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視劇研究者、劇評人李星文所著的新書《劇透:國劇片場秘事》已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兩年前,《戲精:當代觀劇指南》出版,介紹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的30部經典作品。現在《戲精》的續篇《劇透》出版,介紹了中國電視劇史上成績斐然的31位創作者。
這本書以時間為經線,以作品為緯線,繪就了藝術家們的戲劇人生。
作者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理事,有著豐富的影視評論經驗。也是跟蹤觀察國劇行業20年的資深媒體人,對電視劇發展的宏觀輪廓和毛細迴圈有著深入的體察。
見人見事見規律,有情有趣有八卦。這是作者在寫書過程中的自我期許。以下為作者就本書內容答問的實錄。
何為“劇透”?
問:為什麼要從演戲、寫戲、做戲、導戲這四個維度來揭秘?書中寫到的31位電視劇創作者的名單是如何確定的?
答:影視作品所謂主創人員,主要是指編劇、導演、演員、製片人。“編導演制”四大行當對應的正是寫戲、導戲、演戲和做戲的勞動。
我一直有為中國電視劇寫史的夙願。我不同於學院派的研究者,他們以理論工具來統攝研究工作。我也不同於深度發燒友,他們執著地把玩和解析文字。
我是媒體人,我和其他兩類研究者不同的是,我可以無障礙地與電視劇從業者對話,可以經常直達創作現場和行業展會,掌握第一手資訊,瞭解他們的過往、現狀和真實心態。
中國電視劇發展史超過了60年。中國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以來卯足勁發展也已超過40年。中國電視劇有過一個通常所謂“黃金20年(1990--2010)”。這個過程當中發生的事恆河沙數。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審美的變遷,有些作品依然熠熠生輝,而更多的作品沉潛水中,慢慢湮沒不聞。
我覺得既然我接觸到了這些生動的往事和有效的經驗,我有義務把它留存下來。2018年,我開始做影片節目《國劇60講》,後來把前兩季節目的文稿彙集成書。
這本書中的31位創作者,是《國劇60講》第二季的前採物件。我們這個節目不是演播室訪談,而是由我來以說書人的身份講述一切。但面對面採訪是不可忽略的環節。
做節目,並轉化成系列圖書,是個綿延不斷的工作。我的行軍路線圖是:從老作品開始,逐漸抵達新作品。從電視劇開始,逐漸把網劇囊括進來。
第一季介紹的劇目,至少跟現在有10年以上的時間差。第二季介紹的創作者,揚名立萬的時間也普遍超過了10年。第三季節目,我開始梳理過去10年的作品和故事。
它不是嚴格的斷代史,也不是全夥的英雄榜。書中寫到的創作者,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但並不是每一位卓有成就的創作者,都進入了我的書寫。
問:為什麼要寫“做戲的人”,他們對國劇有何隱秘貢獻?
答:書名中所謂“國劇”,指的是由電視劇和網路劇共同組成的中國劇集。劇集也是長影片旗下的主力,目前仍然是所有文藝形式中輻射力最廣的品類。
編導演制四個行當成名成腕的機率,演員大於導演大於編劇大於製片人。明星演員,都有顛倒眾生的魔力。電視劇導演不如電影導演更容易成為公眾人物,但也有不少人擁有大眾知名度。編劇們過去默默無聞,但進入社交媒體時代以來,也有很多人突破圈層。
相對來說,製片人一直低調。普通觀眾可能連一個製片人的名字都說不上來,劇迷們知道的恐怕也就限於侯鴻亮的名字。其實製片人是唯一與專案相始終的人,從創意胎動的階段就在,經策劃、創作、拍攝、後製、發行、播出、回款各個環節,須臾不能離去。
按行當分工來說,編劇、導演、演員的工作都是階段性的,無需對專案的商業回收負總責。製片人就是這個負總責的人,也是最怕專案“黃”了的人。
製片人理論上掌管著人、財、物的大權,但實際運作中經常淪為忍辱負重的人。那些能力不強的從業者,可能要求著製片人。但面對各個環節上的關鍵人物,製片人處於“全求人”的狀態。
製片人需要有藝術眼光,甚至直接的創作能力,也要有足夠的領導力、執行力和粘合力。製片人是一個專案的常備發動機,是一個劇組的萬向聯軸節。製片人水平高,專案不一定成功,製片人水平低,專案一定失敗。
製片人有掛名的,也有實操的。實操的往往被稱為製作人,也就是做戲的人。編導演是他們請的,能不能把活兒幹好,取決於他們的眼光和協調能力。劇組是最容易出事的臨時機構,能不能安全生產、順利完工,也取決於他們預判危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戲的人,於觀眾而言是幕後推手,但他們的作用一點都不小。他們是專案行進中每個環節的規則制定者和夯實者。製片人向上,行業就向上。製片人沉淪,行業就沉淪。優秀的製片人值得大書特書。
問:受訪者為什麼都是些“老同志”?
