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向陽紅03”號載著南海西部夏季綜合航次科考隊,在海南三亞順利靠岸。
這次科考,由中山大學負責實施,綜合性強、觀測海區遠、科考手段先進,順利地捕捉到海洋偶極子產生的亞中尺度結構及能量轉化特徵。
近年來,中山大學大力發展大海洋學科群,積極部署多學科南海科學考察。不僅獲得了海洋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料和資料,還逐漸形成了南海科考教學體系和學生培養的模式,為我國海洋人才培養和海洋強國戰略推進扎牢基礎。
南海邊的中山大學,在中國海洋科教版圖上,日益受到中國乃至世界的矚目。
為什麼中山大學要大力發展海洋學科?
為什麼中山大學的海洋學科能迅速崛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大力發展海洋學科,中山大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充滿信心和決心的。
1 中國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
就有中大人的身影
因瀕臨南海,中山大學建校之初就開始發展海洋學科。
1928年,中山大學成立不久便開啟海洋科考,推動並參與了中國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
1928年,中山大學沈鵬飛、朱庭祐教授一行16人借乘“海瑞”號軍艦前往西沙進行實地調查。
在遼闊蒼茫的海上,一條小舢載著十幾名科考隊員在各個島嶼之間漂流,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科學家對西沙群島進行科學考察,中大人與西沙結緣也肇始於此。
調查團全體合影
當時的國民政府廣東省政治會議廣州分會批准西沙島礦產劃撥中山大學管理,西沙群島被列為中山大學海洋實習基地。這是中國今天對西沙群島行使有效控制的史證之一。
沈鵬飛教授編的《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
此後,中大的海洋科考一直沒有間斷。
抗戰勝利後,中山大學派人參與了西沙群島的接收工作,並在1947年對西沙進行了第二次科學考察,其中就有生物系著名教授張宏達先生,後來幾經修訂他寫成了《西沙群島的植被》,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為證實西沙群島是中國領土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20世紀80、90年代,中山大學袁家義、梁百和、黃玉昆和鄧孺孺等教授先後組織發起了“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現代碳酸鹽沉積科學考察團”,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的研究工作,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考察成果。
袁家義教授手捧從西沙採集回的扁腦珊回憶往事
從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90年代末,中大海洋研究的重心主要在近海,圍繞沿海港口航道建設的選址和維護、河口整治等國民經濟建設需求,以及沿海水土及空間資源大規模利用,開展了大量的現場調查工作。
中山大學是全國最早開闢河口海岸研究的單位之一,為華南沿海地區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和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2 “大學科思路”打造海洋學科叢集
廣東,毗鄰南海,擁有我國最長的海岸線。
廣東所屬海區是我國經濟社會活動最頻繁的海區。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6年位居全國首位,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中大有研究海洋的傳統,又地處南海邊,擁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條件,推進海洋強國戰略,我們不可能缺席,一定是責無旁貸、捨我其誰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略海洋的指示,為國家培養高層次海洋人才和提供高水平學術支撐。”羅俊校長說。
中山大學發展海洋學科,也得到了廣東省和珠海市大力的持續的支援。
進入新世紀後的20多年來,中山大學加快佈局海洋學科。2002年設定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08年組建海洋學院。尤其是2015年以來,中山大學海洋學科發展改變“打法”,用大學科思路推進海洋學科群建設。
海琴聽濤
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藍天、碧海、金沙灘,而更引人矚目的是海岸線邊上的“濱海紅樓”,越來越引人注目的中山大學海洋學科群即落子於此。
2015年以來,學校開始在珠海校區建設完整的“海洋學科群”,包括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大氣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等整建制涉海學院。7個院系既有相對獨立的學科邊界,又有交叉合作,叢集效應帶來了跨越式發展。
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外海洋高層次人才加盟中大海洋學科。
截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學已有各類涉海學科教研人才近700人,其中有7名院士,涉海洋學科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3800多人。
3 大專案大平臺大裝備
揚帆起航正當時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2020年8月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羅俊校長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綵,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中山大學”號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效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是多學科領域、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的海上移動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承載著中大人經略海洋、報效祖國的時代使命。
“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海洋一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藍色糧倉’。”著名歷史學家、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說。600多年前,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駛向西洋,傳播了中華文明,為世界航海事業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中山大學將以“中山大學”號作為平臺和載體,劈波斬浪、挺進深藍,為國家走向深遠洋貢獻力量,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海洋夢、強國夢奮力啟航!
除了“大船”,還有更多大裝備:“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已經開建的國內首艘智慧型無人系統母船以及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發射計劃等等,都將為中山大學的大海洋學科發展裝上翅膀。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中山大學還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南方海洋實驗室依託中山大學建設和管理,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應用基地,匯聚各類優秀人才1200多名。截至2020年底,南方海洋實驗室科研人員系列中有院士8人。
南方海洋實驗室揭牌儀式暨理事會成立大會
4 挺進南海
逐夢深藍
從探秘考察西沙
到“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建造下海
93年懷夢遠航,93年砥礪前行
經略海洋,逐夢深藍
這是中山大學實現海洋強國夢的歷史使命
是責無旁貸的中大擔當
中山大學充分發揮涉海洋多學科綜合優勢
藉助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等重大平臺
力爭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海洋學科群
培養世界一流的大海洋學科人才
洪波湧起,星漢燦爛
探索海洋的腳步永不停歇
未來,中大人也將繼續揚帆遠航,乘風破浪!
來源: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