世紀,英美兩國遙相呼應、交替爆發經濟危機,這是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是東方世界的政治危機,股市危機如閏年一樣反覆上演。
奇怪的是,誰是危機的帶頭大哥,誰就真的可能成為世界的帶頭大哥。慢慢地,世界供應鏈開始了第三次轉移,美國GDP在頻發的危機與大恐慌中,悄無聲息的在1894年全面超越英國,名列第一,同時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而這背後是,新大陸的美國和歐洲舊大陸的德國同時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大機遇。德國經濟超越了英法傳統的歐洲兩霸,美國則超過了所有國家,東邊的日本在被兵臨城下的美國軍艦嚇醒了之後,立志脫亞入歐,混入西方列強隊伍中,就在美國經濟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這一年,1894年,中國的千年門徒日本,透過甲午海戰勝利,證明其也超過了師傅中國。
一戰、二戰與全球危機
德國的強勢崛起及其與法國的新仇舊恨,預示著歐洲舊大陸一場劇烈的動盪即將來臨。各懷心態的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就此成立。聯盟雖然旨在緩解地緣政治風險,但也帶來了一種傳導機制,即將一次小衝突或外交爭議升級為一次大規模衝突。17—19世紀,歐洲曾多次上演這樣的群毆。不過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武器裝備技術的升級,20世紀接連發生的兩場世界大戰帶來的災難實在是太大了。
20世紀初,在大清王朝的庚子之難的1900年,剛從1896年長蕭條中走出不久的美國,又爆發了經濟危機。7年後,美國新世紀的大恐慌再次驚恐未定,一位法國銀行家憤怒地將美國描述為“一個巨大的金融公害”,一個堂堂的第一世界經濟大國,不能總靠華爾街傳奇大佬摩根個人來三番五次的拯救吧,於是,美國想起了當年漢密爾頓設立美國中央銀行的用意,美聯儲也應運而生。
美國世紀之初兩大經濟危機的波及,德國在舊大陸的崛起,兩大同盟的互相防範與敵視,已經為世界危機埋下了種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8月隆隆的炮聲中開打了。
戰爭與經濟危機密切相關,但並非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朱格拉週期理論就認為,社會經濟運動存在繁榮、危機與蕭條等三個階段,反覆出現就形成了週期。危機像瘟疫一樣,是已發達的工商業中的一種社會現象,政治、戰爭、農業欠收以及氣候惡化等因素並非週期波動的主要根源,它們只能加重經濟惡化的趨勢。週期波動是經濟自動發生的現象,與人民的行為、儲蓄習慣以及他們對可利用的資本與信用的運用方式有直接聯絡。其背後的本質是人性、人心及其行為。
從一戰與經濟的關聯關係看,一戰剛爆發時,反而極大地刺激了全球經濟增長。冶金術、工藝和自動化等方面的進步被用於製造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參戰國都拋棄了金本位制,開始大肆印刷紙幣來支撐戰爭。隨著死亡人數上升,總需求劇增,製造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出口食品和資源的殖民地經濟繁榮,提供戰爭裝備的美國企業也賺得盆滿缽滿,成了最大的贏家。由於歐洲國家沒有財力支撐戰爭,為參戰國提供貸款也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和美國的銀行則大發其財。在戰爭後期,美國決定參戰了,更多的是經濟利益考慮,美國向協約國發放了大量貸款。美國設定了政府債務上限,併發行自由公債來幫助政府履行新的義務。自由公債對美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持久影響。
一戰進行到焦灼狀態時,大自然好像也看不慣人世間的悲劇與瞎折騰,1918年一場大流感隨著戰爭傳遍全球,如同1520年征服新大陸的那場瘟疫一樣,遠比戰爭殺傷力大得多的瘟疫橫掃戰場,非戰鬥減員嚴重,戰爭實在打不下去了。一戰就這樣在瘟疫過後結束了。但在一戰後,歐洲國家貿易逆差嚴重,債臺高築。殖民地告別了戰爭期間的繁榮,經濟走向蕭條。戰後幾年,物價暴跌,貿易萎縮。
一戰後,英法美合力打敗了德國的挑戰,戰敗國德國在法國的報復下陷入深淵。極端的危機下,希特勒和他的納粹走上了歷史舞臺,將國家威權主義與法西斯發揮到極致,美國的援助與美德互利的經濟模式(德國向美國借債,購買美國的產品),使得戰敗國德國在二戰前又再次快速崛起,一支武裝到牙齒的德國軍隊橫空出世了。
一戰中的暴富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大繁榮,使得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實力越來越強。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最大的工業國,第一經濟強國,在一戰後經歷了短暫的經濟危機之後,美國迎來了大繁榮時代,此刻的美國人深信繁榮將永遠伴隨美國。美聯儲成立後開始有所作為了,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美國政府發行的自由公債,都刺激了華爾街的繁榮。於是,借錢炒股,抵押房子炒股,槓桿資金炒股,華爾街正在上演金錢永不眠的遊戲。危機孕育在繁榮之中,到達頂點意味著下坡路的開始。於是,1929年大蕭條開始了,這場由美國華爾街股市大崩盤引發的大蕭條波及世界,演變成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迄今為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回顧這場危機,經濟的週期規律、人性的貪婪與恐懼、錯誤的政策等都延長了危機的時間,加大了危機的損害後果。胡佛的火上澆油帶來了惡果。羅斯福新政緩解了危機,但真正走出這場大危機的是德國、日本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發達世界似乎在永無盡頭的危機中度日,顯著的低點是美國的長期大蕭條和前魏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若將1520年至今這500年作為一個超長的歷史大週期,那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段時期,是世界劇烈動盪的過渡期、重組期與洗牌期。而當下的世界,與這段時期十分相似。
