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也是屬於利尿通淋藥,味苦,性平,能利溼祛濁,祛風除痺。用於治療膏淋、小便混濁,白如米泔,風溼痺痛,筋脈屈伸不利。萆薢為治療膏淋的要藥。
那麼,萆薢主治的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的澀痛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
萆薢的醫案
據《萬全護命方》記載,凡人小便頻數,不計次數,小便時莖內痛不可忍者,這種病必先大腸不通,水液只走小腸,大腸越加幹竭,甚則渾身熱,心燥思涼水,如此即是重症。
“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
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萆薢的來源和作用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薯蕷等的塊莖。
產地:分佈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性味:苦、平;歸肝、胃、膀胱經。
功效:利溼祛濁,祛風除痺。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腎虛陰虧者忌服。
萆薢的服用
《本草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瘙壞瘡。”
因此,萆薢能治療:
1
膏淋,白濁以及溼盛帶下,為治膏淋之要藥
本品苦能洩降,平而不偏,入肝、胃與膀胱經。既除下焦之溼而分清祛濁,為治膏淋、白濁及溼盛帶下之要藥。常與石菖蒲、益智仁等藥物配伍使用。
2
風溼痺痛
善治腰膝痺痛,筋脈屈伸不利。常與威靈仙、伸筋草等藥物配伍使用。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絡。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即刪。編輯&排版: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