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團媽
一件乾淨的白T,一條利落的牛仔褲,低低的馬尾配著齊劉海,挎著一個帆布包。遠遠看去金金像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小女生。
事實上,她是一位4歲孩子的媽媽。也是一位家庭攝影師,拍攝之外會接些文字的工作。
別人家休閒大都是帶娃逛公園、遊樂場,而她是帶娃去山裡散步,一年四季。
因為我喜歡,
幸好他也喜歡
在大多數人的經歷或是印象中,帶娃去山裡其實不是一件什麼難事,但是從孩子一兩歲就帶著往山上徒步的,確實也不多。
關於帶娃去山裡這件事,金金從兒子溪溪1歲半左右就開始了,回想起來她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小溪現在四歲零九個月,他們這場默契的家庭不定時活動開始得那麼早,而且已經進行三年多了。
自然使人放鬆,去山裡散步是她一直喜歡的事,在日本旅行時,在奈良公園的小山坡,看孩子們盡情地爬樹、耍水、跳繩、逗小鹿……對一個大自然的忠實者來說,這樣自由自在的童年課間令人羨慕,她會感概如果有了孩子也會帶她們去山間奔跑,所以現在帶著娃去山裡也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寒暑假,或者是週末,甚至有時候也會選擇在孩子上課期間。
“有時候就是單純地覺得有一段時間沒去了,該去山裡走一走了,你就會很想去大自然裡走一走。”金金說。說來也巧,她們家三個人一隻貓,名字裡分別都包含了“自然名”,爸爸是海,金金是雪,孩子是溪,貓是江。她打趣說:“光這麼看,我們一家想要不喜歡去自然裡都難。”
與一般人想象中大多數的自然景區遊覽觀光不同,他們所謂的去山裡散步,是真的單純地去山裡散步,而且,喜歡走“野路子”,常常是奔著哪兒沒走過就走哪兒。因此,往往被納入他們散步計劃清單的地方通常是那些比較原生態、人少、小眾的地方。
平常五一從來不出門的他們,今年計劃了一場出行,準備去大山裡野個野餐。
行前,金金在網上搜到一個被稱為“小加拿大”的野生景點:涼臺溝,就位於熱門的畢棚溝旁邊。於是,訂了兩晚住宿,用保溫箱帶了兩頓食材,收拾好就出發了。抵達住處時,因為飄雨,就把東西全部搬到房間裡,假裝在戶外吃了頓小火鍋。
第二天,他們跟著“梭羅溝”和“紅軍溝”的路標,進入陽關情人谷,沒想到裡面正在修路,工程車還在施工,灰塵很大,路牌上顯示著年底才能完工。於是他們便臨時改了路,經過七道拐,順著河道一路上行。
或許正是這種隨性,往往能收穫意外驚喜。筆直的道路盡頭出現了巍峨的雪山,峽谷、森林、紅石灘、草甸一應俱全,路邊吃草的牛兒悠閒自在。選了處看得到雪山的地方,她們就開始野餐了。烤雞翅、煎牛肉、煮麵條,還煮了奶茶和咖啡。
在金金看來,準備野餐的過程,也是鍛鍊小朋友動手能力的時機。
自從去年九月份跟著爸爸第一次野餐過後,溪溪每次都會很主動的要求幫忙鋪野餐墊,積極歡快地參與到準備的過程中,這次也不列外。搬凳子、搭桌子、烤雞翅、烤蔬菜、還要參合著攪拌咖啡……
有帶娃出去野餐露營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不算一件輕鬆的事,從前期的收拾準備到後期的清洗整理,淘神費力。但是,在金金看來,野餐露營真的是小朋友親近自然最好的方式之一。看見湖面的水,小溪說水在跳舞;看見風吹葉子,他說葉子在洗手;走在鋪滿葉子的森林,他說這裡好安靜好喜歡……金金說:“這些都是他的這些自然觀察,可能這一切就是他眼中的過家家吧。”
在去過幾次山裡後,溪溪會主動詢問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去山裡呀?會主動安排說:我們還要帶上上次吃的雞翅……從山裡回來,溪溪對金金說:“我最喜歡家裡,幼兒園裡和山裡。”
金金說:“我很喜歡自然,很喜歡山裡,幸好他也喜歡。”
在大自然裡,
你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玩具
去山裡散步聽起來總覺得像是一項老年人的活動,而小孩子總是和遊戲、玩具、遊樂園聯絡起來。但對他們來說,在大自然裡,你永遠不用擔心孩子找不到玩的。她說:“孩子們能發現的東西比你想象的有趣多了。”
