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純粹
編輯 | 丹青
圖源 | 網路
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是一隻貓,傳說中的“貓性人格”。
養貓的人都知道,一天之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你會感覺你的貓從地球上消失了,任你找遍房間的每一個地方,翻遍每一個角落,甚至掀開了馬桶蓋,也看不到它的蹤影,當你正在為它牽腸掛肚,提心吊膽的時候卻感覺小腿邊上一陣瘙癢,沒錯,它正在無恥的蹭你。
好吧,當你又愛又恨地抱它起來放在腿上瘋狂擼它、親它的時候,它卻掙扎著逃跑了,氣得你直跺腳。
站在貓的角度,它很可能看到了你在找它、在喊它的名字,但是......它就是不想理你,或許是被你吵的煩了,才從自己的小世界裡出來回應你一下。
迴避型依戀的人就是這樣,他們也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也可以稱之為“內心的秘密花園”,當受到外界傷害或者情緒不佳時就會躲進這個小世界裡獨自療傷調整。
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慣,在自己的內心永遠預留出了這麼一塊空間,這塊空間不得任何人涉足。在這裡,他會感到自在,感到舒適,他們從這個孤獨的世界裡吸取力量,同時也牢牢地鎖住了門。
心理學上的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指在依戀關係理論中定義的一種成人依戀型別。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作用。
迴避型依戀的人都有極強的“領地意識”,體現在女生身上表現為:害怕和男朋友親密接觸,牽手擁抱等行為都會讓她產生心理負擔,感到渾身不自在,認為愛情就是“聽聽歌、聊聊天就很愉快”。
體現在男生身上表現為:前一秒還在親親抱抱,後一秒就獨自坐在窗邊抽菸去了,不喜歡什麼話都對你說,喜歡一個人消化掉情緒,不喜歡一直受到打擾。
迴避型依戀的人常被形容為“渣”。
有時候明明是他先來追的你,交往之後卻逐漸變得冷淡,戀愛關係中主動的一方反而變成了自己,你對他言聽計從,各種諂媚示好,他卻仍然一副“請保持距離”的態度,當你終於受不了提出分手的時候,他卻說:好吧,那就分手吧。
你恨不得讓他立馬“原地爆炸”。
對他們來說:我是喜歡你,但我不想和你更加親近;我愛你,但咱們最好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的好,“親近”會讓他感到慌亂,本能地想要逃離,如果你逼的太狠,他會真的選擇放手。
與迴避型依戀成為一對冤家的是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認為:戀愛關係就應該是雙方毫無保留地敞開心扉,完完全全地向對方展示自己的一切,如果不這樣做,那就不叫愛情。
他們熱烈,他們痴狂。
後者總是在問:你到底喜歡我嗎?前者卻說:“我想靜靜”
前者總是在“逃”後者總是在“追”
前者心煩,後者心累。
除非你也是迴避型依戀的人,兩個人百毒不侵,不然真的會很受傷。
就像脫口秀主持人李誕和他的老婆黑尾醬,李誕曾在節目中透露:他和黑尾醬從不干涉對方的私人生活,兩個人都保持獨立,只有在互相想念的時候才會依偎在一起。
這也是一種戀愛模式,談不上反對,談不上支援,大家快樂自在就好。
迴避型依戀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大多源自於童年時期,父母長輩對我們的情感表達沒有正確的回應或者壓根不回應,自己提的要求總是得不到滿足,考了好成績向父母要獎勵,卻被警告:不要驕傲;受了挫折想要傾訴,他們卻說:這點苦都吃不了,還能幹什麼?
於是習慣了自己真的有什麼問題,也不會向外界去尋求幫助,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消化一切,在內心世界尋求安寧。
那麼,如果真的遇到了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第一 不要隨便貼標籤,說他就是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
因為貼上標籤之後,就會感覺好像這個人沒救了,他骨子裡就是這樣一個人,這一輩子都無法改變了。
“迴避型依戀”只是一種傾向,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心理,一個很正常的人也會在一輪輪的社交聚會之後想要靜坐一下,尋求片刻的安寧;一個再愛你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一點點私人空間,讓他來整理思緒、獲取力量。
第二 不要逼迫。
“迴避型依戀”這種心理傾向,源自於童年時候長輩對我們情感表達的忽視,在成人後的社會經歷之中又被不斷加固,慢慢的被一些普世的價值觀所替代,諸如:你要做一個獨立堅強的人、有什麼事自己解決、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男人就應該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這種價值觀很難一時之間就改變,逼得太狠,往往會適得其反。
劉嘉玲與梁朝偉剛在一起的時候就被很多人不看好,說梁朝偉這麼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怎麼可能與他長期相處下去,但是他們卻一直走到了現在。
劉嘉玲曾在節目中說:她不去幹擾梁朝偉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喜歡一個人在房間靜坐,也不去打擾他,自己有聚會,她會問梁朝偉要不要一起去參加,梁朝偉說不去,她也不會在意,總是默默地支援他。
梁朝偉也說:嘉玲就是我的“驅魔人”。
第三 引導迴避型依戀聊聊童年和過往,或者不會聊的話,可以找諮詢師幫忙。
通常會從童年時期和過往經歷的根源入手,理性地分析童年時期的經歷,父母忽視我們的感受,或許只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又或許他們只是在用一種他們自以為對的方式來愛你、來幫助你,即使這最終傷害了你;
或者過往的戀愛經歷造成了迴避型依戀,透過對經歷解剖找到根源。
諮詢常用的方法:
1. 根源上入手:
精神分析追根溯源找到癥結,用認知行為療法改善癥結。
2. 表現上改善:
分析伴侶雙方的相處和溝通語言模式,找到雙方內心的需求和溝通中的問題。
“關係要在關係中改善和療愈”從根源上和從表現上,雙管齊下進行療愈改善關係,所以這種方法會更加高效。
透過與原生家庭和解、與過去和解,安撫過去那個內在的自己,同時正確面對伴侶的內心需求,才能夠給予彼此安全感。對於迴避型依戀來說,這種雙方的安全感,就能夠有效療愈迴避與焦慮。
-The End-
戴夢令主創團資質:
英國心理學&MBA碩士、CIPC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東京性心理研究學院兩性研究員、中國性心理協會會員、中科院心研所認證諮詢師等,主攻情感、婚戀、心理、兩性、性心理、抑鬱等。
搜尋公眾號ID
“戴夢令情感”
瞭解更多情感心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