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幾乎所有人都感知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和整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許多變化:新冠疫情得到遏制、國內經濟起起伏伏、一些行業正在被整頓......然而,對投資而言,這些變化都孕育著機會:在變化中尋找不變,以不變應萬變,成為當下不少投資人的投資邏輯。
“中國創投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在近日由清科創業、投資界主辦的第21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有投資人發出這樣的感嘆。隨著技術的革新和產業的變遷,風險也如影相隨,投資如何在跟隨時代脈搏的同時提高安全邊際,是投資人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深水區裡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現在很大的變化是,中國創投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對於過去一年投資環境的變化,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胡旭波表示,以往投資界所投的產業,更多是模仿、學習、消化和趕超國外的,但現在國內很多產業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創新期,這意味著投資難度比以前大很多。“這對企業家和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業家做得好,我們投得也好,那我們的投資回報也會比原來高很多,所以,對創投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事實上,在不少投資人看來,中國的今天確實已經出現許多獨有的商業模式,中國正成為風險投資和回報最大的區域和國家。但一方面是流動性寬裕,另一方面是技術門檻高,投資人更需要平衡風險和收益,獲取收益的最大化。“現在確實進入了深水區,現在我們的投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德同資本董事長、創始主管合夥人邵俊也深有感觸,“錢非常多,熱情很高漲,同行們都很忙,但海水退潮時,很多事情要開始面臨現實。”
邵俊所指的“現實”是市場的考驗,在他看來,很多賽道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真正要落地卻沒想象中容易。“要比平時更注重風險的把握,很重要的是政策風險,以前的政策風險是在招股書裡披露,現在一個政策可以把整個賽道團滅。”邵俊認為,在享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最大的風險是不投資的風險,但既然享受政策帶來的投資紅利,也要敬畏政策的風險。
熱得發燙的硬科技投資
過去一年,投資界對技術領域的投資狂熱程度令人驚歎,幾乎所有的主流機構都在技術投資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對於熱得發燙的硬科技領域,不少投資人卻心生忐忑。
“不好的就是過熱了,我認為不應該這麼熱。”達泰資本創始人和管理合夥人李泉生表示,不少投資人對當下的硬科技投資都很疑惑,“現在怎麼投,A+和B輪進去,這個專案什麼都西都沒有出來,甚至有些公司的晶片都沒還沒有出流片。”
李泉生認為,對於半導體和生物技術這兩個領域,都不是光靠錢能砸出來的,需要時間錘鍊出來的。“時間還不夠長,估值卻被推得這麼高,砸得那麼狠,最後出來的卻這麼少,投資人怎麼會有回報呢,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邵俊也指出,就拿生物技術領域的專案來說,僅僅在臨床一期和二期,估值都已經節節攀升了,“如果用PE和PS來估值,就會發現沒法估值,因為完全倒掛了。”
幾乎所有機構都投向科技型企業,就連原來主要聚焦後期投資的券商直投也開始將投資前移,“我們原來做PE,成熟企業的投資,但現在也稍微提前一點了,開始投一些中小企業。”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介紹,近期他們也在投生物製藥領域中一些小眾的、跟全世界同步研發的創新藥,目前在國內的市場還不會很大,但先進性非常高,競爭還不是很激烈,因此估值還算比較便宜。此外,張向陽認為,在模擬晶片領域近期也有一些好專案,這個領域的是市場前景很大。“這科技型企業的投資比例上,最近半年可能是最大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