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每個人都有偏愛的小孩型別。
比如我,就特別喜歡有自己思考和見解的小孩。
所以我很喜歡隔壁家新搬來的小女孩,每次見到都想和她多聊兩句。
有一次我們兩家人約著出去玩,我就趁機向小女孩的媽媽取經。
我說,妹妹說話好人間清醒,你們家是不是常常和孩子討論這些高深的話題啊?
她媽就告訴我,那倒沒有,不過確實是有在刻意培養孩子的批判思維。
小孩一天會吸收很多資訊,網上、同學、遊戲、老師、父母、朋友、動畫片,你要是放任孩子不加篩選地接收這些資訊,不僅會造成她們大腦“資訊堵塞”。
還有那些錯誤的刻板印象,要是小孩被接受了,那才叫可怕。
聽到這裡,我有點疑惑,批判思維還能這樣用?
01
養成批判思維的好處
根據Barry K. Beyer的說法,批判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做出明確、合理的判斷”。
它能讓人學會分析自己的思維方式,然後為自己的想法提供證據的能力,而不僅僅接受別人的想法,從而主動地去了解世界。
以前會覺得批判思維就是一個讓人不要“人云亦云”而已。
後來在瞭解的過程中我發現,包括我們經常強調,想要孩子掌握的能力,都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做到的:
A)為了表達清楚觀點,孩子需要提高自己的語言和表達能力;
B)在學習著使用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會讓孩子發現解決問題的新角度,跳脫舊的思維更富創造精神;
C)讓學生成為更加主動和獨立的學習者,而不是完全依賴課堂學習和老師;
D)批判性思維帶來的高成就和高自尊相互相成;
E)幫助理解他人的觀點,提高團隊合作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麼批判思維會被視為未來人才必備的重要能力。
02
《我會獨立思考》
不過,批判性思維這樣重要的能力,在國內少有成熟的培養體系。
這時候有出版社給我寄了一本美國童書作家安德里亞·戴賓克(Andrea Debbink)專門為小朋友們寫了這本《我會獨立思考》,6-14歲都可以讀的一本建立批判性思維的書。
這本書字不算太多,我一本讀完就花了一個小時多一點。
安德里亞作為一個童書作家,她的語言真的讓你感到非常的舒服,從表達的順利,整本書的邏輯,舉的例子都是孩子就能理解的。
嚴謹的邏輯
整本書是按照:提出問題-收集證據-評估證據-產生好奇-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敘述。
是不是很奇怪為什麼在【評估證據】和【得出結論】中間還有一步【產生好奇】,這就是《我會獨立思考》值得一誇的地方。
它的順序是會緊跟著我們思考的順序,像是我們在蒐集證據和資訊的過程中,其實是會產生一些別的想法的。
我們會開始思考別的觀點,因為人們針對某一特定問題的看法或觀點是會不同的。
(書裡面還有很多關於“思考”的名人名言)
安德里亞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想象我們在劇院裡觀看一部音樂劇。
但是,我們對音樂劇的體驗和實際看法會根據你是誰、你坐在哪裡而有所不同。
坐在前排的觀眾和樓座最後一排觀眾的視角和體驗是大不相同的。
在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考慮別人的觀點外,也需要反覆思索自己的觀點。
無論是什麼問題或議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這些看法的形成,跟我們的假設和推理離不開關係。
我們很少人會懷疑自己的假設。
舉個例子,我們看到自己的同學走進了校醫室,就會想他應該是生病了。
因為我們的假設是生病了的人才去看校醫。
但實際上可能他只是被老師委託去給資料,或者找人。
這就是【好奇心】的重要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推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假設?
回過頭來思索整個思考過程,就會發現一種叫【邏輯謬誤】的因素在影響我們。
這其中,影響我們最深的還要數——訴諸情感。
我們的情緒快樂、悲哀、憤怒、希望等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情緒是擁有強大的力量。
它可以讓人們說出和做出驚人的事情,也可以讓人們做出可怕的事情。
在這種謬誤中,一個人會故意-且往往不公平地-試圖在某人的身上製造情緒反應,而不是創造可供辯論的論點。
看到這裡我一下子想起了,以前吵架被人帶著跑的,但是又說不出哪裡不對勁的感覺。
這根本不是在和我就事論事,而是想要給我製造混亂的情緒。
如果感覺自己還是有點模糊,安德里亞還給我們準備了小測試。
“如果我當選班長,就會發起一場停止霸凌的運動。有些孩子非常害怕來上學!我們的輔導員說,學校裡半數以上的人都曾遭到過霸凌。”
·可靠的論證
·訴諸情感
“糖對你沒有好處。如果你攝入的糖太多,所有的牙齒就都會腐爛脫落。”
·可靠的論證
·訴諸情感
“如果我們不透過這條法律,就會發生可怕的事情!”
