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畜牧業產值達3613億元,同比增長7.2%,全省生豬出欄5614.4萬頭,位居全國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畜牧大省。畜牧業的強勢發展對飼草育種產生了強勁需求,四川農業大學草業科技學院“突破性飼草育種材料與方法創新”科研團隊在飼草種質資源收集儲存、新材料創制與利用、新品種選育、配套技術及成果推廣、產業扶貧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該專案屬於四川省“十三五”育種攻關專案,由四川農業大學草業科技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新全教授負責。
近五年來,團隊創制優異種質200餘份;選育國審飼草品種19個,省審品種21個,我國第一個飼草品種“長江2號”多花黑麥草通過了北美AOSCA認證協會的專業認證。團隊還研製飼草新品種配套利用關鍵技術14套,制定頒佈13套技術規程標準;授權專利78件,其中發明專利21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其他部省級獎勵7項;飼草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示範推廣210餘萬畝。研發的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相關成果70%以上得到了成功轉化。
成果頗豐——飼草品種走向國際
“十三五”期間,團隊選育了40個飼草新品種,有19個通過了全國草品種委員會審定。其中,川農1號多花黑麥草產量高,耐沼液灌溉;採用聚合育種選育的“玉草5”“玉草6號”等飼草玉米新品種,填補了我國缺乏大芻草和摩擦禾飼草新品種選育利用的空白;“蜀草1號”是近年來南方首個育成的高丹草新品種;“英迪米特”燕麥是我國首個南方農區飼用燕麥新品種;“升鍾”紫雲英是國內首個登記的紫雲英品種。
“長江2號”多花黑麥草品種透過北美AOSCA協會專業認證,商品種子成功在北美上市,標誌著我國自主選育的飼草品種走向國際,解決了多花黑麥草品種長期繁種成本高,商業化制種難題,充分利用國際區域優勢滿足國內生產需求,擴大品種推廣。
進展突出——配套技術研發增效
在新品種選育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配套技術研發同樣進展突出。“十三五”期間,研製出鴨茅良種繁育技術體系、飼草玉米高產栽培等配套技術14套。透過研究和實踐應用,整合林草間作、草田輪作、糧草間套作等綜合利用模式,使飼草產量提高15%以上,種子產量增產30%~50%,勞動成本降低約10%,水土流失量減少20%~30%,提高人工草地生產力3~5倍。
針對西南區高溫高溼的氣候特點,研發出高溼地區多花黑麥草、狼尾草青貯技術和飼草青貯及混貯技術,建立了高溫高溼地區青貯乳酸菌資源庫,篩選出了7株耐高溫乳酸菌,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7件,並已成功轉化,可為大規模生產加工提供技術支援。
針對青藏高原氣候特徵,研發了高寒區燕麥青貯生產技術,為我省川西北藏區的草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研發老芒麥、披鹼草、飼草玉米、高丹草和黑麥草等新品種配套制種技術,建立規模化制種基地大量生產種子,為構築我省優質飼草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打下了基礎。
收益顯著——轉化推廣多點開花團隊研發成果在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區的40多個縣(市)推廣應用3200多萬畝,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結合農區飼草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研究成果,採取“科研單位+地方政府+技術推广部門”的模式,透過良繁體系建設、示範基地建設、培訓體系建設和良種良法的推廣利用。建立示範區9個、示範基地14個。
在宜賓、達州、眉山、自貢、巴中等地推廣飼草豐產栽培、種草養畜、草地高效生產與持續利用、病蟲害防控、青貯技術等210萬畝以上,透過畜禽轉化,飼草經濟效益附加值增加2~3倍,飼草新品種及配套技術已在全國累計輻射推廣逾千萬畝。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四川農業大學“突破性飼草育種材料與方法創新”科研團隊在30餘個市縣開展了技術培訓50餘次,培訓科技人員和養殖農戶4000餘人次,免費發放優質飼草種子2萬多公斤。這些行動實實在在地促進了成果轉化,讓農戶獲得了切身利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以服務社會為擔當,四川農業大學將持續奮鬥,為 “美麗中國”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四川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四川農業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