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親情,友情,長大了還有愛情。
等到了30歲以後,才發現,親戚間親情冷。離開了曾經的同學圈,同事圈,同學情,同事情,友情也淡了。愛情或許也變成了親情。
我媽總說,叔伯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弟,我的小孩應該稱呼他們舅舅,這樣才親。我說有的親戚幾年都見不了一次面,哪兒來的親不親?
或許,現代人越來越不需要親戚,相比於我父母那一代人,親情越來越疏遠。
與現在不同的是,小時候,兒時的夥伴很親,每天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兒時的親戚很親,哪家的紅事白事,搬家,修房,升學,互相幫忙,跑前跑後。沒有誰抱怨多坐了幾分鐘,沒有什麼哀嘆多端了一個盤子,就是這麼友好。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後半段。
有一年,大伯的餐廳開張,我爸的幾個兄弟姐妹不但親自挑沙石,還幫忙洗碗摘菜,外加送禮。沒有哪家人說要工資什麼的。那時候,我最小的叔叔已經是一個小老闆,算是小有成就了。
小時候,外公外婆把我帶到市裡面,感受城市的生活教育。鄰里之間也特別友好,誰有空就誰家幫忙交水電費。還送衣服,送裙子給我穿。
兒時的我認為,哪家有事,互相幫忙,是理所應當的。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都是好人。
現在我也30多歲了,成了別人眼中的大姐,阿姨,中年女人。
我在畢業前夕,我媽就說:“你畢業以後萬一沒有好的去處,就去你大堂哥那裡,他們家雖然餐廳沒做了,但還有一家包裝廠。”
我畢業後一直都不願意回去,一來我喜歡在外闖蕩,二來工作不對口,三來我不喜歡幫親戚打工。
直到後面換工作回家休息了一段時間。我媽又說,你看你堂哥都那麼厲害了,生意又做得好,讓我去投奔他。再加上有幾個遠房親戚,在堂哥的引路下,也學到了技術。
我說不過我媽,開門見山地找到堂哥,說明了我想到他的工廠上班的來意。他也非常直接地回覆了我:“二妹,我這邊最近訂單少,生意也不好,我們實在是請不起人了,要不你先到其他地方幹著,等我這邊生意好了,再隨時給你安排。”
就這樣,我獨自踏上了到省城的路。直到我結婚,生完一胎,生完二胎,也沒收到過堂哥的訊息。
我媽說起這件事,根本就不相信我。
理由是:
他們家開餐廳的時候,我爸去幫了他們家一個星期,也沒說要一分工錢,以前還借錢給他們家修房,小時候有雞腿,鴨腿都留給他們吃……
總之,我媽說了一大堆,幫助過大伯一家的理由。
可又如何呢?你幫助了別人,不等同於別人會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你!付出和回報往往是不平等的。
我媽嘀咕得越來越多,說兄弟姐妹間也不怎麼聚了,侄兒侄女也不怎麼招呼他們這些長輩了。跟從前嘴甜,天天串門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我媽時常回憶起她年輕的時候,幾家人過年過節都一起吃團年飯,一起放煙花,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那時候窮,但快樂。
現在,不窮了。人心卻遠了,逝去的青春,過往的親情。
是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想法也是會改變的。只可惜,我媽的想法再也回不去了。
我認認真真地想了一下,當親情也好,愛情也好,充斥了太多的利益的時候,這些感情就不值一提了。
首先,爸媽年齡大了,希望除了自己,還有更多的親人可以支援你。
父母可以給予我們愛,錢,關心,不計報酬,不計回報。
但我到30多歲,也算步入初級中年,他們年齡也大了,身體也不如從前那般利索,他們更多的是希望不給我們增加負擔。想要一直成為我們的依靠,難了。
其次,別說表親,堂親,就是親的兄弟姐妹,只要父母一碗水端不平,都有可能記恨在心。
即使關係再親近,對方若已結婚,都要兩人互相商量才決定是否助你解圍。
就好比我老公,以前他找他弟弟要卡來用,他弟弟也會毫不猶豫地給他。自從弟弟結了婚,我老公有事求於弟弟,弟弟都是回覆:“一個星期以後你再給我說。”
這還算可以的,就怕有的人還把你當仇人。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富裕的兄弟姐妹在我身邊的太少了。
再次,其他親戚間的幫助,是互惠共贏。
現在的親戚,最怕別人借錢,借車,借房。別人的擔心無處不在。萬一你不還呢?萬一你出個啥事兒呢?
只要你自己飛黃騰達了,足夠優秀,身邊的親情是無處不在的。別高估了人性。
結語:
多提升自我,自己的能力也好,經濟也好,不斷地提升。自己強大了,親情也就暖了。
沒必要和誰都拉仇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親人之間的幫助是恩情,畢竟,過好自己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