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展示中國人勤勞的影像之一。
每年6月上旬,來自甘肅的農民十人八人不等,乘火車一路向東,數千人聚集在八百里秦川的東部,或是河南西部。
這裡是中國小麥的主產區,在缺少農業機械的時代,每年麥熟時節就是麥客們大顯身手的時候。
麥子東邊成熟得早,漸次向西,麥客們便從東向西一路割過去,直到回到自己的家鄉。
麥客一人一天可以割一畝多一點。持續一個月的收割季,賺到的錢甚至好過家裡貧瘠土地的淨收益,成為家裡經濟最重要的補貼。
不過,隨著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進步,麥客們的身影已消失。
別說麥客,曾經擁有9億多農民的中國,如今常年在農村居住的人口“僅剩”5億多,以種地為業的約2.2億左右。
有4億人徹底離開了農村,他們建設了最繁榮的城市,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頭銜。
而中國的農村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分化、進化。
如今,麥客的後代農閒時會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城鎮的大街小巷,不用像父輩那麼辛苦便能賺到中國最富裕省份浙江省的人均收入。
而仍堅守農事的,田間地頭的風景也大不相同。
馬嶼三株松樹村80後吳董淑,是浙江瑞安第一名持證女拖拉機手,也是當地第一位農業無人機女飛手,在抖音影片中,她熟練運用無人機等各種農業機械,管理著1000多畝農田。
這是時下農村題材最火的短影片之一。
能想象得出嗎?別說80、90後女生,來自山東諸城市石橋子鎮,55歲的大姐同樣也能熟練操作農業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
在中國,農村的進步總是令人欣慰的,女性的進步也總是令人欣慰的,而這兩者的結合帶來的感動就不僅僅是倍增。
一個小切口,呈現的是一個關於中國農村深刻的歷史悸動。
一人管理千畝農田?
女飛手不只出現在浙江的農村,山西、江西……同樣也有女飛手的存在,這一類“新農婦”的出現,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或者,這會成為農業能否再上臺階的一個隱喻。
說起發達農業國家,我們最羨慕別人的,常常是幾個人藉助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就能管理面積廣大的農場。
由於中國單位畝產早早就遇到了瓶頸,所以中國農民的種地收入近十多年也很難有大的提升。
歐美農業機械化率輕鬆達到70%,甚至90%,而中國在早早超過50%以後,便難有寸進。
圖表來源:頭豹洞察
中國的地理條件,除了東北、新疆等少數墾區,大型農業機械很難全面展開。
還有制度方面的因素。1978年後,農村用土地承包制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這種制度要保證家家戶戶都有地種,就使得農業生產相對分散,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
在中國人均收入不高時,問題還不大。但一旦要追求共同富裕,向高收入發起衝擊,那麼農村的落後勢必會成為拖累。
中國農村常住人口超過5億,比美俄人口之和還多;中國農業還不夠強,其傳統的生產組織方式,不足以支撐如此多的人奔向富裕,但如果農村不實現富裕文明,整個中國就說不上富裕文明。
過去四十年,很多農民能先富起來,恰恰是因為他們率先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
而今天,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土地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或許,這就是當人們從抖音上看到80、90後女飛手,會不吝點贊、好評的原因所在。
配合官方檔案的指引,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分離也開始提上議事日程,讓大面積的農場種植逐漸在事實上成為可能。
新農業機械、女飛手,以及他們透過抖音這種現代傳播方式快速掌握新機械、新生產力的現實,或許意味著我們將會目睹中國農業迎來又一次騰飛。
騰飛從來就沒有那麼簡單
中國目前每百平方公里拖拉機數量為84臺,美國是257臺,歐洲更是達到近700臺,連印度也比中國多,為130臺。
事實上,這還是中國曆時70年推廣農業機械化後的數字。
為什麼這麼難?想知道原因,就得對中國鄉村機械化的基礎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1、 目前,中國農用機械化最高的地方主要位於東北和新疆,但它們不具備代表性。
中國農業用地除三江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外,大多數特別是南方農業大省的農用土地都處於丘陵地帶,傳統大型農用機械在這些地區應用場景嚴重受限,這些地區對農業機械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鄉村機械化是一個第二產業反哺第一行業的過程,但由於農民收入整體不高,結果就是農民買得起的農機質量、壽命、可靠性差強人意,而好的農機農民又往往難以負擔。
3、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最需要機械化的環節其實是農業植保。影響農民收成的主要自然災害有三種,即水災,旱災和蝗災。而植保就是保護農作物,儘可能減少病害、蟲害、草害,甚至一些極端天氣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損失。
以預防蟲害為例,中國傳統的農業植保方式以手動施藥為主,佔比高達93%。要知道,蟲害發生後蔓延速度很快,需要3-5天內快速噴藥,人工噴藥每天僅10-20畝,人工噴灑效率低。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農業,早就大規模使用航空植保。航空植保面積佔比最高的是日本,達到60%,世界平均水平則大概17%,而我國只有約5%。