·可靠的論證
·訴諸情感
(答案:只有第一個是可靠的論證,剩下的兩個都是訴諸情感)
詳細具體的實操
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怎麼運用、實踐和培養批判性思維呢?
還記得疫情期間滿天飛的謠言和假新聞嗎?
我們可以利用安德里亞在書中總結的【評估證據】這一步在檢驗這些訊息。
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個概念,【事實】和【觀點】。
事實是一種可以被證實的陳述,但是觀點就只是某些人對某種看法的陳述。
“每一個蘋果含有超過4克纖維”屬於事實。
“蘋果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果”屬於觀點。
事實和觀點常常被混淆著傳遞出來,我們怎麼去分辨兩者之間的不同。
安德里亞只用了六個問題就能讓我們拆穿這些“敘述陷阱”了:
1. 資訊的來源是哪裡?
2. 資訊的來源是一手還是二手的?
3. 如果資訊的來源不是一手的,你能找到其一手來源嗎?
4. 資訊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告訴你的是一件事嗎?
5. 資訊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可靠嗎?
6. 你能否找到可以支援這條一手資訊來源的其他資訊來源?
跟著這些問題找答案,很多的假新聞,謠言,傳言很快就不攻自破了。
至於那些在評論裡和我們吵架,用歪理說得我們“啞口無言”的槓精,在瞭解了【評估證據】這一步後我們也懂得怎麼拆穿它們了。
安德里亞介紹道,【邏輯謬誤】會削弱論點或使論點遭到懷疑的思維錯誤。
和刻板印象一樣,它們都是人們為了偏離論點而使用的懶惰(且令人困惑的)方法。
她用了“我認為社交媒體應該被取締,因為它很容易遭到誤用。”舉例說明,人們是如何利用最常見的謬誤來做出回應的:
①人身攻擊謬誤(針對個人而非論點或主張發起攻擊)
“哦,你是一個討厭新科技的傢伙。”
②稻草人謬誤(歪曲或誇大問題)
“我簡直不敢相信,你竟然認為完全無罪的人應該為使用社交媒體而關進監獄。”
③樂隊花車謬誤(大家都相信的肯定是真的)
“我班上所有的同學都在使用社交媒體。他們喜歡它。”
④滑坡謬誤(如果一件事發生會自動引起連鎖反應)
“沒門。如果我們宣佈取締社交媒體,那麼現實生活中的對話很快也會被認定是非法的。”
⑤逃避話題謬誤(故意引入新的論點或主張,以轉移話題)
“如果你真的在乎健康,就得鍛鍊身體。”
⑥虛假兩難謬誤(非黑即白)
“我們要麼就取締社交媒體、保持健康,如果不取締,我們會變成沒有頭腦的人。”
⑦訴諸主觀情感謬誤(不進行反駁,反而道德綁架)
“這太苛刻了。想想看,這樣一來,遠隔千山萬水的請朋友好聯絡起來有多困難。”
⑧假性因果謬誤(錯誤地歸咎原因)
“他們宣佈取締社交媒體,導致欺凌弱小的情況激增!”
我看完下來,發現自己以前吵架吃了好多虧。
要是我那時候掌握了邏輯謬誤,說不定我就能戳穿別人,或者用邏輯謬誤給我自己脫身了。
03
未來屬於愛思考的人
不過,這本書也不全是優點,最大的“缺點”就是你家小孩可能變得“不聽話”了。
你說什麼,都會先想一遍你說的話對不對,你的證據在哪裡,然後你也糊弄不了,逼著你也要去學習去什麼是真的對的事情。
可是我覺得這種不畏懼權威,會自己去思考的小孩很酷。
因為他們會知道自己是能做些什麼來改變世界的。
最近《魷魚遊戲》爆火,市值增長了1200億元的流媒體奈飛(Netflix)。
從瀕臨倒閉的光碟公司,到現在流媒體行業的大佬。
它們家公司有一點“徹底的坦率”,上至老闆哈斯廷斯,所有人的想法都可以被任何的新老員工挑戰,這有助剔除壞點子。
被挑戰的人就會“曬曬太陽”——當眾解釋做出某些選擇的原因——可能讓人不好過,但有助避免重蹈覆轍。奈飛的資深員工“放下身段的本事實屬少見”,寫過兩篇奈飛案例研究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說。(來源:經濟學人雜誌)
如果我們能好好地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即便說沒有做到像奈飛那麼大,也足以支撐我們跳出舊思維,不會一直被牽著鼻子走。
開始知道了怎麼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什麼樣的方法才適合我們。
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改造者,人生中的際遇也會隨之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