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第二個千年開始時,大約是我國北宋時期,湧現出以科學家沈括、文學家蘇軾、政治家王安石、歷史學家司馬光等名人,輝耀天下,在其後的數百年內,中國名人輩出,不勝列舉。
百年來,中國名人郵票大量湧現。因眾媒體廣為介紹,幾為耳熟能詳。本號不能附驥,故此只按自己所藏各國萬枚郵票,來寫外國名人,例按出生年月排序,有繁有簡,有輕有重,旨在透過介紹名人,反映上個千年世界歷史的演進。特此敬告。
比魯尼(973一1048) 阿拉伯歷史學家、天文學家
比魯尼被稱為“十一世紀桂冠學者”,他把批判精神、對真理的執著與待人寬容忍讓結合起來,被認為是伊斯蘭世界早期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各種文化交流的使者”。為紀念他,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享有千年盛譽。
比魯尼生於花拉子模(今烏玆別克),卒於阿富汗。一生廣為遊歷,精通中亞多種語言,在數學、天文、物理、植物、地質礦物、歷史等許多領域有所貢獻。
比魯尼著作宏富。在《古代諸國年代學》中,論述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希臘人的歷法、紀元和節日製度;
在《馬蘇蒂天文學》中,研究了球面三角、球面天文、計時學和自然地理學,探討了地球以地軸為中心的自轉理論,運用流體力學的原理對泉水噴湧作出正確解釋,測定了18種寶石及貴金屬的比重,研製的象限儀是此後四百年內同類天文儀器之最大者。
現在看來,他的研究並不精確,有很多謬誤,卻初步奠定了這些學科的基礎。
比魯尼於1017年僑居印度,在溝通阿拉伯文化與印度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還有《印度學》《古代遺址》《占星學入門解答》《藥學》等著作流傳於世。
美國近代著名東方學家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一書中說:“在8 世紀中葉到13 世紀初這一時期,說阿拉伯話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舉起者。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增補,承先啟後,這些工作都要歸功於他們,有了他們的努力,西歐的文藝復興才有可能。”
比魯尼推崇理性和知識,主張雙重真理論,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他認為哲學是一種最高的理性認識,而宗教是管束人們思想行為的一種道德準則,旨在揚善止惡。
他認為,宗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範圍的問題,信徒應該修心養性,積德行善,做好本份工作,不要對社會事物和自然科學橫加指責,甚至野蠻地對它進行壟斷干涉。
千年之前的人能有此等覺悟和意識,實為難能可貴,比現今某些扼制自由思想的人強過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