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0日至7月4日“光輝的歷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5週年全國集郵展覽”(山西太原),為第11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吳書慶和他的《新中國第一套普通郵票》獲得大鍍金獎。 下面,讓吳書慶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組集心得:
我在上小學三年級時即開始集郵,那年(1949年)正好是新中國誕生,因此我的郵齡與共和國比肩。色彩繽紛、內涵豐富的郵票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的愛好從收集糖紙、香菸牌、線軸商標等“移情別戀”到集郵,至今不渝。
1965年,我從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投筆從戎,獻身國防與航天工程設計。不久,便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即便如此,集郵這一終生的愛好卻從未中斷。
我編組《天安門》郵集的軌跡 1984年北京市集郵協會擬舉辦《慶祝建國三十五週年集郵展覽》,我立即想到搞一部《雄偉的天安門》郵集參展。因為天安門不僅是新中國的誕生地和象徵,也是中國建築中的一朵奇葩,而且印有天安門圖案的新中國郵品極其豐富,用此題目編組郵集來慶祝新中國建國35週年,無疑是個最佳選擇。完成後的郵集有六個大標題,素材涵蓋了新中國發行的幾乎全部印有天安門圖案的郵票(紀、特郵票和普通郵票)、郵政用品(郵資封、片、簡)、首航封、首日封和紀念郵戳等。郵集獲得了好評,並榮獲該次郵展的最高獎。從此,我便與天安門結下了不解之郵緣。
1988年,我將郵集補充了世界各國含有天安門圖案的郵票後,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新時代杯”京、津、漢、穗群眾文化系列大賽集郵比賽,又榮獲了第一名。接連兩次的成功,使我信心倍增。
1989年,在北京市集郵協會的大力支援下,我又特地貸款添置了天安門“放光芒”錯版票,將郵集更名為《天安門》,滿懷豪情地去參加保加利亞世界郵展,不料僅獲銅獎,令我大失所望。當時的國際集郵聯合會專題集郵委員會主席請我國徵集員焦曉光女士轉告我:專題郵集要用郵品講故事,而不能是同題材郵品的羅列。這才使我醒悟到,天安門這個題材並不適合編組專題郵集,倒是更宜編組傳統郵集。
於是我“忍痛割愛”,捨棄天安門圖郵政用品、郵戳和外國的天安門圖郵品等,編組了一部《天安門圖郵票》郵集去上海參加1991年全國郵展。孰料,這次雖然得了個鍍金獎,但評審員們仍認為:天安門圖普通郵票與紀特郵票屬於不同品種,放到一起展示,不像傳統郵集。此時我再次回憶起1988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亞洲集郵聯合會執委會郵展(拙作《天安門》有幸參展)上,新加坡著名集郵家鄭炳賢先生建議:不如縮小範圍,搞個《天安門圖普通郵票》郵集如何?
自上海全國郵展後,我便下定決心再度縮小範圍,按照鄭先生的提示,編組《天安門圖普通郵票》郵集,並立即行動起來。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取得全國郵展的“入場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精品不夠多”。但我毫不氣餒,日積月累,接連不斷地充實郵品、完善郵集。終於在2001年以《天安門圖普通郵票(1949-1954)》郵集參加南京全國郵展,並榮獲大鍍金獎。
2002年初,我從部隊退休,返聘到地方設計院發揮餘熱。為了提高展品的重要性,我再次接受鄭炳賢先生的建議,將郵集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普通郵票(1949-1954)》,繼續著自己的天安門郵緣。2003年該郵集榮獲重慶全國郵展金獎,此後又相繼獲得2006年太原全國郵展大鍍金獎(獎級雖有所下降,實際名次卻是大幅上升的)、2007年聖彼得堡世界郵展大銀獎、2008年南昌全國郵展金獎加特別獎和洛陽2009年中國世界郵展大鍍金獎。
不進則退,一部郵集能夠接連不斷參加郵展角逐的必要前提,便是每次都必須有較大的改進。否則,即使參了展也會獎級下滑。因此,這其間我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集郵是個慢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素材(郵品)需要積累,郵識也需要積累。在大力收集的同時,我不斷認真學習郵展規則,提升編組郵集的技巧;不斷對天安門圖普通郵票進行潛心研究,先後在全國性的集郵報刊上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學術論文,其中《關於東北貼用天安門圖普通郵票的幾個問題》還入選《全國優秀集郵學術論文集(1982-2001)》。
2004年,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收藏欄目的“國慶節紅色收藏特別節目”,播出了《集郵家吳書慶和他的天安門郵票》。時間雖然不長,卻也是對我的鼓勵與鞭策。
