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作者浮夢紀實,我希望用最詳實的事實,記述最真實的故事。
中國的近代史是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在這百年時間,中國曆經了多次對外戰爭,從晚清政府對西方列強的各類戰爭,到民國政府對日本的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在抗擊外敵的戰爭中,敗績遠多於勝績,在作者看來,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大點。
一,軍事技術的落後。從晚清的洋務運動,到民國初期的實業改革,歷代有識之士都在積極求變,希望透過發展民族工商業來救亡圖存。但是,中國的重工業水平相較於西方老牌強國差距巨大,就是面對明治維新過後的日本也是有著不小差距,技術與人才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追趕的,在世界格局動盪的時代,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是世界各國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政府在軍工方面沒有建樹,絕大多數武器裝備依靠購買來武裝部隊,各地軍閥林立,軍隊人員構成雜亂,絕大多數士兵沒有經歷正規訓練,紀律渙散,戰鬥力水平低下。
二,缺乏強有力的統一政府。晚清以來,歷經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數次對外戰爭的大敗,清政府在各地官員和民眾眼中的威信蕩然無存。晚清政府為了應對各地此起彼伏的反叛,將中央政府的許多重要權力移交地方,允許地方興辦團練,諸多舉措造成了晚清地方權力過重,地方士紳與各地督撫等實權人物形成統一戰線,1900年,晚清時期的東南互保條約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晚清政府以中央名義對列強宣戰,東南數省督撫私下不經清政府同意,與英美列強簽署保護協議,晚清政府此時已無法節制地方。
再來看看民國時期,袁世凱統治時期,民國分為北方的北洋政府勢力,和南方的軍閥勢力。袁世凱去世後,北洋政府各個派系林立,直系,皖系,奉系各自為戰,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把控中央權力,地方上,南方軍閥不聽從政府號令,這基本就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常態。等到國名黨統治時期,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國名黨內部依然是軍閥林立,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勾心鬥角,這些也極大影響著部隊的戰鬥力。
三,民眾的覺醒不足。晚清的統治基礎是封建統治,顧名思義,這樣的統治不需要啟迪民智,因為封建統治的核心就是特權統治,依靠極少數的特權階級來統治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晚清政府統治下的民眾沒有國家的概念,沒有民族的概念,他們深受統治階級灌輸的忠君思想,認為忠君就是愛國,認為忠君就是綱常。
這種思想灌輸下的軍隊又能夠爆發多少的戰鬥力呢?民國時期的民眾,相較於晚清時期,可以說是開化了許多,但中國數千年的儒家忠君思想又怎麼能夠短期根除呢?在民眾的心目中,這無非是換了一個人坐江山而已,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沒有什麼改變。
民眾的覺醒是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開啟,由學生到工人,農民,是至上而下的覺醒。但最底層民眾的覺醒雖然最晚,但卻是最有力量,工人和農民是新中國建立的根基,正是他們的徹底覺醒,才能爆發出改變時代的力量,正是他們的覺醒,中國才能真正從底層崛起,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才會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有理想,有信念,不畏死,有寄託的軍隊才能百戰不殆。
新中國成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是中國告別舊日屈辱,重鑄軍魂的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前,中國政府數次嚴重警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不要越過三八線,否則中國政府將被迫採取行動。
當時的西方各國視新中國為舊日的晚清政府,民國政府。他們低估了人民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中國軍隊頑強作戰,以劣勢裝備打得西方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
血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血戰金剛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從未遇到過如此敵手,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了新中國軍人的血性與軍魂。
中國軍隊從來不缺乏戰鬥力,例如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抗日英雄雲集,戰鬥模範輩出。軍隊的戰鬥力與當時中國的內戰不可同日而語。
在國家民族危險存亡的關頭,正如陳布雷先生說的那樣: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抗戰守土之責。這是政府對中國民眾的抗日宣傳,就是這樣一句話卻能夠鼓舞全中國的抗日士氣。中國軍隊自從抗戰開始,那些人們眼中的雜牌部隊,如四川的川軍,湖南的湘軍,廣西的桂軍,前赴後繼,死戰報國,中國軍隊爆發了頑強的戰鬥力。
在作者看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從晚清,民國,新中國以來能夠得到大幅提升的根本,那就是軍隊信仰與軍魂的塑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軍隊有著統一的民族信仰,有著人民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魂,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也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爆發生生不息的戰鬥力。這正如毛主席說過的那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大概就是對中國人民軍隊戰鬥力的最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