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內部不同的生理活動按一定的時間順序發生變化的節律即為生物節律。生物節律有日週期、月週期和年週期。而最常見並且研究最多的生物節律是人類的晝夜節律。機體的大部分生理活動存在晝夜節律如血壓、體溫心率和睡眠等。許多疾病如心率失常、急性心絞痛等發病都呈節律性變化。
部分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和(或)症狀的加重也存在晝夜模式,實驗室檢測指標也存在明顯的晝夜變化。如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鼻部和支氣管反應性、炎症程度都會在夜間、睡眠中和清晨加重,從而影響夜間睡眠,導致白天生活質量下降;特異性皮炎也具有夜間瘙癢的典型症狀,據研究這與面板溫度、pH 和表皮水分損失等晝夜變化相關;晝夜節律異常會破壞腸上皮屏障功能,從而使小鼠更容易食物過敏。過敏的症狀多於白晝症狀較輕,休息時(夜晚清晨)症狀較重。最近的研究顯示,症狀的夜間加重與肥大細胞節律性分泌炎症因子相關。夜間活化的肥大細胞活性達到峰值,其分泌的相關介質及細胞因子濃度增高。
晝夜節律是機體內源產生的節律。下丘腦的生物鐘SCN能感受到外界環境的光刺激資訊,並根據光資訊的變化對生物鐘進行調節。中央生物鐘 SCN 鍾透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自主神經系統傳遞時間資訊給多種細胞(包括免疫細胞)外周生物鐘。中央生物鐘 SCN 鍾具有穩定性,即使在完全的黑暗環境中,24小時的節律仍然存在;長時間的黑暗環境會使節律時相逐漸漂移;夜間光照也可以引起節律的變化。外周生物鐘可以透過進食時間、溫度、壓力變化、而不依賴 SCN 進行週期轉換。如在相反時段進食,外周生物鐘可以擺脫光敏感 SCN的調控建立新的晝夜節律。當外周生物鐘與 SCN 節律的不一致 ( 內部晝夜節律紊亂)時,生理和機體晝夜節律會被破壞導致加重過敏反應,甚至增加過敏性疾病易感性。
過敏性疾病可以接受時辰療法 (即在症狀的特定週期同步用藥)。調節生物鐘酪蛋白激酶 (CK) 1δ/ε 和 REV- ERBα 的兩種藥物已經應用於生物節律紊亂志願者研究。褪黑素作為同時治療過敏性疾病患者睡眠障礙和炎症的候選藥物也應用於臨床試驗中並取得良好的療效。目前大多用於過敏性疾病的藥物都可能改變生物鐘節律,例如糖皮質激素、β2 受體激動劑、磷酸二酯酶抑制劑 ( 活化環 AMP 訊號通路,如氨茶鹼) 和組胺 H1 受體拮抗劑。另一方面,按節律服用抗過敏藥物即使減少用藥量也能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根據患者自身狀態提出生活幹預方案,透過重置外周的生物鐘節律來減輕症狀。
(變態反應科 莊嚴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