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在月球上有兩輛小車,“玉兔一號”和“玉兔二號”,專業說法叫月面巡視器,它們的重量都是約136公斤,長1.5米、寬和高差不多也都是1米多。其中“玉兔二號”已在月球上工作了近3年,超過設計壽命的12倍,成為人類歷史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而在嫦娥六號和七號任務中,還要各送一輛月球車上去,至2030年我國實現載人登月的時候,應該還會出現有人駕駛版的月球車,就是類似1971年至1972年“阿波羅”十五、十六和十七登月任務中出現的那種,宇航員可以開著它在月面上飆車。
實際上,按照我國航天的能力,現在就已經可以製造有人駕駛版的月球車了。“阿波羅”計劃的第十五、十六和十七次登月任務中,宇航員使用的月球車軸距2.3米,長3.1米,高1.14米,全車重量210公斤。而我們的“祝融”號火星車長2.6米、寬3米、高1.85米,重240公斤,尺寸和質量均已經達到了“阿波羅”有人駕駛月球車的標準。
不僅如此,“阿波羅”有人駕駛月球車的壽命非常短,比如“阿波羅”十七號月球車,工作時間只有4小時26分,行駛距離也只有35.89公里。而隨著航天科技的進步,我們再研製有人駕駛月球車時,可以給它配上太陽能電池板或者同位素核電池,讓它在航天員離開之後依然可以執行更長時間的自動駕駛和探測任務。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最關鍵的是我國載人登月並非“到此一遊”的打卡式登月,而是有著很強的工程應用背景,即實現長期有人駐守月球,進行探測和開礦,這就必須要建立月球基地,有更大更重的月球車。而在兩年前的我國《載人登月探測初步方案裝置》中,就透露了一種“中國載人月面移動實驗室”。
說它是“移動實驗室”,其實更類似拖掛式房車,它比現在的月球車可大太多了,有一套完整的生活、工作和通訊裝置,有廚房、臥室、衛生間和類似空間站的水、氧氣迴圈系統,能夠容納2到4人在月球上生活一整年,可謂是放在四個輪子上的小型月球基地。
無獨有偶,早在2008年,美國也測試了一輛名為SRP的大型月球車,它重達數噸,採用全電驅動,續航能力1000公里。和我們的拖掛式不同,它是自行式的,且有6組12個可單獨轉向的輪子,越障能力強於我們,可謂是自行式月球房車。
至於拖掛式設計和自行式設計究竟哪個更好,現在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難分伯仲,需要進行驗證。但中美月球房車都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三五成群組成一個基地。它們背部的載員艙都採用了模組化設計,很容易互換,或者卸下來搭成“帳篷”。
一開始,我們設想的未來月球基地,需要航天員尿尿和泥,用3D列印裝置製造磚塊,以及直接列印房子,甚至還需要在月球上挖地洞,重新做回“穴居人”。如今看來,科學家們比我們外行想得更周到,直接將月球車做成房車的樣子,可移動能拉著到處跑,工作生活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