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沿北京城中軸線一路向南,出永定門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坐落著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這裡被譽為“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源地之一,是我國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導彈武器及運載火箭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五”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效能最優異的火箭。它的運載能力可以達到LEO軌道25噸級、GTO軌道14噸級,承擔著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載人登月工程等重大發射任務。其他航天大國甚至把“長五”發射成功,看作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一次發射”。
“兩彈一星”精神激勵著研製團隊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從2006年立項到2016年首飛成功,長五火箭研製歷程長達10年,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裡,第一個立項、最後一個首飛的型號。大的運載能力、大的發動機、大的結構、大的電氣系統、大的地面支援系統……一系列“大”的背後,是長五火箭研製團隊將面臨的巨大工作量和空前挑戰。
嚴峻的形勢和任務擺在面前。長五人迎難而上,十年磨一箭,突破了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解決了複雜力熱環境、大質量多幹擾分離等世界性難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95%的新技術佔比更是打破了“一發新火箭上,新技術比例不超過30%”的國際慣例。
長五火箭發射平臺規模巨大,從2013年起,海南文昌就成了型號發射平臺副主任設計師吳夢強的第二個“家”。4年間,他每年至少七八個月都待在發射場。在那裡,除了忍受酷暑肆虐和蚊蟲叮咬,更大的考驗是對家的思念和牽掛。他的兒子常在電話裡抱怨:“整個一年級,你只來接過我一次放學。”長五研製團隊人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3歲,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單位是主力軍,在家也是頂樑柱。但他們深知,有國才有家,舍小家為大家,擔起為國鑄箭的重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通訊員 王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