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信用是獲取貸款的重要條件。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村信用環境不太理想。一方面,大部分農民基本不貸款,也不敢貸款,談不上建立金融信用。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抵押物,農民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即便一些地方的金融機構曾給貧困戶貸過款,但部分貧困戶貸上款後,認為貸的錢是國家給的,不願意還款。甚至有的貧困戶沒有將貸款用來發展產業,而是用來消費了,導致無法還款,被金融機構鎖定為“黑戶”。因為信用不良,一些貧困戶得不到貸款,無力發展脫貧產業。最終只得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由金融機構特事特辦,透過“信用洗白”,讓這些貧困戶貸上了款,走上了發展產業的正軌。從“三戶聯保”到“五戶聯保”,從5000元小額貸款到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大額貸款,透過不斷貸款,扶貧產業發展壯大起來了,由此農民們深刻認識到金融信用的重要性,還款主動及時,不少農民建立了良好的金融信用。
進入鄉村振興階段後,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壯大和脫貧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民對資金的需求量加大,需要傳遞好農村金融“信用接力棒”。
這是因為,農村金融信用培育是一個長期工程,而且隨著貸款資金量的增加等因素,農村金融信用也迎來了新挑戰,特別要增強大戶和專業戶的金融風險防控意識。此外,還有眾多的農民沒有貸過款,沒有建立金融信用,需要大力宣傳金融信用意識,引導農民形成“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基本信用意識。
做好金融信用宣傳工作不單純是金融機構的事情,需要縣鄉村三級機構的大力支援和配合,努力形成齊抓共管、不留死角的良好局面。對此,各地做法不一,其中,透過培養“信用村”來培養“信使用者”是一個好辦法。近年來,一些地方金融機構積極“送貸下鄉”。透過與村兩委合作,將村裡品行好、有產業的農民列為“信使用者”,並建立相應的約束和優惠機制。一般一個村子有幾十戶“信使用者”就可以成為“信用村”。由於有信用,農民獲得貸款門檻低、利率低、速度快,“信用村”機制不但滿足了專業村對現金流的需求,很好助力了產業擴規提質,也拓寬了非專業村的產業發展之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脫貧地區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地方政府要積極和金融機構合作,傳遞好農村金融“信用接力棒”,讓金融活水持續流進鄉村田野,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拓兆兵)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