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氣溫低的季節時鯽魚會逐漸成群進食,氣溫越低魚群往往越是龐大,魚群會躲在水溫更高的地方,同時開始減少遊動,所以低溫季節釣鯽魚時,非常注重找魚窩,只有找到魚窩才會有比較好的收穫。也因為這個特點,打窩的效果變差,除非打窩就在魚窩附近,否則發窩可能已經第二天了。找魚窩是個技術活,不過還是有經驗可尋的,比如說用“看”的。
透過看的方法確定是否有魚窩,看似不靠譜,其實都有理論支援的。因為此時鯽魚逐溫特點明顯,什麼地方水溫高是可以看出來的,所以水溫高的地方存在魚窩的機率自然會大上很多。第一就是看水質,冬季就算小水面靜水中水質也不會太差,因為水溫低發酵作用不那麼嚴重,而且水質比較肥還有藻類的因素。氣溫低的季節藻類少,水質自然會好一些。如果有有水質較深的地方,那說明是藻類過冬的地方,水溫會高於周圍,自然可能有魚窩。藻類多的地方也是小蝦、昆蟲過冬的地方,這裡食物也會比較充足。
水質比周圍深,還有可能是魚群造成的。雖然鯽魚活動範圍小,但是始終是活動的,只要活動就會泛起水底的泥沙,導致水質偏深。這時候魚扎堆,只要有魚活動的跡象,自然不會只有一條魚。還有就是暗草,暗草是表面看不到的水草,水底有暗草的話也會導致這裡水色偏深。低溫季節最適合釣暗草,是因為暗草不遮陽而且保溫。不過這樣的位置不能著急下鉤,要先試試,尋找一小塊不掛地的地方,用炒香的黃豆粉打窩效果才好。比較有意思的時,餌料到這個點就有魚咬鉤,偏離了一點就沒口。
其次是看氣泡,也就是魚星。鯽魚的魚星比較容易觀察到,是單個的氣泡較多,剛才介紹了,只要有魚星的地方肯定有鯽魚,只要有鯽魚肯定是一小窩。什麼地方容易有氣泡的,其實跟看也有關係。水溫的差異,導致鯽魚會在水溫更高的地方。找魚星,首先要注意看方位,朝向的不同,光照條件不同,水溫會稍稍有差異,就是這小小的差異,就導致了魚在向陽位置不在背陰位置。所以找魚星,去東岸、北岸找,這樣更容易找到。
最後是看風向,颳風對釣魚來說在不同季節時影響是完全不同的。低溫季節,釣南風天不錯,這是暖溼氣流,多陰天,氣溫穩定而且晝夜溫差小,水溫比較恆定,鯽魚開口狀況會好很多。或者釣東風的天氣,晴天較多,魚情不差。北風天異常寒冷,魚情一般都不會太好。西風天升溫快,水皮水溫遠高於深水,導致鯽魚上浮,其實魚也不好釣。在低溫季節時,要早避風位置找魚窩,不受到風影響,有魚窩的可能性才會更高一些。沒有避風位置就選順風,因為下風口位置是活水,有上下水層的交換,所以不宜垂釣。上風口位置,颳風影響的只是淺水層,所以雖然不如避風位置,怎麼都會下風口要好。
低溫季節釣鯽魚時,一定不要著急打窩,多走走多看看,找到魚窩上魚是遲早的事,花費更多時間肯定是值得的。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