在山裡觀雲,小溪會認真地指著雲朵說:媽媽,你看駱駝,還有恐龍、汽車、小寶寶、他的爸爸媽媽……在路邊發現小蟲子時,他對媽媽說:我們小聲一點,它在睡覺。
白水河是他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一次頭天小雨過後,天開始放晴,陽光穿過樹叢映在晶瑩的小水珠上,金金突然想起了動畫《龍貓》裡龍貓把雨傘當樂器的畫面,於是她搖了搖樹幹,掛在樹上的小水珠叮叮咚咚地跳落在孩子們的身上,惹得孩子一陣笑哈哈,就這樣,一棵樹兩棵樹,一群人玩得不亦樂乎。
在河邊,地上鋪滿各種各樣的石頭,船一樣的、極小的“綠寶石”樣的、畫一畫變成手機的……最後都躺在了家裡,變成了孩子珍貴的寶貝。
每次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是自己生命的體驗者,她就扮演著安全員、觀察者與記錄者的角色。
但對於帶娃去山裡散步這件事,最大的根本動力是對自然的喜歡,因此他們不會設定一些所謂的小目標,抱著特定的學習目的。因為她也清楚的知道,帶著天性愛玩的孩子來山裡,首先目標就不能定得很明確。
她說:“對於一個對任何東西都充滿著好奇心的娃來說,有可能在一個水塘邊就能玩上老半天。通常都會做好達到不了目的地的準備。”
他們也會去商場,在商場裡,孩子們看到那些放著音樂的小車車,閃閃發光的小玩意兒都會很喜歡。但金金透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她覺得孩子雖然也很喜歡,也常常帶著迷茫,只是被單純地被短暫地吸引。而在大自然裡,她會發現孩子對自然擁有的細緻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專注力,這些甚至常常帶給她新的思考。
每次從山裡回來,她都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嗓門似乎更大了,更“羞皮寡臉”了,人也比以前更“瘋了”,而這也更像是一種孩子自由天性的釋放。她在朋友圈分享孩子在山間奔跑的影片,寫道:“孩子就像山裡的一陣風,風扯扯的。”
學會放手,
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在與金金短暫的談話裡,溫柔細膩、強大的共情力與感受力是她留給團媽的印象。本以為擁有這樣特質的人會更多的具有柔軟的性格,但在他們去山裡散步的過程中與孩子的相處,卻更多的體現了一種獨立與堅韌。
有人說,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小溪2歲時她們去了好雨農場,小溪圍觀大人做鎖孔花園和蚯蚓塔,自己就開始掄起鏟子剷土。看到獨木橋,在大人牽著他的手的情況下,衝上去來回走了很多遍,一點也不像我們平時口中謹慎的樣子。2歲半,上西嶺雪山玩雪、在峨眉山採茶、走雨後爛路,一人寬的泥巴路,小溪沒讓抱,一個人走,不要牽,一小步一小步慢慢挪了下去……
金金說:“總覺得孩子還小應該要保護起來,但這種很稀缺的精神,又覺得要小心保護,常常很考驗大人的耐心。也讓我再次看到他是一個太有自己節奏的小孩,應該尊重他的感受。”
在金金的朋友圈裡,常常能看到她們旅途中的很多有趣瞬間,時常會分享與孩子的相處日常,甚至會認真地寫“小作文”記錄對孩子成長髮展過程中的感受,比如關於孩子的興趣班要不要報?在街邊吃飯遇到小朋友們的籃球爭霸賽,她會帶著孩子圍觀,並認真地思考如何選一個有“體育精神”的運動興趣班。
在記錄中她說:希望做一個逐漸把生活所有權還給孩子的家長。
一次在白水河,因為玩得太嗨,溪溪開始把水往自己頭上淋,她擔心這樣會感冒,告訴小溪說:因為水太涼,我覺得這樣可能會感冒。但孩子依然繼續。
對於家長來說想要阻止孩子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但金金在提醒之後並沒有強硬的阻止孩子,果然孩子睡了一覺之後開始說頭疼,在確定無大礙之後她會開始給孩子分析原因。
