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的溫庚庚博士研究生、萬奎元副研究員等,利用主動源OBS廣角地震資料開展了縱橫波速度結構研究,在南海東北部岩漿活動及地殼伸展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物理》。
南海東北部陸緣是一個獨特的大陸邊緣,具有張裂早期岩漿作用較弱,裂後期岩漿作用強烈的特徵,同時該區域地殼伸展和岩漿活動之間也存在複雜的關係。瞭解南海東北部岩漿活動的發育規模、物質屬性及構造模式等對於研究區域構造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收集了東沙海域採集的OBS資料(NS5測線),運用反演方法獲取了P 波、S 波和Vp/Vs資料的結構模型。結果顯示,下地殼高速體的Vp 為 7.0–7.5 km/s ± 0.05–0.25 km/s,Vp/Vs為 1.70–1.82 ± 0.05,表明其成分以基性為主,為後期岩漿侵入形成的富鎂輝長岩。
研究認為,南海東北部洋-陸過渡帶地殼拉張減薄程度劇烈,形成了大量伸展性斷層,後期岩漿易沿斷裂向淺部遷移,使得深部鎂鐵質岩漿侵入程度向海增大(Vp/Vs有向海增大的趨勢),這導致下地殼高速體厚度在洋測更薄。
據悉,從海底地震資料中獲得的波速比值(Vp/Vs)可用於揭示岩石物性,而橫波(S波)和波速比(Vp/Vs)綜合研究可以有效瞭解到該區地殼物質組成。因此,可以綜合研究深部地殼結構和相關岩石物性來探討區域構造和岩漿作用。
該研究為深入認識南海北部陸緣岩漿活動及地殼伸展提供了重要資訊。該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專案廣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重點專案等專案資助。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1.22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