答:畢竟是寫史。“老同志”們已經創造了歷史,甚至進入了歷史,當然是優先的書寫物件。新同志們都還在苦苦修煉,或者說正在書寫歷史,還有無限的可能性,不用急著樹碑立傳。
問:幾位殿堂級男演員靠什麼在國劇發展40年中貫穿始終?
答:首先,他們都有一顆敬業甚至虔誠的心。李雪健老師和陳寶國老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立下了要做熒屏千面人的宏願,並且不屈不撓,一路踐行。也有挫折壓頂的時候,也有暗夜遠行的時候,不改其志。
陳道明老師相對淡泊一些,他甚至覺得自己從事表演行業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一旦進入創作,也是全神貫注,一絲不苟的。專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其次,他們都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人。兩位陳老師年輕時都很英俊,具備第一眼臺緣。同時他們也沒把“英俊”本身當回事,很快就摸索到了進入角色、塑造人物的有效方法。
李雪健老師從小多才多藝,唱歌、跳舞、相聲、小品、山東快書,在工廠和部隊宣傳隊練出一身本事。然後從話劇舞臺起飛,在影視表演中成為大家。他擅長琢磨人心,化繁為簡,演出人物的個性化風采。
還有就是都有發自內心的沉靜和謙抑,懂得敬畏。也許他們在人生的某個時刻也飄飄然過,但很快就選擇了低調、自律的人生態度。任何時候,張狂和放縱都是危險的事,知其雄而守其雌是真正的智慧。
問:《劇透》和《戲精》這兩本書是一個系列麼?
答:是的。《戲精》以《國劇60講》第一季講稿為底本,《劇透》以第二季講稿為底本。都是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從裝幀設計到版面風格都有延續性。
問:何為“劇透”?片場秘事算不算“八卦”?
答:書中有大量的內容是當事人第一次講述的,因為不曾曝光,所以可稱“劇透”。書中寫到的片場秘事,肯定不涉及情感八卦,但會有創作上的思路變化、人事更迭、過審曲折、合作糾葛,可以算作廣義的八卦。
當下價值
問:詳解老劇的片場秘事,對當下的從業者有什麼幫助?
答:首先是知識解惑。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發展的脈絡,把歷史上的事搞清楚了,當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座標和發力的方向,規避一些無效勞動。
其次是方法論上的啟發。任何藝術常青樹都不是僥倖成事的。在和他們的對談中,我能感受到智慧的火花,以及庖丁解牛的技巧輸出。
還有就是精神世界的洗禮。有人長槍大戟,性如烈火。有人溫潤如玉,柔能克剛。有人仙風道骨,飄然出塵。有人詩情澎湃,老驥伏櫪。有人審時度勢,因時而變。面對這群鮮活的藝術家,你不可能一無所獲。
問:書中講到,孔笙導演得知網友給梅長蘇和靖王組CP時直呼“這世上還有這樣事情”。這段影片被截了圖,登上熱搜。如何看待當下觀眾與影視創作者之間的關係?和過去相比有哪些變化?