對於孩子生活中遇到的事,她覺得自己所承擔的角色是做孩子的“腳手架”,去分析和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可能會產生的後果,讓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意願,同時,也讓孩子學會去承擔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後果。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看到家長覺得孩子沒吃飽,上趕著各種方法勸孩子吃飯,孩子說不冷,但必須要強制性的加衣,我們可以理解這是出於愛的本能,但常常也會形成一種實力懸殊的隱形對抗。對金金來說,她希望把孩子生活的主導權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做主,長成一個知冷知熱、知飽知餓的人,她說:“不要去破壞他們瞭解自己的感覺。”
你有多少時間給孩子,
你們的連結就會有多深
有時候,因為一些工作上或者是單純地想要休息一下,金金和溪溪商量說他們去外婆家住幾天,媽媽陪他住一天,讓小溪留在外婆家,在山裡玩幾天,自己處理完事情再來接他。起初孩子還小時他們是可以滿足孩子在山裡玩,也可以回去處理一些自己的工作,但是後來就不行了,當金金再次提出相同的想法時,孩子開始拒絕說:不,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在金金看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親密度往往與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和質量有著緊密聯絡,能讓家長與孩子產生緊密連結的一定是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的世界需要得到理解。
孩子不願意一個人在婆婆家,除了對父母天然的依賴,金金覺得還因為老人其實給孩子的更多時候是一種物質上的滿足,冷不著餓不著,但是會缺乏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孩子始終是孤單的。
在他們家,她因為自由職業的原因可能會比爸爸多一些時間去照顧孩子,但是爸爸依然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佔據著重要位置,除了作為父親角色本應當承擔的責任,更是一種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的機會。
在他們家,孩子上學,爸爸和她一週分配好接送時間,去山裡也是,如果都有空,那就一起出行,如果趕不上,那就另一方帶著孩子去。
溪溪的第一次野餐是在2019年9月,那時候金金正在丹麥旅行,途中累了,就在公園樹下、美術館草坪上以及路邊野餐。而當時在成都娃他爸,獨自帶著孩子去了北湖公園,也來了一次路邊野餐。不同的空間,他們竟然默契地同頻了。
爸爸在日誌裡寫道:“……用了五分鐘把東西收拾妥當:爐頭、氣罐、烤盤、便攜桌、吐司、沙拉醬、肉鬆、蘋果、咖啡、杯子、熱水、小刀、相機、三腳架,一一Check。然後用了十分鐘給娃換好了尿不溼和衣褲,發車前往北湖公園。找到一塊沒有太多人路過的路邊,野餐之地就選這裡吧。要知道單獨帶著娃來野餐,挑戰著實不小。但好在這次野餐下來,彼此配合有度,沙拉肉鬆三明治也烤得香脆。面朝一片寧靜湖水,再衝上一杯咖啡,居然和娃在這裡待上了差不多兩個小時。”
如果要用一些詞來概括團媽對他們旅程的感受,那便是隨性與熱愛吧。這個家庭彷彿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將人變得安靜下來。能將兵荒馬亂的育兒生活變成稀鬆平常的詩篇。
金金說,以前聽到那種說以後結了婚要生孩子,生了孩子人生才完整的話,她總是予以回擊:怎麼還會有這麼老套的想法,難道沒有孩子就不完整了嗎?
但是現在她也笑著和我說,因為孩子她重新過了一遍童年。
她後來還告訴團媽,給孩子取的小名叫溪溪,是因為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不應是一條由窄變寬、由急變緩的河流,更應該像一條在崇山峻嶺間奔騰的小溪,時而近乎枯竭,時而一瀉千里,總之你不會知道在下一個彎口會出現怎樣的景緻和故事,人生本該立體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