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交易大概是99%的人,一生中經歷的最大單筆交易。
而房子不僅僅是解決全家的居住問題,還同時關係著:孩子能不能上好的學校,家人上班距離遠還是近,能否享受城市的配套資源。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原因,它關係著:家庭資產是增值還是縮水!
所以不光普通人買房難,從事房地產行業的人買房一樣容易犯錯。
經歷過搖號搶房的狂歡和長久的橫盤,後買房時代,什麼樣的房子值得買。
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有一次買房機會,你會如何選擇?
NO.1
[ 第一個值得買 ]
買房要選對位置
每當有人問到買房相關問題,什麼地段、價格、配套、漲跌等亂七八糟問題的時候,我就只有一句話,先看看規劃,看不懂ZF發力點,看不懂城市發展方向,進去當韭菜啊!
可以說,一張小小的規劃圖上的每一項指標,都深深影響著我們未來的買房選擇。是我們在諸多不確定性中,最能抓住的確定性。
話說回來,文化片區在成為文化片區之前,也有草根期。之前跟一位市中上學的同事聊天,她對文化片區的說法特別真實---
太嚇人了,那時候的文化片區一片荒涼,草長得比她人還高,大風的時候跟沙塵暴一樣…
沒錯,文化片區,就是從這樣的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經歷了一輪先規劃、後投入之後,成了目前常熟新房價格天花板。包括現在的世茂板塊、城北板塊,往前推多少年,都是一派田園風光。
在“配套完善”、“優質資源”與高房價劃等號之前,提前鎖定地段的價值,是比買房本身更重要的事。
所以,每個規劃的細節部分都建議花點時間去研究一輪,潛力地段至少要有幾個價值支撐點:產業規劃、政策傾斜,直接托起區域的基建設施,如果一個區域的規劃中能夠夠考慮到這些,大機率問題不大。
至於是不是畫餅的問題,具體的產業、配套、交通等等太多了,沒法一次說明白,還是建議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判斷。
NO.2
[ 第二個值得買 ]
合適的價格 買對位的產品
環線可以用單價定高低,但產品卻是用總價來衡量值或不值。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今年4月16號碧雲山莊旁的新地土拍,樓面價達到16069元/平,業內外的反應相當淡定。
似乎這樣一宗有可能未來售價破3萬的新地,絲毫沒有違和感。
但在好的區域裡,並不是所有專案都能賣得好。
舉個例子,文化片區小面積的產品更受歡迎,所以最後一個拿地的鳳棲雲築反而先於另外兩個專案提前清盤,大面積的純改善產品並不在絕大多數買房人接受的範圍內。
說到底,即使是在地段面前,無論是產品形態還是環線位置,買房人心裡都有單價預期和總價預期。
閉著眼買房的時代早已過去。在一個趨於理性的市場中,我們需要準確判斷一個專案的合理價值。
在現在常熟的樓市環境下,當你看到一家樓盤還能走量,甚至出現“供不應求”局面時,別猶豫,跟著買就對了。當然,前提是這家樓盤價格在你預算之內。
“想買好的,接受不了貴的。”這是當下剛需買房人的普遍心態。
逆向思維來看,如果你用2萬多的單價淘到品質不輸於單價3萬多的房子,那你絕對能稱得上人生贏家。
這樣的高性價比樓盤有沒有,答案是肯定的。這樣的樓盤多不多,答案是否定的。還是那句話,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NO.3
[ 第三個值得買 ]
有限的次數 買到位的生活
在全面降準之後,朋友圈隨處可見野生經濟學家,但如同常年走勢成謎的大A股一樣,經濟大環境未必人人看得清。
不過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買房換房的次數有限”——這個邏輯是每個人都能拎得清的。
無論是身邊的朋友還是向我們諮詢的買房人,經常會聽到感嘆當初“沒能逼自己一把”、“房子還是買小了”,從小兩居換大三居,再買個大平層,後面還想換別墅......
超高的換房成本、繁雜冗長的置換週期、糾結的買房決策是很多人買房途中面臨的“三座大山”。
人的天性就喜歡做容易的事,有時儘管理智知道那是對的;但是很少人能真正的選擇做難而正確的事。
所以資金、機會有限,只要時機允許,在買房時機正確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墊墊腳。
普通人一旦做了錯誤的選擇,很容易起點上就被同齡人拉開差距;被拉開差距後,絕大多數人會把它歸結為運氣,實際是自己眼光的問題。
對於一套房子而言,影響價值的肯定是所在城市的背後發展邏輯,抓住了,才能與城市形成同屏共振。
此消彼長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了,歸根結底城市要發展就一定要產生價值,所以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就能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