答:原先的觀眾是跟從型,就是你給什麼我吃什麼,滋味好我就誇幾句,滋味不太好我也先品品,萬一有營養呢?總之先跟著你走上一段,待到你無法邏輯自恰,才會發出批評聲音。
現在的觀眾是互動型,每時每刻都追著作品互動。看上一集就開罵,是常有的事。你原本就大書特書的,我可以加入合唱。你原本沒有埋設的,我也可以自行造梗。
社交媒體的興盛,改變了觀眾的審美心理和追劇方式。真應了那句話:作品一旦播出,解釋權就不再歸於創作者了。給梅長蘇和靖王組CP,儘管導演並無此意,但他說了不算,一切以觀眾的意志為準。
問:接受採訪的女性影視人為什麼如此少?後續會有新生代影視人的故事嗎?
答:導演是我的重點採訪物件,人數佔到將近一半。導演這個行當,因為風吹日曬、晝夜顛倒、百事繁雜的緣故,目前還是以男性為主。
編劇和製作人這兩個行當,男性和女性人數均等。不過我個人更偏愛的歷史劇、傳奇劇、諜戰劇、軍旅劇的寫作和製作,還是以男性編劇和製片人為主。
演員這個行當,男星和女星同樣耀眼。之所以沒有女明星入書,要怪譚飛老師。他作為《四味毒叔》的總編輯,在安排採訪任務的時候,和女星聊天都是他自己出馬,我和汪海林、宋方金很少有機會一親芳澤。
後續一定會有年輕人進入我的新書。因為談論的劇越來越接近當下時空了,年輕的創作者是繞不過去的存在。新的書名我都想好了,就叫《點贊:十年好劇大賞》。
問:為什麼電視劇導演轉型做電影導演就很難成功?
答:確實有很多聲名顯赫的電視劇導演轉戰電影,就走了麥城。早年間高希希導演的《露水紅顏》,趙寶剛導演的《觸不可及》,都不算成功。相比之下,劉江導演《咱們結婚吧》和鄭曉龍導演《刮痧》,就算是全身而退了。
《刮痧》
這裡頭應該有個思維方式問題。電視劇本來就長,是一種窮盡一切線索的講述方法,導演唯恐觀眾的理解有盲點。
而電影是結構的藝術,尺水興波,追求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電視劇導演拍電影,很難找到乾脆利落的節奏,很難控制掰開揉碎的表達欲。
問:鄭曉龍、高希希、張黎等大導演未來會去拍短劇集嗎?
答:我估計不會。一方面,他們處在金字塔的頂端,平臺找他們拍戲肯定要委以重任,不拍大戲、重頭戲不是暴殄天物嗎?另一方面,短劇是年輕人的事業,需要更先鋒的影像語言、更時尚的表達方式,以及統領更年輕的創作團隊,老導演們應該也不會舍長就短。
細節參詳
問:鄭曉龍的《後宮·甄嬛傳》是也否有男性宮廷權謀的成分?它與《大明王朝1566》中的男性官場權謀又有何不同?
鄭曉龍和陳建斌、孫儷在《甄嬛傳》片場
答:不是一回事。男女的社會分工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兩類劇的明顯差別。
權謀劇的標的是家國天下、國計民生、皇權相權,動用的人手是文官勢力、兵馬武力,理論工具是聖賢教導、兵書戰策和祖宗成例,爭鬥場所有時在朝堂,有時在州府,有時在疆場,有時在民間。
宮鬥劇的標的是與皇帝的交配權,參戰的主力是妃嬪、宮女、太監、太醫,頂多波及少許的外部勢力。動用的工具是麝香、硃砂等墮胎藥,扎小人的巫蠱之術,以及千奇百怪的構陷之計。千條理論一句話:我要得寵,對家要失寵。爭鬥場所始終在皇城之內。
權謀劇的最高境界是為天下蒼生而戰,《大明王朝1566》裡的海瑞就代表民眾痛斥了嘉靖皇帝。宮鬥劇的最高境界是放棄爭寵,幹掉皇帝,《後宮·甄嬛傳》裡的鈕鈷祿·甄嬛就是這麼幹的。
《大明王朝1566》
如果一定要說權謀劇格局更大,視野更開闊,可以成為資治通鑑的話,那宮鬥劇劇情更爽,心思更細膩,還更好地滿足了觀眾的隱秘需求呢。
問:您書中提到張成功在警匪劇方面的破局,由其創作的“黑色三部曲”《黑冰》《黑洞》《黑霧》扣人心絃。那麼,當時的警匪片與當下的懸疑劇有哪些異同?二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延承性?
