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000年的封建歷史中,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生、科技等方面都全面領先世界。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制度領先,更是思想和體系上的領先。
政治一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骨架,而政治的發展又是依託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經濟、民生等方面發展而產生的,所以說中國3000年封建歷史中政治領先是一種常態。
可以說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早創造出人類文明和人類政治文明的民族和國家。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三皇五帝的傳說和記錄。
而在這個時期就是中國政治文明發展和誕生的最初階段,在三皇五帝時期中國的人類文明剛剛完成了從原始族群向部落制度轉化的過程。
在這一背景下,中華民族誕生了最早的政治體系,那就是部落制政治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雖然還是原始的分配製度,但從權力架構上已經開始有了雛形。
當華夏民族發展到了堯舜禹時期的時候,華夏民族就已經進入到了部落聯盟的社會階段,在這個時期人群進一步聚集,而政治架構也從原來的部落制度向部落聯盟制度發展。
到了夏商周時期,中華民族的政治文明開始了大踏步的革新和發展。並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雖然在夏商兩代國家的政治結構還是以部落聯盟制度為基礎。
但到了西周時期,以皇室血緣和分封制為基礎的政治格局就已經形成了,可以說從三皇五帝時期到西周時期,中國的政治文明是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權力逐步集中的過程。
中國政治架構的最大轉折點發生在戰國晚期和秦朝統一的這段時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建立了以郡縣制度為核心的統治架構,拋棄了周朝的分封制度。
從此中國的政治文明徹底地拋棄了部落聯盟的印記,開始進入了君主集權的歷史階段,而隨後的漢代在秦朝的政治體系下進一步完善,並最終確立了3000年封建社會的政治架構基礎。
今天我們要講一講在這個政治架構下的一個重要的權力位置,這就是丞相和宰相。在很多的歷史影視劇中都有丞相和宰相的出現,那麼這兩個官位是同一官位不同稱呼麼?
其實不是的,要想清晰地瞭解丞相和宰相的區別,就要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說起,並深度地解釋兩者間的區別。這也是中國政治架構中的重要一環。
在中國宰相出現的時間要遠遠早於丞相,宰這個官職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比如說太宰就是西周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官職。在西周時期的三太中太宰就是一種的一個官職。
也許大家都聽說過宰輔這個詞,其實宰在西周時期就是周王身邊身份最高的輔佐大臣之一。但宰在西周時期並不是一個具象的官職,更多的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在周王朝時期太宰要負責祭祀等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是周王身邊最有地位的臣子,但太宰卻不一定擔任具體的行政職務,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和地位。
而丞相則出現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最早設立丞相官職的是魏國,當時的魏文侯設定了丞相官職並將最高權力進行了分拆,就是王權、丞相和大將軍。
王權最高決策,丞相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執行和管理,而大將軍負責全面的軍事工作。這種政治架構在中國沿用的時間很長雖然各朝代在名稱上有所變化,但卻沒有脫離這個架構。
丞相職位的消失是到了明朝才消失的,朱元璋為了集中權力廢除了丞相官職,所有的決策都有皇帝自己做出,但後來明朝的內閣制度其實也是丞相職位的一種變相補充。
總結: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在中國歷史上,宰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但不一定與具體的職能掛鉤。但丞相確實實際的國家政務的管理和執行者。
兩者之間是不一致的,丞相這個官職在中國的歷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是皇帝身邊不可或缺的朝政管理助手,也是國家政治運轉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