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幾個來自老家附近的同鄉聚會聊天,聊到了“回老家建房”的問題,有一些新的感慨。
要不要回老家建房?意見主要還是兩派,與以往沒什麼大的不同:一派認為回家建房,空置浪費資源,又不能保值升值不划算;一派認為老家建房是根,房在根在。
以上意見都是老生常談,但有幾個人意見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幾個人有在外開店做生意的,也有在外打工的,都是幾代根紅苗正的深度農村人。綜合他們幾個的意見概括起來就是:一是擔心,二是憧憬,三是面子。
擔心啥?
就是深深的、揮之不去的焦慮感,以及極度缺乏的歸宿感。一開店同鄉說:別看現在我在這賺了點錢,可是多年多地轉戰和漂泊的經歷告訴自己,這個生意這個事也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走下坡路,運氣不是時時都有,機會不會總在此地此時此事,他鄉是多地,故鄉只一地。
另幾個打工的則更加突出,東家不打打西家,終歸是人往高處走,為錢而奔波,家在哪?迷茫的很,唯有故鄉是歸依。
這就可以看出,擔心長期呆在某一個地方沒有長期穩定的收入流來支撐在外立的家,穩定收入流沒有信心,沒有穩定物質基礎,也沒有和老家一樣可依賴的當地人文關係,買房就成了空中樓閣。
憧憬啥?
在外掙錢的人內心還是有-個小夢想,就是老家掙下一份家業,過上鐘鳴鼎食的日子,世代傳承,以不負祖宗期待。這前提條件就是一個世代傳承有天有地有院落的房子。但是歷史上鐘鳴鼎食之家都是領朝廷俸祿的官宦或有地租鋪租等有收入支撐的。
所以,很多人還是有一個憧憬:老家也會如同沿海地區一樣,有產業,有大量就業機會。在這一憧憬下,在老家建一棟漂亮的房子就有價值了。
面子
這個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建起來了,自家還是一個小矮泥磚房,面子上掛不住,已不是建不建的問題,而是必須建的問題。
結束語
所以,回老家建個房子,是一種家鄉情結,是一種家族傳承,是一種希望!
等到老家產業上來了,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起來了,人氣旺起來了,鄉村真正振興了,這些房子的價值就體現出來,這就如同城市新區開發的房子,價值在未來,看一下美國鄉村大別墅的價值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