無人機飛手的出現,無疑為中國找到了低成本提升農業植保效益的最佳途徑之一。
研究顯示,農用無人機可以節約90% 的用水量和30%-50%的農藥用量,效率是人工的40至60倍,比拖拉機也要高5倍。
而且,不比盛產大豆、小麥等農作物的東北,除了水稻外,茶葉、水果也是南方大範圍生產的農作物。為了給這些種植在山間的茶葉和果樹進行植保作業,茶農和果農往往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翻山越嶺,長時間進行勞作。
中國無人機生產處於世界第一陣營,在民用領域更是佔據了世界70%的銷售份額。
如能結合農村的現實需要,無人機無疑將會讓農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地理環境與中國相似的日本則有60%的水稻田是採用無人機來完成防治的,近40%的農業植保都是用無人機來完成。
近年來,農業無人機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國內的農業無人機領域,已經連續7年高速增長,無人機服務的農田面積佔5%,其作業場景已由之前的噴灑,逐步擴充套件到了水稻直播、飼料飛播,肥料飛播等。而作物也由之前的水稻、小麥擴充套件到了柑橘、蘋果、棉花、菸葉等作物。
中國新農民,嶄露頭角
一個新時代職業農民的養成,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可沒有想象得那麼容易。
“十三五”期間,中國以舉國之力培訓高素質農民也才500萬人。
相對於5億的龐大基數,屬於極少數。
傳統的成長路徑,除了要起早貪黑能吃苦外,要學習如何操控、保養無人機,植保規劃,還要熟悉各種地形地貌及其環境,學會如何選擇作業方式,瞭解不同的植物和季節對藥劑的需求有何不同等等等等……
而這些學問,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專業的老師是難以掌握的。
過去,農民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戶,而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又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因此在進行農民培訓和推廣農業技術的時候,往往必須要組建高度下沉的培訓推廣體系。
網際網路下鄉後,使得學習的效率勢必得到極大提升。
中國畢竟是農業大國,農業企業、專業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自身都具備了很強的技術自給能力。他們需要的不是一般性的課堂講授、實操訓練,而是一套全新的技術擴散和服務生態。
短影片及直播的盛行,讓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走上了快車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二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哺,藉著第三產業網際網路下沉的東風終於得以實現。
據前不久CNNIC統計,目前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超過了10億人,網路普及率已經達到了71.6%。 其中農村地區的網際網路普及率也達到了近60%,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網。
與傳統的技術培訓不同,網際網路的羊群效應同樣會讓新的技術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快速擴散。
國內農業無人機應用的高速增長,與其新奇的特徵,大多年輕人願意將其搬上抖音等短影片平臺進行傳播、分享,是分不開的。
新的資訊生產和傳播方式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大眾資訊時代。
短影片的低門檻,不僅能夠讓農民快速瞭解市場資訊和有效渠道,也能透過簡單直接的傳播方式,使農民成長為新時代的農業職人。透過快速傳播,打破原有資訊壁壘,使生產和交易高效運轉。
可以說,像抖音這樣的短影片平臺,透過間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已經變成了當代農業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成為農民生活的一部分。
農民們透過短影片釋出勞動生活場景,釋出打藥、採茶、打魚等一系列鄉村日常,形成了網際網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農村女性參與生產生活並進行短影片傳播,更是對提高自身地位,打破農村固有對女性權益的忽視,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傳統的耕牛鐮刀下,中國農村婦女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影像,這與社會地位和傳播記錄載體密切相關。
隨著新中國成立後拖拉機時代放入來臨,女性開始被記錄,特別是類似海報式、但又比較千篇一律的記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宣示意味較濃。
而在新農業的大環境下,智慧化的技術革命已經走向田間地頭,中國的農村女性,她們用抖音自己記錄自己,學習、記錄和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傳播自己個性化的鮮活形象,這無疑是中國新農婦地位的一次全新提升。
對於她們來說,半邊天實在是不夠,她們擁有的也許是農村的整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