戰後新秩序與全球危機
二戰後,全球化2.0時代來臨。世界進入長期的和平發展期。德國的魔術,日本的奇蹟,美蘇冷戰,四次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等。在此期間,英美於1970年後先後陷入滯脹的10年,拉美在1980年陷入債務危機。1987年華爾街大崩潰,史稱“黑色星期一”。1990年日本經濟開始走向崩潰,進入了“失去的十年”,25年後仍未恢復元氣;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導致“亞洲四小龍”金融和政治格局的徹底重組;1998年俄羅斯爆發債務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高速增長最終只是超現實幻想。美聯儲的貨幣寬鬆與收縮製造了房地產的泡沫,史上全球第二大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歐洲被波及,歐債危機於2010年爆發。為了應對危機,世界主要經濟體進入債務型經濟模式。美國多次啟動QE,中國經濟增長在2012年達到高峰後,持續下行,幾近腰斬,M2擴張,傳導給了中國房地產,由此進入通脹的十年。早已採取負利率的歐洲、日本仍未走出次貸危機的泥潭。
2019年,世界經濟已經陷入衰退。當世界還在憂慮英國脫歐,美國退群,逆全球化加速這些影響未來的大事件時,誰也沒想到,新冠病毒在2020年席捲全球,使得脫歐與退群、逆全球化後果提前得以加速實現。世界大變局來了。
自從2000年之後,世界經濟幾乎10年爆發一次大的危機,而瘟疫也頻頻發難,從SARS到大流感、埃博拉,再到新冠,大自然的病毒不斷向人類提示它們並未遠去。如果將幾個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這些經濟危機,從因果關係與關聯關係兩個維度進行梳理,就會發現危機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
全球經濟危機的成因與邏輯
廣義上的經濟危機,包括實體經濟危機與金融經濟危機兩個部分,而在金融危機裡包括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外匯危機、貨幣危機、黃金危機、財政危機等多種危機。戰爭、瘟疫、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等)、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錯誤的調控政策等只不過是危機的導火索或催化劑而已。經濟危機的本身,經濟與市場的週期性波動,伴隨著市場與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政府出於各種考慮就會伸出貨幣與信貸及財政等宏觀經濟調控之手,在寬鬆擴充套件與緊縮中緊緊地和市場如影隨形。於是,貨幣、信貸與債務成了世界的老三樣。究其根本,市場與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本質還是千古未變的人性與人心,始終遊弋在貪婪與恐懼之間。因此,經濟週期是市場經濟自我調整的動力。
關於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互動關係問題。伯南克認為,不斷惡化的金融狀況正在造成更為糟糕的經濟狀況,而這反過來又加速了次貸危機和金融恐慌。最終,如果不穩定經濟,就無法穩定金融體系,反之亦然。所以要把火撲滅,必須同時做這兩件事。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縱觀世界人類發展史,發現無論朝代更迭、經濟發展等活動都在不斷地重複過去。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危機1520—2021》一書以1520—2020年這500年的世界歷史為主線,以縱橫座標為軸點,梳理分析了世界百年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背後的原因及其影響。同時從經濟危機的導火索與催化劑角度,將有關歷史事件關聯起來,去尋找二者之間的影響。比如:經濟危機與戰爭、瘟疫、地緣政治、全球化、貨幣、科技、政策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歸納與梳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500年的世界經濟危機與大國興衰交替、全球化、全球產業鏈的轉移、世界秩序變局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從某種程度說,500年的世界史,就是一部世界經濟危機史,一部世界大國興衰史,一部全球化史,一部產業鏈轉移變遷史,一部世界秩序變局、重構史,一部工業革命史。如果從經濟增長困局與危機+低利率,將會極大程度限制全球各大央行刺激經濟增長的能力、內部衝突、外部衝突等三個維度去看待世界,你就會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跌宕起伏的世界歷史,就會懂得當下的世界。
文/郭勤貴(作者系財經作家)
原文刊登於《新閱讀》2021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