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網友提問:都說教育是學校培養人的工作,為什麼孩子厭學老師要怪家長呢?
回覆:家庭與學校“銜接無縫”才是孩子們童年學習成長之福。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生命個體該長什麼樣、以何種方式實現代際輪替、適宜在哪些自然環境中生存.....這些都由自然生理基因遺傳決定。但是,作為高等一級的自然生命,動物族群除了基本生理特徵之外,適應自然生存環境的能力都需要通過後天摸索習得,比如獅子+老虎+獵豹等食肉動物的捕食技能、羚羊+野兔+野牛等素食動物逃避敵害的能力。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級哺乳動物,自然生命體系之中唯有人類進化出了成體系的抽象社會文明成果、唯有人類具備透過大規模同類分工協作改造自然物質組合形態的本領、唯有人類透過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給結構......然而,除生理特徵以外,人類社會後天形成的社會文明生活技能都不具備遺傳特質。因此,在千萬年的進化實踐歷程中,人類社會形成了完整且獨特的引導&輔助子女長大成年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教育。
俗話說:“孩子是天生父母養的。”採摘野果+捕食其它動物+防禦&逃避敵害,適應自然生存環境就是人類原始祖先對子女最好的成長教育;跟隨父親種地+飼養牲畜+砍柴+起房子、跟隨母親紡織+做家務+照顧老幼,農耕社會人類對孩子的成長教導依然絕大多數在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中完成,唯有極少數帝王+貴族會聘請“德高望重”長者教導自家兒女。因此,親子相教一直都是人類社會生存技能傳承的基礎核心,也即是說絕大多數孩子跟隨父母適應生活的過程就學習。
18世紀附帶動力【蒸汽和電力】機械工具開始進入輔助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的行列,人類社會生產勞動對勞動者本身綜合文化素養要求越來越高、生產勞動的專職化程度越來越高,為了給社會生產勞動持續供給高素質勞動者、為緩解高素質勞動者的生兒育女之困【專職、專注於職業工作肯定會擠佔個人照顧家中老幼的時間】。因此,職業化輔助兒童學習成長的學校教育開始成為人類社會勞動分工的基本組成部分,它一方面以專職系統的方式為社會培育高素質職業勞動者、另一方面又為高素質職業勞動者緩解家庭生育“後顧之憂”。
托幼、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社會教育形態都是附帶動力機械開始輔助人類生產勞動之後的產物,它們以專業、集中的教學方式輔助每個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讓更多孩子走上了高素質職業勞動崗位。但是,職業化的學校教育卻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副產品”——親子關係越來越淡薄。因為,無論哪一級學校都不歡迎家長參與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工作,即使有所謂的家委會、家長會那也僅僅是個“臨時”設定。
孩子在學校的文化課程學習考試不排名+不現實分數,家庭不知道自家孩子學習成長情況的相對位置;孩子在學校體育課上無法完成提升的素質測試內容很多家長也不知從何相幫,並且快節奏的城鎮生活也讓很多家長無瑕兼顧孩子的素質培養。因此,課間活動極少、體育課時做操、放學後只能待家裡和電子產品為伴的孩子們除了學分年年增長以外綜合成長素質越來越差,人際社交能力、心理素質、綜合社會道德修養等亦越來越差。家庭教育立法、學科教育“雙減負”、完善社會各年齡段教育服務、建立兒童友好城市......在人口綜合生育能力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率緩解家庭生育“後顧之憂”成為當前匡正人口生育能力的關鍵環節。
血濃於水、情比金堅,血脈親情是維繫人際社會和諧分工協作的基礎,也是輔助童年孩子學習成長的第一任和唯一的終身免費導遊。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學校裡學習到的許多文化知識很可能與試卷一起交還給老師。但是,長年累月與家長一起生活所養成的人生性格卻相伴每個人終生。因此,家長才是人類社會輔助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才是孩子學習成長進步旅程中的“奠基人”。
根系發達的千年樹木,才能萬古長青;地基牢固大廈,才能百年不傾。同樣,只有家庭德育教化好的人才能有根可尋、有本可固,這不少了家教的許多所謂當代名流的行為道德素養正在坐滑梯。因此,在人口生育能力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之下,社會不僅僅要完善職業化的教學服務、更需要做好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協同工作,讓家庭養育與學校教育之間實現無縫銜接。所以,現代職業社會應當給年輕夫婦更多教養未成年子女的時間、現代職業化的教育工作應當留出家庭參與管教孩子成長的介面,家庭與學校“銜接無縫”才是孩子們童年學習成長之福。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