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銀行於1945年8月由淮南銀行、淮北地方銀行、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海銀行五個地區性銀行合併組成,總行設於淮陰。1947年總行及部分分行隨新四軍主力北撤至山東後合併於北海銀行,1948年又遷回蘇北敵後根據地,恢復各項業務。華中銀行於1945年8月開始發行華中銀行幣,流通區域達八個行政區,70個縣市,面額有5角、1元至5000元券共13種,版別有58種。華中幣至1949年4月停發,共發行版總額為三千多億元。1949年5月,華中銀行改組為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自6月1日起,蘇北地區以人民幣為本位幣,華中幣100元等於人民幣1元,至1950年1月華中幣全部收回。
有趣的是,雖然成立於1945年,可是華中銀行實際發行的貨幣中有兩種是1944年發行的:一種是1944年版的華中銀行幣, 如10元券,正面紅色、農耕、農舍圖景。之所以在華
中銀行成立之前就有華中銀行票幣,是因為華中分局要求在華中銀行成立時儘快發行華中幣,於是決定就將原江淮銀行刻制完成的10元券凹版加以改版,將江淮銀行改刻為“華中銀行”,正面左側花框幣值下加刻了華中銀行首任行長陳穆的英文簽名,下端邊下加刻“華中印鈔廠”字樣。但是在正面的“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和背面“1944”的製版年份已無法改動了,所以出現了1944年版的10元券,這是華中銀行的首發幣。另一種1944年版的華中幣江淮銀行50元券,改為華中銀行50元券。正面紅色,右側有毛像。此券是為了節約票料,將已印好的江淮銀行50元庫存新票,劃線加蓋成“華中銀行”券,但背面仍為江淮銀行英文行名和“1944”年字樣。這是在特殊情況下出現的改幣券,在中國錢幣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