《天安門》郵集的現在面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第一套普通郵票的圖案為天安門,故這套郵票亦稱“天安門圖普通郵票”。從1949至1954發行過六版,加上東北貼用一、二版,旅大貼用版以及此前於1949年發行的華北版,共有10個版別,設計者均為新中國第一位郵票設計師孫傳哲。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普通郵票(1949-1954)》郵集側重展示和研究展示了這些郵票的版式、版銘、印刷、齒孔、用紙、刷色、水印和發行、使用情況。
郵集共5框,每框兩個版別,每個版別半框。既考慮發行的時間順序,又考慮區分地方版與全國統一版。第一框:題目、綱要(1頁),華北版(7頁),旅大貼用版(8頁);第二框:東北貼用一版(8頁),東北貼用二版(8頁);第三框:一版(8頁),二版(8頁);第四框:三版(8頁),四版(8頁);第五框:五版(8頁),六版(8頁)。
該郵集的最大特點是其“不可複製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展示了大量(約二十餘件)存世孤品,如貼華北版100元、700元票最大方連的實寄封;200元、300元票最早(分別為1949年12月7日和28日)的實寄封;旅大貼用版中的35元底邊漏齒票最早(1950年3月13日)的實寄封和貼100元票的雙掛號貨樣封;貼東北貼用一版票的東北貼用一版天安門圖郵資明信片;一版800元底邊漏齒四方連;三版2000元頂邊漏齒票;四版800元票帶版銘復齒橫六連;五版帶文字記錄的20000元版樣十八方連、帶版號的20000元版樣八方連、貼200000元橫雙連的國際航空貨樣和國際航空小包;六版最早(1954年2月3日)的實寄封和100元對剖票印刷品實寄封等。
二是展示了大量本人的研究成果。如華北版的使用研究;旅大貼用版的使用研究;東北貼用一、二版的版式和版銘的研究;二版的版式研究;五版20000元無齒票的研究以及六版100元對剖票的研究等。這些研究都獨立發表過論文,傾注了本人的大量心血。正因為如此,才使這部郵集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
對該郵集我還力爭不斷改進與完善。在參加2007聖彼得堡世界郵展後,作了如下修改:
1. 加強了郵票本身(相對於其使用例項)所佔的比重,並首次展示了該郵票所有版式的郵局全張,包括10×5=50、10×7=70、10×8=80、10×10=100、20×10=200、23×10=230六種全張;而200枚的郵局全張又分為左右四廠銘(如華北版)、上下四廠銘(如二版)、左右雙廠銘(如一版、三版、五版)、底邊雙廠銘(如四版)四種形式,100枚的郵局全張也分為左下單版銘(如東北貼用一、二版)和無版銘(如旅大貼用版)兩種形式,共十種基本版式。
2. 補充了大量難得的郵品,如:
第一框的華北版50元票200枚郵局全張,華北版廠銘四方連,華北版500元票最早(1949年12月2日)的實寄封,旅大貼用版100元票100枚郵局全張等。
第二框的東北貼用一版最早(1950年1月16日)的實寄封,東北貼用二版無水印5000元票70枚郵局全張和多種80枚郵局全張等。
第三框的一版200元票200枚郵局全張、8000元票透印變體六方連、800元票次日(1950年2月11日)實寄封,二版3000元票添橫線變體、早期實寄封等。
第四框的三版400元票齒孔斜打40橫方連,三版早期實寄封,四版帶版號的500元票和四版最早(1950年12月4日)的實寄封等。
第五框的五版100000元、200000元票四方連,五版最早(1951年4月21日)的實寄封,六版1600元票230枚郵局全張和六版2000元票1956年11月滯後掛號封等。
3. 加強了外觀處理,剔除了個別品相欠佳又並非無可替代的郵品。郵品襯紙的外露寬度,儘可能一致。郵品的擺放,儘量平衡、美觀。品相差的實寄封我撤掉了好幾件,其中甚至包括華北版300元票最早(1949年12月25日)的實寄封(改由1949年12月28日的好品相實寄封替換)。
4. 減少了影印件的使用。以前,為了展示實寄封的背面郵戳等以及郵局全張(為了節省版面,通常是摺疊展示)的全貌,我的展品中採用了大量彩色影印件或照片。在洛陽國際郵展培訓班上,鄭炳賢(國際集郵聯合會理事)、蘇拉吉(亞洲集郵聯合會主席)兩位先生評點我的郵集時指出:影印件、照片多了,影響美觀,應儘量少用。這次,我撤下了十幾件影印件、照片,只保留了不可或缺的少數幾件(諸如五版20000元版樣十八方連背面的文字記錄以及六版100元對剖票印刷品實寄封正面可證實其真實性的退件單等)。
5. 改進了文字翻譯。以前郵集的翻譯,基本上由我自己進行,質量較差。這次請了英語專業人員翻譯,有所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普通郵票(1949-1954)》郵集在洛陽2009年中國世界郵展榮獲大鍍金獎後,一個新的挑戰擺到了我的面前:該郵集如果再次參加世界郵展或國際郵展,必須由原來的五框(80標準貼片)擴充到八框(128標準貼片)。這既是機會也是考驗。展框數量增加,可以擴大內容,使郵集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但如降低了素材的質量,只會適得其反。我深知前途艱難,但絕不退縮。
光陰似箭,歲月如歌,我的天安門郵緣與時俱進,永無止境。
編輯:北京一枚郵幣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