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些已經消失的物種,瀕危物種,極危物種頻繁出現,比如:桃花水母、仙女蝦、伊犁鼠兔、雪豹、異葉苣苔、鼠鹿等等,充分說明了我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近日,在雲南麗水雲和縣發現一隻極危物種黃胸鵐(wú),其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據瞭解,黃胸鵐是雀形目鵐科鵐屬的鳥類。
黃胸鵐比大熊貓還珍稀!如今已在我國多地均發現其蹤跡,比如我國福建廈門、深圳梧桐山地區、孟津黃河溼地內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種?為何黃胸鵐13年連升五級?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黃胸鵐
黃胸鵐是雀形目、鵐科、鵐屬的鳥類。曾經在我國屬於分佈極其廣泛的一種鳥類,體型嬌小,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叢草地鳥類。
黃胸鵐體長14-15釐米,色彩鮮亮的鵐。主要分佈於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包含:芬蘭、俄羅斯、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冬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行程可達4000公里以上。
黃胸鵐的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灌叢、草甸、草地和林緣地帶,尤其喜歡溪流、湖泊和沼澤附近的灌叢、草地,據瞭解,黃胸鵐的棲息器的主要特徵有稀疏柳樹、樺樹、楊樹的灌叢草地和田間、地頭。
黃胸鵐的生活中,根據時期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差異。在繁殖期的時候,黃胸鵐常以單獨或者成對活動,而非繁殖期的時候,常常以叢集出沒,少則幾百只,多則上千只。古人經常以此分辨是否繁殖期結束。
據統計,黃胸鵐的叢集大小最多可以達到3500~7000只,因其性格膽怯,十分怕人類,一旦有人經過,都將造成大規模叢集飛行。
黃胸鵐屬於雜食性動物,其食性隨季節而不同。繁殖季節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部分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草子、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因此,農民常常在農田裡做出稻草人,驅趕黃胸鵐對糧食的破壞。
黃胸鵐,用了13年保護級別連升五級,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其種群數量銳減呢?
厄運!黃胸鵐被視為“天上人參”
曾經的黃胸鵐,在我國分佈十分地廣泛,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鵐的評級被從“瀕危”升級為“極危”,距離下一級“滅絕”只剩一步之遙。而13年前的2004年,黃胸鵐的評級還是“無危”。
造成黃胸鵐滅頂之災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飲食文化。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禾花雀又被稱為“天上人參”,被認為有“補腎壯陽”的功效。從清代開始,廣東就有食用黃胸鵐的記錄。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黃胸鵐一度成為人們口中的大補最佳的食材。根據《保護生物學》期刊調查分析,預估2001年,將有100萬隻被人類食用。
當年捕獵黃胸鵐最常見的方式,那就是架設捕鳥網,長度可以達數公里。在黃胸鵐遷徙的時候捕鳥網將其掛住,鳥販抓獲後,對黃胸鵐進行催肥悶死,然後運送至南方,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因黃胸鵐被大肆捕殺,造成了黃胸鵐的保護級別,13年經歷了五連跳,其中:2004年,由“無危”物種升級到“近危”物種;2008年,列為“易危”物種,2013年“瀕危”物種,2017年“極危”物種。相比之下,其種群保護級別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在上個世紀90年代,黃胸鵐被大肆捕殺,為何沒有加強保護呢?實際上,我國早在1997年就已經明令禁止獵捕黃胸鵐,保護黃胸鵐的種群數量。
然而,還是有人為了一己私利,非法捕殺黃胸鵐在黑市交易。因此,造成了黃胸鵐種群數量銳減至極危物種。
總結
目前,黃胸鵐在全國人民的保護下,種群逐漸出現恢復的跡象,在全國多個地區出現種群活動的蹤跡。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種群,人們應該改變食用黃胸鵐的習慣。這樣才能做到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黃胸鵐作為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態系統更加地穩定,改善人類的生活。因此,保護黃胸鵐種群,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