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減少“支配型會話”
“快去刷牙!”“作業做了嗎?”類似這樣指示與確認孩子行為的語言被統稱為“支配型會話”。與之相反,“今天真開心呀”“新買的腳踏車,好像很好騎呢”,這種傳達想法與意見的語言被稱為“交流型會話”。
我給來諮詢孩子不上學問題的父母提出的建議大體上已經確定了。那就是進行“交流型會話”。儘量不要用“支配型會話”,避免說“請做……”“不要做……”“做……了嗎”這樣的話。提出這個建議的理由是,我透過常年接受孩子不上學問題的諮詢,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不上學、不良行為、進食障礙…… 表面上這些都是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實際上他們的父母幾乎都有一項共同特徵。那就是在這些家庭裡,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基本上都使用“支配型會話”,幾乎沒有“交流型會話”。
注重“交流型會話”,減少“支配型會話”,目的是讓孩子在家裡可以得到放鬆。我們要讓孩子在學校努力學習和運動,在家裡就徹底放鬆。只要父母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發生很大變化。
孩子比大人更有活力,恢復活力的能力也更強。我們當然不否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孩子精神萎靡到了已經不想去上學的地步,大多是因為被剝奪了這種“活力”。因此,這時先讓孩子恢復活力、重新變得精神滿滿要比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父母首先要讓孩子在家裡得到放鬆,把恢復孩子的活力作為第一目標。
如果父母能夠不使用支配型語言,而是溫柔地對待孩子的話,會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會發生相似的變化。例如,孩子看電視時哈哈大笑是因為感覺可以安心地看電視。父母也能感受到“這孩子,看個電視也可以這麼開心啊”的氣氛。
要是放到以前,一看到孩子在看電視,父母可能會立刻責備說:“差不多了吧,趕緊寫作業去!”孩子即使在看電視也會裝作沒看,一直斜著眼睛偷看。
如果父母能儘量少責備孩子,孩子就會發生變化,就可以放心地在家捧腹大笑。在父母決意“不批評孩子”的瞬間,自己也會感覺很放鬆。一直以來,想責備孩子的時候,父母心裡其實也很緊張很猶豫:“該怎麼說孩子呢?我再忍幾分鐘吧?”
但是,一旦決定不責備孩子後,父母就不需要糾結這些問題了。孩子就算看電視到深夜1點鐘,只要父母已經有“隨便他看到幾點都無所謂”的決心,就再也不用緊張猶豫了。你看,這不也挺好的嘛。
一生中,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真的很短,如果這麼短的時間還是在不停地責備孩子、不停地抱怨的話,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來源:今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