答:2000年前後那一波警匪劇,在案件烈度的展示上更大膽,《黑洞》裡殺人、埋人的畫面的確讓人怕怕;在人性複雜性的展示上也更大膽,《黑洞》裡的聶明宇(陳道明 飾)和《黑冰》裡的郭小鵬(王志文 飾)是反派,也是事實上的男一號。他們的振振有詞頗能蠱惑人心,辨別黑白需要更高的認識水平。
現在的懸疑劇或者說涉案劇,不可能過多展示犯罪細節,也不可能讓反派當主角了。但題材更加細分了:公檢法三家都有電視劇製作單位,層級更高的中央政法委也在驅動創作。傳統的公安劇之下,又根據警種分為:刑偵劇、經偵劇、緝毒劇等。而一部《三叉戟》,囊括了這三大警種。
型別也在分叉和疊加,《唐人街探案》有較多本格推理成分,《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更多是社會派推理,而《白夜追兇》據說是硬漢推理。《在劫難逃》和《致命願望》里加入了科幻元素。
從拍法上看,老一代警匪劇的視聽語言較為簡單,主要以劇情和人物取勝。現在的網路懸疑劇借鑑了較多美劇的拍攝手法,在影像上有更多的設計和表意,應該說更好看了。
兩者肯定有承繼關係。事實上2004年警匪劇不上黃金檔之後,是反特和諜戰劇接過了懸疑推理的大旗,開創了大約10年的興旺期。2014年以來,網路懸疑劇崛起,電視涉案劇也破了冰,這一型別進入新的發展週期。
問:書中提到的一些創作秘辛被人搬到微博後,引發過一些熱議。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怒斥群臣的名場面,原來是編劇前一天晚上寫的飛頁,而陳道明只准備了十分鐘就開拍了。自己辛苦挖來的料轉眼就成為別人的素材,轉化為別人的流量,對此您怎麼看?
答:長影片被短影片彎道超車,長影片曾經發起維護版權之戰,但目前來看無疾而終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樣的道理,我們傳統媒體人辛苦採集的訊息,被各種伺機而動的營銷號拿去使用,似乎也已經成了常態。
要保護版權,必須要有平臺下場參與。現在平臺只要流量,僅靠版權方維權是沒有意義的。
我的東西是原創正版,在我的陣地上釋出,到達我能聚攏的受眾,就夠了。如果被別人拿去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那就算是意外的饋贈和功德了。至於搬運工們的良心痛不痛,我不關心。
《劇透:國劇片場秘事》目錄
演員篇:
李雪健:何止老好人
陳道明:盛氣不凌人
陳寶國:熒屏千面人
王勁松:動作容易,動心不易
於和偉:裝龍像龍,裝虎像虎
編劇篇:
高滿堂:在路上
周梅森:反腐劇第一人
陳育新:專注公安劇
張成功:警匪劇破局
王麗萍:不抱怨
趙冬苓:編劇“代表”
劉恆:給劇加點詩
盛和煜:跨界封神
製作人篇:
劉文武:瘋狂製作人
嵇道青:軍旅劇守夜人
張謙:製片人突擊
蔡藝儂:古偶劇女王
導演篇:
張紹林:不眠不休
孔笙:成活率最高
鄭曉龍:從主任到導演
張黎:十年三扛鼎
劉家成:京味劇代言人
毛衛寧:技術控
閻建鋼:回頭草最香
張新建:魯劇中生代
劉江:影視多面手
高希希:水大魚大20年
尚敬:我愛“魔怔”狀態
汪俊:不跟生活搶戲
丁黑:不能拒絕套路
滕華濤:話題劇先行者
線上買《劇透》,請點選以下小程式,天貓購買可點選閱讀原文。
噹噹:《劇透:國劇片場秘事》
京東:《劇透:國劇片場秘事》
【文/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