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汽車行業是晶片短缺的重災區,但經歷了一年多缺芯減產後,缺芯狀況仍未有明顯好轉,但對於全球車企的另一個新挑戰也似乎隨即到來。
近日,大眾汽車集團美國區CEO Scott Keogh在汽車峰會上表示,汽車晶片短缺將持續到2022下半年,而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將會是電動汽車需求增長帶來的電池供應問題。
特斯拉在本週三釋出的財報中,也同樣警告電動車電池生產所使用的鎳鈷材料價格高漲,並且電池上游供應鏈不穩定,在生產成本提高的同時,上游原料供應短缺對汽車產能也可能造成影響。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門的一份研究報告表示,由於電動汽車需求增速過快,市場在短期內無法做好相應的供應準備。而根據他們的模型計算,動力電池供應可能會在2025年-2026年“售罄”,未來電池供應將會更為艱難。
還正在受到缺芯影響的汽車行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再一次受到打擊。
晶片產能緩解,但明年漲價依舊
為了應對汽車晶片短缺的問題,其實多家汽車晶片IDM廠商都宣佈了不同的擴產計劃。其中瑞薩電子計劃到2030年底,將車用MCU產量提高50%;英飛凌表示2022年將增加50%支出,投入24億歐元進行擴產;而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也在此前宣佈,將車用MCU的產量提升60%,另外還會考慮與客戶建立合資企業。
另一個好訊息是,除了晶片廠商努力擴產,在汽車晶片製造重鎮馬來西亞,疫情的影響也正在褪去。10月10日,馬來西亞宣佈,解除跨州旅行禁令,而當地的工廠平均產能利用率已經從8月底的51%,提升至9月底的89%。
不過,對於馬來西亞的汽車晶片封測工廠而言,產能利用率並不能達到100%。首先新冠疫情的影響並未完全消除,要降低大規模感染的風險,就必須做好人員管理,因此有不少工廠產能只能限制在80%左右。
另一方面,雖然汽車晶片廠商紛紛擴產,但產能落地仍需要時間;並且由於銅、金、石油、矽片等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英飛凌、恩智浦、瑞薩、TI、ST等多家汽車IDM已通知客戶,明年車用晶片報價還將繼續調漲10-20%。
截至10月19日,LME現貨銅和期銅價差升至1000美元上方,創下至少2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矽材料在今年以來已經從每噸不到8萬元,漲到26萬元。
從漲價的原因來看,明年這一輪產品價格調漲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即漲價的主因已經從產能受限,轉移至生產成本提高。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缺芯狀況就此能夠解決,原材料漲價的原因同樣來源於供應問題,未來如果相關材料持續出現產能緊缺,晶片產能依然會受到限制。
因此有訊息人士透露,明年汽車製造商的晶片成本肯定還會繼續上漲。
原材料供應限制大,電池廠商甚至自己去採礦
在去年,就有采礦業投資者表示,當前採礦業還未意識到電動汽車給電池原材料帶來的挑戰規模有多大。
而這種挑戰,從寧德時代和特斯拉的動作上可見一斑。
今年7月,國內電池材料供應商贛鋒鋰業釋出了對加拿大鋰礦公司Millennial的收購公告,報價每股3.6加元,看好的正是Millennial在阿根廷擁有兩處世界級鋰鹽湖專案。但就在雙方在簽訂合同之時,9月Millennial突然表示收到一家中資企業給出的每股3.85加元報價,而這家中資企業正是寧德時代。
同時,9月寧德時代還在被稱為“亞洲鋰都”的江西宜春市宣佈建立鋰電池生產基地。
特斯拉在礦業上的佈局相比之下就更早了。早在2019年特斯拉股東大會中,馬斯克就透露過未來進入採礦業的想法,原因是保證電池原料供應。2020年,特斯拉就獲得了美國內華達州的一個鋰礦開採權,並且在北美建設電池正極和鋰轉換工廠。
在7月向礦業巨頭必和必拓達成鎳供應協議後,近日特斯拉還與位於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亞的礦業公司普羅尼資源達成協議,該礦業公司將成為特斯拉的主要鎳供應商。
鎳是三元正極材料的重要原料,高鎳產品相比其他三元正極材料具有顯著的比容量優勢,用於生產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目前主流的NCM811高鎳電池中,其正極材料由80%鎳、10%鈷和10%錳組成,NCM811也是續航里程600KM以上新能源汽車的重要選擇。
根據世界金屬統計局的資料,今年1-8月全球鎳產量為179.92萬噸,需求為188.22萬噸,其中存在8.31萬噸的缺口。單8月,全球鎳的需求缺口就有2.7萬噸,這一缺口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在面對電池供應風險中,為了穩定供應鏈,車企普遍與電池供應商深度捆綁合作,與電池供應商聯合研發並採購產品,或透過合資、收購等模式佈局電池技術以及生產能力。
以吉利汽車為例,早在2014年開始,吉利就透過多種方式掌握了動力電池研發體系,並建立自主的供應系統。今年9月24日吉利汽車還與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山東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佈局混合動力系統用的48V動力電池包。
當前各大車企都在積極爭取上游資源,但目前來看在電池原料方面已經出現部分供應缺口,未來電池供應依然面臨著很大威脅。另一方面,如特斯拉已經計劃在2022年自己生產100GWh動力電池,自建電池供應鏈可能也將是未來其他車企跟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