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家長看到這篇的標題立刻就支稜起來了,這應該是千千萬萬老母親老父親恨鐵不成鋼的問題源頭,天下苦其久矣,所以今天咱們來聊聊孩子的學習動力。
一、動機與動力
說實話,學習動力不足是孩子成長中普遍存在的門檻,明明學習這條路上受益最大的是孩子自己,可大家或多或少都會遇到“皇上不急太監急”的情形。
也有家長期待於孩子還小,等大一些就“懂事”了,然而這和期待手裡套牢的股票明年能漲一樣不靠譜。孩子的心態性格發生變化一定來源於事件的影響,而非單純的年齡增長。成長不能光靠等,那太被動了。
分析問題要抓本質尋根源,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是問題的表現,問題的本質用大家都聽膩了的大道理來講,就是孩子們沒有找到自己為何學習。
道理大家都懂(估計也不愛聽),讓人怒砸桌板的是怎麼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何學習?
直接和孩子講他應該為啥學習是基本沒用的。有過經歷的家長應該體會過這種無奈,沒經歷過的家長千萬要珍惜孩子好好聽你話的機會,因為道理講多了,孩子會對“正確”產生鈍感,簡單來說就是“道理我都懂,就是不想做”。
動力來自於動機。動力不足,就是動機不夠充分。動機,是用來說服自己付出努力的。
孩子有充分的學習動機,自然會有足夠的學習動力。
二、別講大道理
我猜家長朋友們應該沒少給孩子說“你學習是為自己學,不是為你爸你媽學”這種話。
可就像大家不愛聽大道理一樣,孩子也對這種話語十分不感冒,這種話說服不了他付出100分的努力。
況且,真要孩子不學習,誰著急上火?誰反手鎮壓?誰男女混合雙打?還不是父母,所以說孩子學習是為父母學,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對的。不能拿受益結果充當努力動機。
捫心自問,自己當年是為了啥學習?有多少人是真的在小時候就明白事理,發自內心地為自己而學習呢?
有這個認知的人中又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小時候吃過苦,可現在的孩子不說大富大貴,至少人均衣食無憂,所以孩子們很難有足夠覺悟為自己學習。
其實學習動機不一定非要高尚,因為小朋友很難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大家要抱著“至少先有了再說,後面慢慢改變”的心態。
我自己就深有體會,跟大家說些不太正能量的實話,我小時候就是覺得自己在為爸媽學習。中小學時學習的動機挺雜亂的,有排名高的虛榮,成績好的優越,有滿足父母師長的期望和嚴格要求,也有在乎同學的評價和自己的面子。
這些俗不可耐的初衷動機,卻切切實實地支援著我一路學習,最終雖然沒有出類拔萃,至少還是考了個985,當然,浮於表面的動機也會帶來一些後患,有機會再寫篇《動機的正與邪》跟大家聊一下。
我想說的是,學習動機強求不得,關鍵要真實、直接、實際,一味正能量解決不了問題,不符合實際的動機就相當於沒有,於事實無補。
三、快樂最重要
結合教學經驗和自身的體會,我察覺到一點,不論學習動機是高尚還是庸俗,要想起作用,一定離不開“快樂”二字。只有為了獲得“快樂”去學習,動機才足夠充分和直接。能否從學習中獲得快樂,也是區分是否是學霸的關鍵。
學習本身是不快樂的,又累又苦,這是客觀現實,但學習的結果可以很快樂:成功解出一道難題後的成就感,學習比別人強的優越感,老師家長同學評價帶來的認同感。
包括比較正確的學習動機“為了自己有更美好的未來”、“提高自身能力”、“有更多的選擇權”,其實也是學習的結果,帶來的快樂更是非同一般,只是孩子們的“遠見”程度還不夠看到這些。
小朋友心智不成熟,你想引導孩子為了快樂去做一件痛苦的事,必然要把快樂擺在他面前。延時反饋是之後的事,只有先找到快樂,才有後面的一步步培養。
所以,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找到快樂,體會快樂,記住快樂,追逐快樂。
在這個過程中,透過誇獎、鼓勵、共情、溝通、引導,去讓孩子自己形成自己的學習動機。比如可以和孩子比賽解一些題目,培養競爭氛圍,如果孩子贏了就給獎勵;多引導孩子關注自身的學習成果和進步,不管多少;在孩子成績退步心情失落時,儘量溝通共情,而如果孩子對成績退步毫無觸動,則設立懲罰機制。
同時千萬要注意減少對快樂的反向損耗,不要讓自己不經意間的行為阻礙或削弱孩子們從學習中獲取的快樂。
類似操作的出發點是好的,或是出於紮實基礎,或是出於激發上進心,或是出於恨鐵不成鋼。但世上沒有毫無負面影響的決策,在孩子的成長中總要做出取捨。
萬事萬物如果辯證的去看待,都是有好有壞的,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我們要關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交給時間來解決。
庸俗的快樂有其好處,優越感的快樂對成績提升最明顯,成就感的快樂對孩子發展最有利,認同帶來的快樂則更真實有力。
庸俗的快樂也有其壞,追求優越感容易讓孩子更脆弱,追求成就感更容易伴隨挫敗,追求認同則可能讓孩子更敏感。
● 最後的話
給大家分享一個小訣竅,如果你覺得孩子總是不努力,達不到學習目標,可以適當調低自己的心理預期,比如原來預期孩子考100分,現在只預期80分。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沒有動力,可能只是你要求太高,他達不到,所以表現的抗拒洩氣,一旦你調低預期,他更容易從你的反饋裡獲得快樂,自然動力就起來了。等孩子基本達到了你的低預期,再適當調高預期,這樣一步一步慢慢來。
再推薦兩種比較常見的學習動機,自我認知和物質獎勵。
自我認知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方便”的學習動機,舉例來說就是孩子認為自己應該考前十名,他自然會為了保證成績而努力學習,一旦成績下滑,更是聞雞起舞夙興夜寐,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正常的。
越到高年級,孩子們的成績越趨於穩定,就是因為自我認知慢慢建立起來了。所以一定要想盡辦法把孩子的學習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哪怕單科也好,這是個前期費勁,後期輕鬆的活兒。
物質獎勵就更常見了,有家長用的出神入化,硬生生在家裡建立了一套金融貨幣體系,我就不班門弄斧了,只說兩點我的提醒:一是物質獎勵要設立難度,輕易得到的東西不會被珍惜,同時要有獎有懲;二是咱們要強化的是“孩子透過自己努力獲得想要的東西”這個過程,別讓孩子養成沒有獎勵就沒有動力這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