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宋徽宗趙佶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也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他的《芙蓉錦雞圖》和《鴝鵒圖》,構圖嚴謹,相互制衡,移動了任何一個部分就會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海棠白頭圖》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吟誦著它,前仆後繼捐軀赴難。那麼誰是“靖康恥”的主角呢?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8位皇帝,也是北宋的亡國之君。
作為皇帝,他無疑是失敗的,但作為藝術家,宋徽宗卻是無數帝王中毫無爭議的第一人。
《柳鴉蘆雁圖》區域性
他的詩詞不亞於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字瘦勁秀拔,柔中帶剛,被稱為瘦金體。
他最擅長畫花鳥畫,重視寫生,以形神兼備而著稱,是工筆畫的創始人。
宋徽宗的審美,若用兩個字形容,便是極致。
《聽琴圖》區域性
做什麼都能出色,唯獨做不好皇帝
古往今來皇帝那麼多,但要問藝術才華最高的是誰,完全可以放心回答:宋徽宗!詩詞、繪畫、音樂、瓷器古玩和點茶,就沒有他不擅長的。
趙佶18歲那年,他的哥哥宋哲宗英年早逝,且無子嗣。在各種政治力量角逐中,他一下從浪蕩輕佻的端王竄升到一國之君的位置。據說當他收到自己即將成為皇帝的訊息時,還在蹴鞠。
《溪山秋色圖》區域性
原本當皇帝就不是趙佶所願,他只想做個紈絝。所以登基後不久,他就開始放飛自我,什麼朝政、國事,先放一邊,朕的心情最重要。每日吃喝玩樂、沉迷書畫,不理政事,治國無方, 任用小人,窮奢極欲,抵禦外國侵略不力,致使大宋江山喪失近半,自己也成了金國的俘虜。
不過宋徽宗雖說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在藝術方面,卻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富藝術氣質而才華橫溢的皇帝,他廣泛涉獵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更是無與倫比的。
《祥龍石圖》
他一生精於書畫,力主推動官方畫院的形成與發展,為了把最優秀的人才吸收到畫院,宋徽宗建立了考試製度。
考試內容以文人詩句來命題,其中較為出名的一個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簷,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一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
《雪江歸棹圖》區域性
在他的大力倡導下,畫院和畫學取得了巨大成績,也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他指導18歲的王希孟,畫出了《千里江山圖》。遠看浩浩山河,近看飛簷走亭,青綠賦予其山體堂皇,淡色施以遠處氣韻,既有浩蕩,亦有精妙。
讓世人無數次想夢迴宋朝的《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也是他的學生。
《竹禽圖》
就像張大千所言:“花鳥畫最好的是宋代,因此無論是臨摹學習,還是把玩欣賞,宋代花鳥都是您的不二之選,怎一個“美”字了得?”
是啊,這位不愛江山愛丹青的宋徽宗,將自己獨特的美學深深烙印在了宋朝的時代脈絡中,穩坐“藝術皇帝”的寶座雖歷千年而不動搖。
《紅蓼白鵝圖》區域性
構圖嚴謹,畫中景物相互制衡
宋徽宗趙佶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他無所不能,其中又以花鳥畫為勝。他筆下的花鳥,形象真實生動,筆墨工緻纖巧,構思巧妙,且極其注重章法。
《寫生翎毛圖》
宋徽宗博採眾長,不盲目地追隨某一家畫風,也不囿於畫壇舊習,正是在他學習了眾多畫家作品的長短之處以後,既發揚了前人的真實生動,又得到了天真自然,還憑藉其在文學上的深厚素養為中國花鳥畫增添了詩意境界,且在章法上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如他的《芙蓉錦雞圖》和《鴝鵒圖》,構圖嚴謹,每個部分相互制衡,移動了任何一個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芙蓉錦雞圖》
全圖設色富貴豔麗,畫面中一隻錦雞躍然於芙蓉花上,芙蓉被錦雞的重量壓彎,錦雞的上部橫斜出一枝芙蓉,畫面主要構圖中,芙蓉與錦雞的基本形象就出現了,但只有這個意象畫面略顯單薄,且畫面下部留有的空白過多,宋徽宗在處理這幅畫的時候,在芙蓉錦雞的下面增畫了一株野菊,使畫面構圖更加平衡。
畫中錦雞的頭望向右上方,兩隻蝴蝶翩翩飛舞,錦雞與蝴蝶有了互動感,畫面變得更加富有生機。在畫面的右上角的空白處有宋徽宗御題“瘦金體”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填滿了右上角的位置,平衡了右上角的畫面,而且題畫詩所處的位置正巧位於兩隻芙蓉花花枝之間,有被花枝包裹的感覺, 像是從芙蓉花中跳躍出來。
右下角有宋徽宗自書“宣和殿御製並書一人”,與左側的野菊花相呼應,位置又稍高於菊花,不至於使菊花和題字與畫面脫節,從而融為一體。
畫面中意象疏密適宜,符合“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腳,寬閒自在”的要求,無論是左下角的菊花還是題畫詩,右下角的自題書法,使得整個畫面處於平衡狀態,疏密得當,也讓整個畫面的內容充實且富有詩意。
《鴝鵒圖》
樹枝呈S型,乾枯彎曲,從下往上,即從樹根到樹梢由粗變細。畫面的重心在兩隻爭鬥的鴝鵒身上,兩隻鴝鵒飛舞在半空中,兩隻腳相互抓撓,眼睛相互盯著對方,流露出爭鬥的眼神,一隻鴝鵒處於弱勢,反轉著身子,狠狠盯著上面的鴝鵒,兩隻鴝鵒呈現出小S的形狀,透過翅膀的煽動,落下的零散的羽毛都證明了爭鬥的動態感。
畫面上面的一隻鴝鵒站在枝丫上觀看這場鬥爭,有想要拉架的感覺,從上面的鴝鵒到下面的兩鴝鵒呈現出又一個S型。
宋徽宗繪畫構圖用心,從章法上傳達出活潑而真實的意味,正如乾隆題字“活潑地”,恰好能說明此幅畫的靈氣所在。正是由於章法的巧妙構思,造就了動感十足的繪畫風格,讓畫面中的鴝鵒活潑了起來。
《鴝鵒圖》的真偽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此作是收藏者龐萊臣請高手臨摹的。也有專家經過研究與考證,認為它是真跡。但不論真假,透過這幅作品,都能看出宋徽宗趙佶深厚的寫實功底了。
結語:
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建築》一書中曾說:“帝位為徽宗的繪畫活動創造了條件,但徽宗的畫並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畫作本身的藝術魅力而流傳後世的。”
這是一句十分客觀的評論,可以說,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唯一擁有較高的藝術涵養和繪畫才能,並真正稱得上畫家的皇帝。
——END